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武帝对大臣怎样提拔马奴卫青,容忍董仲舒,称赞汲黯,却阉割司马迁
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这是基于他的巨大贡献而得名的,他确立儒家思想被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制度思想,一直沿用到大清朝,他开疆拓土所建立的版图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大致版图,他留给我们汉民族最大的遗产那就是屹立于民族之林,屹立千秋的自信,这个自信是汉武帝培养的两个战神,卫青、霍去病在臣服匈奴时所打出尊严,以致后世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
那么,作为一个帝王,汉武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上一篇文章,笔者讲述了汉武帝身边的女人,汉武帝是个多情的人,也是个无情的暴君,在他身边的女人,都为他做了很多贡献,却很少有得善终的。
例如,给他带来皇位的陈阿娇,最后被废皇后,幽死在长门宫;卫子夫做他的贤内助,不仅为他排忧解难,还为他带来两个帝国战神卫青、霍去病,为汉武帝丰功伟绩画上了最浓厚的一笔,然而,汉武帝却因为被小人蒙蔽诛杀太子刘据,逼死卫子夫,手段真的很残忍;最为倒霉要数钩弋夫人了,明明无错,却因为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当然,汉武帝也表现出了重情重义的一面,他对李夫人的痴情,在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对李家的厚待都说明汉武帝也完全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
那么,汉武帝对大臣究竟怎样呢?不得不说,汉武帝具有很高的手腕,识人能力和用人能力都很强,他善于发现人才,并且能把最大发挥他们的才能,汉武帝选拔人才与以往汉朝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摆脱了那些道德因素的条条框框,不看品质,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卫青是平阳公主的马奴,汉武帝却看中他的军事天赋,力排众议提拔他为大将军,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立下不朽之功,将匈奴拒绝在边疆之外。
此外,年仅13岁的桑弘羊被汉武帝任命为帝国掌管钱财的大管家,并且强力支持桑弘羊的经济改革,试想一下,这么年轻的孩子,哪个皇帝敢下这么大决心去重用他,只要汉武帝能做到;司马相如品德不好,与卓文君私奔,但汉武帝看重的是才华,司马相如得到重用。
汉武帝用人不看门派,这一点是相当难得,因为大家知道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肯定重用董仲舒类的儒家人物,但是你错了,汉武帝各个门派人物,只要有真学实才,都会得到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阴阳家严安,纵横家主父偃,崇尚黄老学派的汲黯都得到重用。
以上讲的是汉武帝知人善任,用人为才的方面,汉武帝还纳言从谏,董仲舒为了进谏,多次冒犯汉武帝尊严,武帝多能虚心接受,却从不与之计较;无论这些进谏是对是错,汉武帝都不会追究责任,例如事关军国大事,当汉武帝决定攻打匈奴时,这是汉武帝经过多年的准备,帝国的将领,士兵,钱粮,战马早已准备好,就等一声令下,然而,大臣汲黯却极力反对,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动摇军心而治罪于他,当匈奴被打败后,匈奴浑邪王率部来投降汉朝,汉武帝要派人去迎接,并要求朝廷做好妥善安排,这时候汲黯又站了出来,反对汉武帝铺张浪费,汉武帝并没有与之计较,事后却称赞他为治世能臣,由此可见,汉武帝是一位有容人之量,虚心接受纳言进谏的人。
但是,以下这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汉武帝的观点,汉武帝晚年期间,李陵率5000步兵出征匈奴,在浚稽山遭遇3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力战八天八夜,匈奴骑兵又增至8万,李陵最终因援军未到,寡不敌众,不得不诈降匈奴,以便日后寻找有利时机再逃回汉庭;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后,震怒,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陵是诈降,但是却没有人敢出声。
《报安任书》记载“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张空拳,冒白刃,身虽陷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时候司马迁站了出来,为李陵说的几句公道话,此时的汉武帝已经不是那个纳言从谏的汉武帝了,他没有听从司马光的建议,反而将司马迁施以腐刑,阉割了他,狠狠地羞辱了他,并且诛杀李陵全家,这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汉武帝。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