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广难封,真实的结局远比王勃说的要残酷

李广难封,真实的结局远比王勃说的要残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风信子 访问量:3096 更新时间:2024/4/3 23:47:00

凭借着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无数文人墨客每当怀才不遇的时候,都会写诗文凭吊一下这位飞将军,李广也成了中国自屈原贾谊之后又一个怀才不遇时的文化符号。

然而很多人只是再感慨李广难封只是为这位老英雄鸣不平,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李广最后的结局其实更惨,李广最后是自杀的,而且就在战场上。

但李广的自杀绝不是走投无路弹尽粮绝或者意气用事一时冲动的自杀,李广的自杀体现了古代“刑不上大夫”一个士大夫最后的尊严。

为什么李广这么做为的是最后的尊严,到底刑不上大夫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就带你扒一扒这个广为流传却被人误解最深的经典名句。

(1)项羽的野心

项羽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跟刘邦不一样,刘邦只想着打赢这个天下,项羽想的却是恢复周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就是武将版的孔子,这种复古的做法,终究是会被历史淘汰的。

当初各路人马起兵反秦,项羽巨鹿之战一战成名,打败了一代名将章邯这个秦朝最后的希望,从此秦朝再无回天之力,天下眼看就是项羽的囊中之物了。

项羽凭借着自己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孙子,不但继承了先祖的武力值和人脉,而且能迅速的打起楚地人心中复仇的火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真实了反应了楚人的那种对秦国人的恨意。

但偏偏就是成也身份败也身份,项羽这个贵族后裔,在天下唾手可得的时候,想的不是像秦朝那样建立政权(萧何就很有眼光,如咸阳后先把天下户籍和地形图拿到手),而是仿效战国时代的春秋五霸那样,分封各路诸侯,自己做诸侯的盟主,封西楚霸王。

项羽这么做是幻想着恢复到齐桓公那个时代的礼乐制度,把被秦朝毁坏的分封制度重新建立起来,让社会秩序重新回到秦朝之前的各级贵族层层统治的状态,也即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时代。

但是项羽想要恢复的贵族时代,战国时代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已经证明,贵族时代的各种思想和制度已经不适应这个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秦朝迅速衰亡的原因并不是实行了郡县制,可偏偏项羽看不到历史的进步,一定要开历史的倒车,结果就彻底被平民出生的刘邦打败了,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死前说的“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说的很对,的确是天要亡项羽,因为项羽逆天而行,自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后,中国大规模制度性的恢复贵族社会已经彻底宣告失败,剩下的贵族风范,就只剩下那些零星的还坚持着贵族原则的人。

(2)安刘之功

很多人成名可能仅仅是因为有文人写了那么一笔,历史上可能比窦娥还冤的人多的是,但偏偏窦娥成了代表,要论惨很多人不必李广差,比如周勃周亚夫父子俩儿。

从秦到汉看似隔了朝代,但实际上时间并没有过去太久,比如刘邦其实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也就是说看似两个天翻地覆朝代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一代人的事情而已。

所以很多先秦之前的思想痕迹还是很明显,尤其是在对待一些传统的礼仪问题上,依然有很多人主张恢复到秦朝之前的礼仪制度,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贾谊同学,就曾经给朝廷上过一份奏疏,重新阐述了一下“刑不上大夫”这个原则对于国家是多么重要。

这份奏章后来被收录在贾谊的《新书》里,题目就叫阶级,我们今天说的阶级这个词就是来自贾谊的创造,原意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引申为不同层级的人群。

话说贾谊也是个厚道的,贾谊是张苍的徒弟,张苍是荀子的徒弟,也就是韩非和李斯的师兄,这样的人活到汉朝,那活脱脱就是当大官的命。

张苍很有眼光,在宫廷斗争中拥立汉文帝有功,在中央做了高官,徒弟自然跟着也就鸡犬升天,年仅22岁就成了汉朝的博士官,是所有博士官中最年轻的一位,看起来绝对是前途无量的人物。

不过偏偏这么年轻才俊被汉朝的元老重臣们看不上动不动就打压贾谊,弄的贾谊被调到地方上当官,其中看不上贾谊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周勃。

