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汲黯:耿直大胆,坚持原则,犯上、抗旨是家常便饭,经常怼汉武帝

汲黯:耿直大胆,坚持原则,犯上、抗旨是家常便饭,经常怼汉武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春秋录 访问量:2867 更新时间:2024/1/2 12:16:01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四十一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今天这一讲,我要讲的是司马迁笔下谏诤之臣的楷模,汲黯

所谓谏诤之臣,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刚正不阿,敢于挑战皇权,在皇帝做错事情的时候,能不怕触怒皇帝,站出来直接指出问题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明君往往能够帮助皇帝打造一代盛世,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遇不上明君的,往往也能得到很高的声誉,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朝的海瑞。当然,也不乏惨遭杀害的,比如,商纣王剖心忠臣比干,吴王夫差逼死诤臣伍子胥

在我看来,司马迁笔下的汲黯,就是谏诤之臣的楷模。他常常直言进谏,多次触怒汉武帝。而汉武帝又素以专横霸道闻名,修理起大臣来毫不手软。但汲黯,却是少数得以善终的臣子。

那么汲黯到底有什么能力,让他可以不顾及汉武帝的颜面直言进谏又可以全身而退呢?汉武帝又为什么唯独对汲黯如此宽容呢?

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史记·汲郑列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汲黯的人格形象。

亢直大胆

汲黯这个名字,你也许比较陌生,但他其实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汲黯出身官宦世家,从战国到汉朝,汲家连续七代,每一代都出高官。汲黯年轻的时候做过游侠,后来进入仕途。汉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汲黯就追随左右。等到汉武帝当上皇帝,汲黯更是长期在他身边担任高级官员。

汲黯第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他的亢直大胆,尤其是他敢于犯颜直谏,直接指出皇帝的错误。

说到指出皇帝的错误,除了汲黯,《史记》里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在汉文帝那一讲里说到的张释之。但是,张释之劝谏的对象,是以脾气好著称的汉文帝。而且,当张释之遇到汉文帝那个脾气不好的儿子汉景帝,他不仅不敢再劝谏,甚至每天都很恐惧,生怕惹怒了汉景帝,再也没什么作为。

而汲黯就不一样了,汲黯劝谏的对象,是比汉景帝还要强势的汉武帝。而且汲黯每次的劝谏都特别直白,用词还特别难听,非常让汉武帝下不来台。

比如有一次,汉武帝和一帮大臣在一起,大谈自己的政治理想,正说得眉飞色舞,得意无比的时候,汲黯突然开口打断了汉武帝的个人演讲,说了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陛下你的内心充满了欲望,仁义只是你装点门面的外表功夫,还没有资格能效法上古的圣王。

听完汲黯的话,汉武帝的尴尬可想而知。关于汉武帝的后续反应,司马迁用了九个字来描写:“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上默然”就是皇上给气得说不出话来。不过此时,汉武帝虽然生气但仍然在努力维持平静,毕竟当时有很多人在场,汉武帝很想展现自己作为帝王的胸怀。可是,他到底还是没绷住,于是“怒,变色而罢朝”,越想越气,整个人的脸色、表情全变了,最后直接宣布朝会结束,拂袖而去。下朝后还不忘愤愤地骂,汲黯太过分了,“戆”得很。

“戆”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汉字,上面是一个赣江的赣,下面是一个心灵的心。这个字是一个骂人的话,指一个人正直到愚蠢。

而这样的事并非孤例,光是《史记》中记载,汲黯把皇帝气到“默然”程度的事情,就有四次。别人都生怕惹汉武帝不高兴,引来杀身之祸,但汲黯却不以为然。在《史记》中我们看到,面对质疑,汲黯的回应掷地有声。他说,身为辅政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阿谀奉承,将皇上陷于不义之地吗?既然身在九卿之位,就算爱惜自己的生命,也不能见错不说,损害朝廷。

这就是汲黯的态度。

坚持原则

事实上,汲黯不仅常常当面批评汉武帝,当其他官员犯错,他也会当面指出。司马迁说汲黯“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意思是性格很傲气,不讲官场的繁文缛节,不给别人留面子。如果自己觉得有问题一定当面驳斥,无法容忍别人的过错。

比如有一次,汲黯和公孙弘本来说好了要在汉武帝面前提建议,结果真到了汉武帝面前,公孙弘却只顾顺着汉武帝的意思说,把和汲黯的约定忘了个干净。汲黯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公孙弘,说他虚伪,做事两面派。

后来,汉朝官员张汤,通过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看不过眼,也曾在皇帝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他严酷苛刻,肆意妄为,只为求得好名声,连高祖皇帝制定的法律制度都敢乱改,这么做会断子绝孙。

