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河南历史名人 一百一十四 郭解

河南历史名人 一百一十四 郭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眼镜说数码 访问量:2469 更新时间:2023/12/29 16:21:53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郡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人,西汉汉武帝时期游侠,女相士许负的外孙。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的侄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的侄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却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便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是我家的孩子无理。”遂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这是我自己的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他还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对郭解不礼貌的人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他遂负荆请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郭解遂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当时大将军卫青替郭解向汉武帝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汉武帝却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遂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时共出钱有一千余万。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便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7]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因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人,在宫门下给杀了。汉武帝听到这消后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

郭解只得逃亡,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不肯告密便自杀了,口供自此断绝。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

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御史大夫公孙弘道:“郭解以平民身份,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汉武帝遂下诏诛杀了郭解的家族。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标签: 郭解

更多文章

  • 平定七国之乱的韩安国,游刃于战场和朝堂之上,最终却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韩安国

    韩安国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又一位重要将领。与周亚夫不同的是,韩安国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朝堂之上,都表现出一种稳重的姿态。无论是追随梁王刘武,还是面对朝中的窦太后、丞相田蚡,乃至后来的汉武帝,都显得游刃有余。因而他得以在朝中平步青云,由梁国内史升任御史大夫。但即使如此谨慎,他还是因为与武帝在伐匈奴问题

  • 死灰复燃在今天是个贬义词,它却记录了汉初名臣韩安国转折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韩安国

    汉景帝时期有一位名臣叫做韩安国,字长孺。他最初在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深得梁孝王的信任。后来有一次,韩安国犯了法了,被判了罪,关押到了蒙县的监狱里。原来的韩安国在梁孝王面前,可以说红得发紫,但是现在成为了阶下之囚,地位变了就容易被人欺负。蒙县监狱里有个狱吏叫田甲,就经常的侮辱韩安国:“別看

  • 御史大夫韩安国:如果哭有用,男人哭哭又何妨

    历史人物编辑:小鱼儿说情感标签:韩安国

    《汉武大帝》中的韩安国01《史记·韩长孺列传》对西汉一个人物有过很高的评价: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大意是,安国(韩安国,字长孺)这个人有大韬略,他的聪明才智,足以让他在这个

  • 死灰复燃的韩安国,为何错失丞相之位?韩安国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韩安国

    韩安国无缘丞相的位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汉武帝出于对韩安国人品的质疑和与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所以放弃立韩安国为丞相的想法。相信大家都听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就是源自韩安国。大致故事是这样的:韩安国曾经因为犯罪被囚禁在蒙县的监狱中,因为没有钱贿赂狱卒,遭到一个叫做田甲的人的羞辱,韩安国愤愤不平

  • 西汉杰出人物-韩安国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韩安国

    西汉杰出人物——韩安国韩安国是梁国人,担任梁王的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韩安国和张羽两人作为梁国将领,坚守城池,为赢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梁王因此日益傲慢,出行比拟天子,汉景帝不高兴,窦太后也不愿意见到梁国来的使者,责备使者。韩安国作为梁国使者审时度势,先去找了大长公主,说了一番道理,大长公主传话给窦太

  • 能文能武,韩安国为何在晚年被汉武帝弃之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韩安国

    题/韩安国:生错年代的“全能战士”文/有疾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引言:韩安国曾在七国之乱中一战成名,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三公”。但是就在一次意外事件之后,汉武帝却对韩安

  • 韩安国官场三起三落:从狱囚到内史,假摔拒绝任丞相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韩安国

    成语“死灰复燃”用来比喻已经消失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其实,最初它是用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死灰复燃”源自《史记》,而故事的主角为韩安国。司马迁号称史上最牛段子手,讲故事绘声绘色。“死灰复燃”这段记述也是相当精彩,仅百余字,情节却跌宕起伏,精彩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韩安国的霸气以及广阔的胸襟。安

  • 汲黯:耿直大胆,坚持原则,犯上、抗旨是家常便饭,经常怼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汲黯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四十一期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今天这一讲,我要讲的是司马迁笔下谏诤之臣的楷模,汲黯。所谓谏诤之臣,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刚正不阿,敢于挑战皇权,在皇帝做错事情的时候,能不怕触怒皇帝,站出来直接指出问题的人。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明君往往能够帮助皇帝打

  • 汉武帝对大臣怎样?提拔马奴卫青,称赞汲黯,却阉割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汲黯

    导语:汉武帝对大臣怎样提拔马奴卫青,容忍董仲舒,称赞汲黯,却阉割司马迁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这是基于他的巨大贡献而得名的,他确立儒家思想被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制度思想,一直沿用到大清朝,他开疆拓土所建立的版图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大致版图,他留给我们汉民族最大的遗产那就是屹立于民族之林,屹立千秋的

  • 被誉为社稷之臣却一生没落,汲黯为何不受汉武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汲黯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这是汉武帝对汲黯的评价,意思说自古以来便有社稷之臣的说法,就像汲黯这样,差不多就是了。汉武帝一生所敬重的臣子屈指可数,汲黯为其中之一。汉武帝怎么礼敬汲黯?司马迁通过对比接人待物的琐事来说明。汉武帝召见大将军卫青,“倨厕而视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