这个人物那可是了不得,可以说是再造了刘家的江山,不但打江山的时候是功勋卓著,这对刘邦一族还有再造之功。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吕家人把持了朝廷,几乎要把刘氏子孙赶尽杀绝,危难时刻就靠着老臣匡扶社稷,当年刘邦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谁知道在死后真的应验了。

周勃一句诛杀吕后一族,拥立汉文帝继位,彻底把刘氏的江山给坐稳了,那绝对是对汉朝对刘家都是居功至伟的,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就能看出来周勃这个人的重要性:

“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把周勃比作伊尹、周公这在古代可是最高的容易,对于臣子已经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荣誉了,可偏偏就是这个不能再高的荣誉,差点给周勃带来了杀身之祸。

(3)狱吏之贵

俗话说功高震主,幼主继位本来就是要打压一下老臣的,本来周勃军功就很大,加上又是靠着他汉文帝才能当上皇帝,刘氏子孙才得以保全,这样的功劳不可谓不大,所以汉文帝继位之后,该给的荣誉权力都给了,让周勃当了宰相,这对于一个臣子来说也算是做到了顶级。

可偏偏登高易跌,周勃布衣出身,军功上位位极人臣,但又害怕皇帝猜忌与他,韩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于是战战兢兢的不敢当宰相,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封地,做个小小的地方小吏。

武将出身的周勃哪里懂得皇帝的心思,他越是这样害怕,就越容易遭人怀疑,于是不久周勃就被人告发谋反,被抓去做了大牢,在大牢里一个三军总司令受尽了一个小小狱吏的气,被弄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出狱后留下了一句经典的感慨: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一个三军总司令以前哪里看的上狱吏,如今出狱发出这样的感慨,足见在里面受了多少屈辱,但贾谊知道了这件事后觉得非常不妥,于是就给皇帝上书,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了这件事不应当再发生的理由。

(4)刑不上大夫

所谓阶级,本义就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古人修建宫殿,是先在平地上筑起台基,再于台基上修建殿堂,所以要想走进殿堂必须拾级而上,整个过程是一级一级登高的过程,这也就是陛下这个词的原始意思。

天子正如殿堂,高高在上,所以显得很尊贵。但如果不筑台基,直接把殿堂盖在平地上,那么尊崇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用贾谊的奏章原文就是“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贾谊的意思很明白,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有这种等级观念,要保障殿堂的尊崇感,就必须使每一级台阶都具备与其高度相应的尊崇感。

古代军队高级将领绝对不能和士兵一起吃饭,为的也是这种神秘感和尊崇感,要不然一旦打仗,大家知道三军总司令也和自己是一样的普通人,指挥起来军队就会非常困难。

所以贾谊给出的办法就是,即便是这样高官真的犯了罪,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治罪,一旦高级将领和普通人的刑罚罪名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国本就会动摇,一级一级的尊严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要说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对于贵族不能用刑,而是说大夫的刑罚必须要顾全面子,保全名誉,这才是对于一个国家最正确的做法。

像周勃这样,普通人都看到堂堂大汉朝开国功勋居然也是这样受尽屈辱,和普通人一样,那国家的威严和面子,上一级阶梯的威严其实都不复存在了,这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统治,本着维护统治的角度来说,在刑罚上大夫必须要有一套有别于平民的治罪方式。

(5)尊严的代价

周勃樊哙都是跟着刘邦从底层打天下的人物,一辈子金戈铁马沙场征战,其实没有多少心眼,像周勃这样的,虽然说受尽了屈辱,但是还是会好好的活着,他的底层逻辑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亦如当初跟着刘邦造反是一个道理。

但他鼎鼎大名的儿子,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周亚夫可就没有他老爹这么接地气了,周勃是大老粗,周亚夫可不是,那可是标准的贵族出身,浑身都散发着他那个阶层应有的气质。

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周勃周亚夫父子两代,都算是对再造可刘家江山,周勃评定诸吕,周亚夫临危受命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继位三年,他的那些叔叔伯伯们就联合起来想要推翻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但是七国联合形式岌岌可危。