在他看来,臣子就应该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不能为了自保而怀有私心或者有所保留。汲黯十分坚持原则,有时候不惜押上自己的前程,也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比如,有一次河内地区发生了大火灾。汲黯拿着皇帝给他的符节去灾区视察。他的本来任务是解决火灾问题。但是,到了现场,汲黯发现,火灾远没有说的那么严重。相反,他途经河南地区的时候,发现当地老百姓因为水旱灾荒,几乎到了人吃人的程度,而当地官员还在隐瞒真相。

因为那个年代的通讯和交通手段都很落后,所以汲黯来不及等待皇帝批准,先斩后奏,直接拿来救助河内地区的符节,调发政府的储备粮,救助了河南灾民。

然而在这个事情中,汲黯滥用皇帝给他的符节,相当于假传圣旨。如果严格治罪,可能非常严重,但是汲黯并没有顾及这些。这就是汲黯的风格。正是这种坚持原则,不顾个人利益的行事作风,让汲黯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在当时的人对汲黯的评价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来自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是汉朝有名的反贼。他一直在谋划造反,所以长期观察朝中大臣。他观察的结果是,丞相公孙弘不值一提,但汲黯是他起兵造反的心腹大患。

因为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好直谏”就是喜欢直来直去地给皇帝提意见。“守节死义”是能坚持原则,甚至为原则牺牲。“难惑以非”是很难诱惑这个人犯错误,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汲黯——他亢直大胆,敢于犯颜直谏,但同时也忠心为国,辅佐君主。而在我看来,这也是汉武帝能够一次次轻拿轻放不重罚汲黯的原因。

汉武帝虽然生气,对汲黯的言辞非常恼火,但他也清楚,汲黯一直忠心辅佐自己。他从不唯唯诺诺,眼里容不得沙子,一看到问题,一定会直接指出。他坚持原则,一心为国,驱赶他也不会离开,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好处就背叛汉武帝。因此,汉武帝亲口承认,汲黯是一个“社稷之臣”。

天子镜鉴

而汲黯,作为一个谏诤之臣,他在朝堂上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君主可以及时听到真话和不同的声音,帮助君主在做重大决策或者分析事件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视角。

汲黯去世那年,汉武帝是四十五岁。如果你熟悉汉武帝的生平,你就会发现,这一年也是汉武帝执政风格的一个分水岭。汉武帝在四十五岁之后,做出了很多重大的决策失误,比如李陵家人的冤死,司马迁惨遭腐刑,对外用兵过度,还有著名的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就是当时一个江湖术士出身的奸臣江充,诈称武帝得病是由于巫蛊作祟,并用预先埋设的偶人陷害给太子。而太子为求自保,被迫杀死江充,举兵自卫。关键时刻,满朝文武纷纷明哲保身,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仗义执言。

于是汉武帝误以为儿子企图谋反,造成了皇后和太子的死亡。后来,汉武帝对此后悔不及,为太子平反,又对朝中大臣进行了一波肃清。巫蛊之祸从发端到结尾,前后有数万人被牵连进来,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汲黯生前,就曾对汉武帝用人轻率进行过嘲讽,而且对江充这种怪力乱神的人更是非常抵触。可以想见,如果巫蛊之祸时汲黯还活着,那么以他的性格,他一定不会放任汉武帝听信小人的谗言。而汉朝的巫蛊之祸就算不能避免,至少危害也会极大降低,汉武帝很可能避免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悲剧。可惜汲黯死后,武帝身边敢于直言劝谏、纠正君王错误的人越来越少了。

汲黯在世的时候,他是天子身边的一面镜子。他从朝政到私人言行,对君王都发挥着规劝和纠偏的作用。而随着儒家对纳谏和进谏重要性的反复强调,谏官谏议制度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辅政措施,被后世各王朝所承袭。后世那些以勇于给皇帝提意见著称的大臣们,如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身上都有汲黯的影子。

总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这一讲,我讲了汲黯的事迹。他亢直大胆,敢于直言进谏,哪怕冒犯了汉武帝也绝不退缩。他坚持原则,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即便他有时候也会说错,更常常让皇帝不高兴,但正因为有了汲黯这样一个忠诚正直的人作为天子镜鉴,汉武帝才能经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受到良性的制约。通过司马迁的塑造,汲黯成为了谏诤之臣的楷模,为我们保留了一种伟大的谏诤传统。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中国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员并不少,你还知道哪些汲黯这样的谏诤之臣?欢迎你在评论区讲讲他们的故事,说出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汲黯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对大臣怎样?提拔马奴卫青,称赞汲黯,却阉割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汲黯

