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大帝可谓浓墨重彩的风云人物,以开疆拓土、励志改革而流芳百世,由此也带出了一批批文臣武将名留青史。却因汉武帝的武断、巫蛊之祸而毁了很多功臣,文臣司马迁因为纳谏而受到宫刑,周亚夫被饿死在监狱里,就连他的小舅子卫青大将也被灭了九族,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可以这样说,在汉文帝时期,那些封疆大吏的下场让人心寒,能够保持到晚年的少得可怜。而汲黯(jian)这位能臣,却能善始善终,并且得到封妻荫子的褒奖,他是怎么能够呢?今天咱们来聊聊汲黯。
说起汲黯,他可是个正经的官二代,上溯到上七代,都是当官的。汲黯年轻时非常幸运,捞了个陪太子读书的好差事,那时叫“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侍从,太子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当然了,好生一番侍候,待到刘彻华丽转身为汉武帝时,汲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朝廷站个位置,后来担任的最高职务是主爵都尉,负责列侯封爵事宜的中央政府官员,位列九卿,相当于国务会议列席成员,享受正部级待遇。
现在领导身边的秘书们也学会了这一套,都会混个一官半职的。
别看汲黯是官二代,但他心系百姓,为民请命也是人们所称赞的。
汉武帝信用儒家思想,在他开始执政时,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他就选择张汤这个法家思想的代表,冲锋陷阵,充当打手,前面开路。而汲黯可能受家庭的影响,他崇尚黄老学说,所以,汲黯和汉武帝、张汤尿不到一个壶里,意见往往针尖对锋芒,针锋相对了。
汲黯也是不讲情面的人,有时在朝堂上让汉武帝面红耳赤,惹龙颜大怒,但念及他是个耿直的老臣,没有怎么他,《史记》——甚矣,汲黯之戆也!就是汲黯这个老头子真的是太固执了,简直和石头一样顽固不化。
随着张汤做法的展现,汲黯看出了门道,他认为这个张汤“用法严酷”,打击力度太大,影响政局的稳定,他向汉武帝纳谏: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汲黯说他这天下闻名刻薄的刀笔吏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张汤成为酷吏,世人只能侧面打招呼,不能正常来往了,社会就乱了。
对此,汉武帝不以为然,继续重用张汤,用严刑峻法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后来,汲黯发现张汤变轨了,为了迎合皇上,有时莫须有给人定罪,打击一大片,张汤以后不会有好下场的,必须和他划清界限,否则,后悔晚矣,因为皇帝有杀伐果断的性格。怎么办呢?只有大张旗鼓地站在其对立面,方能保全自己。
汲黯开始狂怼张汤,甚至怒骂粗话,不计后果地进行人身攻击。《史记》记载了汲黯骂张汤的恶毒话语:“公以此无种(后代)矣。”
这还了得,汲黯这样无理我的当红大臣,不加以惩罚,以后谁还给我卖命?打狗还得看主子,太不像话了,必须加以严办。就这样汲黯被判了。后来遇上了大赦天下,他又被调到了偏远的淮阳,待遇享受诸侯相的俸禄,七年后汲黯去世。
汲黯洞悉了张汤的未来,自己能够躲过灾难,李息与张汤走得那么近,我要提醒提醒他,毕竟是好哥们嘛。于是,在赴任之前,他专门去大行令李息家,劝他:
“皇上还是厌烦我了,把我调到偏远的淮阳去做官。但是无论如何我要提醒您,张汤这个人最终会被皇帝诛杀,此事恐怕会牵连到您。您身为公卿有义务向皇上弹劾他,这也是为了保全您自己啊。”
李息琢磨琢磨,认为说得在理,应该注意。然而,张汤是汉武帝的红人,李息势单力薄,没敢学习汲黯,与张汤划清界限,选择了随遇而安。
不久,丞相府的三个长史合谋诬陷,张汤被逼自杀。汲黯的预测果然应验了。
此案真的牵涉到了李息,汉武帝听说了汲黯对李息的劝告,就判处了李息,嘉奖了汲黯,仍然执掌淮阳郡,还享受诸侯相国同等身份的待遇,可谓是人生赢家。
汲黯死后,皇上因为汲黯的缘故,让他弟弟汲仁做官到九卿,他的儿子汲偃做官到诸侯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