周亚夫不愧是周勃的儿子,军事头脑完全是青出于蓝,千里绕道奔袭,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七国之乱各个击破稳定了汉朝统治,周亚夫的细柳营也就成了后代军营的最高典范。明朝王世贞有一句很中肯的评价:

“汉将能持重决胜,无如条侯周亚夫;其为相,侃侃识大体,贤于申屠嘉远矣,父勃亦不如也。”

周亚夫的确是胜过了父亲,尤其是对待坐牢这件事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出将入相恶周亚夫也被人告谋反,这次周亚夫的做法居然是不申辩,绝食五天而死,这种做法充分保存了一个大夫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周亚夫为体面和荣誉付出了代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李广身上,飞将军李广最后一次立大功的机会是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跨过大漠远征匈奴,这次汉武帝决心一举彻底击垮匈奴。

这是一个属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时代,李广难封岁月无情,本来这次出征汉武帝没打算让李广去,但耐不住李广一再求情,就让李广跟着去了,他的直接上司就是卫青。

但偏偏时运不济,战场上变幻莫测,李广率领的这只队伍居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行进,也就是说他迷了路,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李广以前也失败过,这次卫青作为本次远征的总负责人派人来询问一下李广为什么没按原计划行军,按理说是一次很正常的常规操纵。

但李广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自杀了,这个举动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可以接受的,在李广看来卫青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回去之后肯定要受到主官和下面各色人等的讯问,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还事一死了之吧。

我们今天看周亚夫和李广的这种自杀行为完全难以理解,是一位我们生活在一个平民社会里,完全无法理解贵族大夫把荣誉和尊严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这个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要古代要强调刑不上大夫的原因,当时的贵族,最看重的就是面子,秦以后刑罚逐渐统一,郡县成为主流,贵族也越来越少,这周亚夫和李广的这种行为就是贵族最后的荣光,刑不上大夫也慢慢地越来越成为一句过时的话,因为越是后世人臣的地位越低,最终终于成了想做奴才而不得的局面(清朝汉族官员想对皇帝自称奴才表示忠心,皇帝都下旨严厉申饬),这那还有一点贵族的气质。

(6)礼不下庶人

说完了“刑不上大夫”这不说“礼不下庶人”跟吃泡馍没有糖蒜,吃煎饼果子不放薄脆一样感觉不完整,所以很有必要说一下什么叫“礼不下庶人”。

所谓礼不下庶人其实是相对的,也就是大夫的礼不能适用于庶人,不是庶人不需要讲礼,而是庶人的礼非常少,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给大夫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可不是对庶人的歧视,而是对庶人的解放,如果要求礼制一样,那对庶人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就算是这样很多非常简单的庶人之礼最后也还是守不住的。

就举最普通的婚礼为例,婚礼你如果按照礼记的记载搞下来,那普通人根本就搞不起,比如说礼仪要求在某一级台阶上先迈那只脚,台阶要多少级这些都是有规定的,而普通人家可能连个台阶都没有,你说这些让普通人怎么去遵守。

礼仪本来就是给那些有充足的时间,步子不紧不慢的人准备的,庶人之礼越简单越好,不然庶人按照大夫的礼仪来行事,那肯定出不了三天就得出事。

我们常说充耳不闻,充耳的原意是戴在耳朵两边的吊坠,你走路的时候头不能乱晃,要不然碰到充耳就不好了,身上要佩戴各种玉器,走路的步伐要不紧不慢这样玉器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普通人心血来潮也可以搞一套,只不过你一赶公交就立马原形毕露,什么仪态佩玉都没有座位来的舒服,这就是礼不下庶人的根本原因,因为贵族从来不慌张的挤公交。

总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本是一句符合封建等级制度的话,不是说对大夫不用刑罚,庶人不用守礼,而是说对于大夫和庶人的刑罚和礼仪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才能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