    导语:汉武帝对大臣怎样提拔马奴卫青,容忍董仲舒,称赞汲黯,却阉割司马迁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这是基于他的巨大贡献而得名的,他确立儒家思想被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制度思想,一直沿用到大清朝,他开疆拓土所建立的版图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大致版图,他留给我们汉民族最大的遗产那就是屹立于民族之林,屹立千秋的

  • 被誉为社稷之臣却一生没落,汲黯为何不受汉武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汲黯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这是汉武帝对汲黯的评价,意思说自古以来便有社稷之臣的说法,就像汲黯这样,差不多就是了。汉武帝一生所敬重的臣子屈指可数,汲黯为其中之一。汉武帝怎么礼敬汲黯?司马迁通过对比接人待物的琐事来说明。汉武帝召见大将军卫青,“倨厕而视之”,根

  • 河南历史名人 一百一十三 汲黯

    历史人物编辑:一意青春梦标签:汲黯

    汲黯(?-前112年),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网络图片,侵权联删汲黯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汉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汉景帝死后,太子刘彻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汉武

  • 汲黯狂怼怒骂汉武大帝的红人张汤,被贬出朝廷,事后方知汲黯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汲黯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大帝可谓浓墨重彩的风云人物,以开疆拓土、励志改革而流芳百世,由此也带出了一批批文臣武将名留青史。却因汉武帝的武断、巫蛊之祸而毁了很多功臣,文臣司马迁因为纳谏而受到宫刑,周亚夫被饿死在监狱里,就连他的小舅子卫青大将也被灭了九族,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可以这样说,在汉文帝时期,那些封疆大吏

  • 《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如果不自杀,下场可能会更惨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焦仲卿

    说起《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很多人都学习过。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当然,这是一篇悲剧的爱情故事,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自杀殉情。很多人都为这两个人的爱情觉得惋惜,很同情他们。其实,如果我们知道当时状况的话,能够发现,如果他们不自杀的话,下场可能会更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书上说故事

  •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不喜欢儿媳刘兰芝?

    历史人物编辑:月下举杯邀共饮标签:焦仲卿

    或许正因为《孔雀东南飞》是一个遗憾的故事,所以才会更加让人念念不忘吧。从前老师说这篇诗歌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歌颂了男女主角的反抗精神和浪漫的爱情。然而,这诗歌诞生时,绝对不是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那么从人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希望家和万事兴的,焦母又有什么理由非要拆散恩爱的儿子和儿媳呢?由于父亲角

  • 焦仲卿母亲为什么讨厌刘兰芝?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焦仲卿

    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里的恩爱夫妻,古代能有如此恩爱的夫妻,实属不易。可惜的是,刘兰芝的婆婆一直不喜欢他,最终两人被婆婆拆散,而焦仲卿和刘兰芝最终双双自杀,一桩美好的婚姻却成了人间悲剧。而一切的悲剧源头,都是因为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刘兰芝,也就是婆媳关系严重不和,为什么好端端的婆婆会

  • 袁盎遇刺横死街头,结交的侠客剧孟、季心哪里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故事天地标签:剧孟

    “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元稹的诗《侠客行》描述了袁盎光天化日下当街被刺杀,街头顿时陷入了恐怖的场景。至于,刺杀原因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要从《史记》中寻找答案了。袁盎虽然在朝廷做官,但跟江湖也有瓜葛。其一,“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从《袁盎晁错列传》的记录来看,袁盎的父亲曾经聚众为盗,后来迁

  • 拨乱反正!高洪波重拳出击,马宁傅明张雷被除名后,又有主裁被罚

    历史人物编辑:豫哥侃球标签:雷被

    李铁引发的足坛反腐扫黑已经进行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150天已经过去了,反观李铁案还没有定论,同时有多人被抓了,一点不夸张的说本次足坛反腐力道非常大,同时也说明现如今中国足球的问题很严重。上一次足坛反腐才过去13年,如今又有一批足协人进去了,同时还有多名国脚因为打假球被抓。中国足协这次反腐几乎被一锅端

  • 少年汉质帝刘缵本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是如何败于权臣梁冀?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梁冀

    说起哪一个朝代的小皇帝最多,那就要提一提东汉了。除了汉殇帝(出身100天后登基)和汉冲帝(一岁即位,三岁去世)以外,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小皇帝即位时也不过八岁。别看他年纪小,却是勇气过人,非常聪慧,也十分有能力。然而这样一位聪慧的小皇帝,却因和大臣相斗失败,在位仅仅一年六个月就被毒杀。他就是东汉第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