参考文献:《史记》《新书》《汉书》

标签: 王勃

更多文章

  • 从王勃的拥被而眠说起

    历史人物编辑:铁剑帮帮主标签:王勃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个天才诗人,年少的时候就能写出不少优秀诗篇,曾经写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很多人记忆和传颂。散文《滕王阁序》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才气纵横,锋芒毕露。传说王勃创作的时候要寻找灵感,方式很特别,就是拥被而眠,得到灵感之后,马上作诗,写文

  • 唐朝3只蝉,李商隐一只,骆宾王一只,还有他一只,你喜欢的是?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标签:骆宾王

    蝉,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咏物抒怀的常用之物,有唐一代,很多诗人都写过蝉,其中被公认为最好的,是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所写的蝉诗。你喜欢李商隐还是骆宾王抑或是虞世南的蝉诗呢?先来看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是虞世南的蝉诗,我们先用现代汉语理一理这首诗的意

  • 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武后为何还能容他?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骆宾王

    檄文写好了,是可以治病的。关于这一点,曹操很有发言权,当年“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一篇《讨贼檄文》,把曹操的八辈祖宗都骂了一遍,正好曹操头风发作,躺在床上看完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随着也就不痛了。曹操本人也是个很厉害的文学家,能把曹操吓一跳,真的很不容易。在历史上,还有一篇同样著名的檄文就是宋濂所写的《

  • 写“鹅鹅鹅”的骆宾王曾怒怼武则天,最后结局却不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相信每一个读者都在儿时读过,他的作者就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相传,骆宾王自幼聪慧,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首鹅鹅鹅,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咦,好像用错了,骆宾王是个男生,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吧!虽然骆宾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因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世俗

  • 七旬老人获文学奖,《咏鸡》堪比骆宾王《咏鹅》?反对声不绝于耳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骆宾王

    当我再次翻开那已经泛了黄的小学课本的时候,转眼之间已经差不多过去十年了,但是在我脑海当中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和中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却依旧深刻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每每提及到这两首古诗,绝大多数国人几乎都能够朗朗上口。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经过去,那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宋风月的美

  • 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里没有提到武则天杀女的事,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骆宾王

    《旧唐书》里提到武则天的长女安定公主暴毙,武则天诬陷王皇后杀的。而《新唐书》里直接说就是武则天亲自掐死女儿,嫁祸给王皇后。而后世分析,王皇后不可能干这损人害己的事,疑凶一定是武则天。但是在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里没有提到武则天杀女的事,所以有人怀疑,武则天的这个女儿根本不存在。因为杀死女儿这么大的事

  • 一代传奇骆宾王,作讨武曌檄后下落不明,没想到他藏在了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骆宾王

    在初唐高宗年间,有一位寒门子弟被列为诗坛四杰之一,他就是骆宾王,也是四杰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按理说这么一位人物应当留下详细的史料,但事实恰恰相反,除了生平记载无比简洁之外,最后连下落都没有记载。自愿从军骆宾王的一生沉浮耐人寻味,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著名诗人

  • 7岁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长大后过得如何?结局令人意外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骆宾王

    相信很多人学的第一首诗就是骆宾王的《咏鹅》,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留下诗篇最多的一位,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他才气惊人,这首《咏鹅》就是他7岁时创作的。这样的神童本该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他最终的命运是怎样呢?神童出世骆宾王出生在骆家塘,这是一个普通的小农村,但他所在的家族是当地的大氏族,祖父也曾做过地方官

  • 作为知名诗人,骆宾王的一生经历了什么?他的晚年为何消息全无?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骆宾王

    作为初唐四子之一,骆宾王的名声是毋庸置疑的。一般来说,一般人可以不知道杨炯,可以不知道卢照邻,但是肯定得知道骆宾王是谁。毕竟,从小就开始背诵咏鹅,骆宾王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刻进了每个人的心中。不过,相比于文学史上的名声,骆宾王的一生却并不怎么出名。对于骆宾王的结局,也很少有人知之甚多。因此,咱们可以好好

  • 他与骆宾王同为“初唐四杰”之一,却因一句诗改变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骆宾王

    相信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背诵《咏鹅》,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将鹅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刻画的栩栩如生。它的作者便是家喻户晓的骆宾王,此诗乃他七岁时所作,却绝对堪称佳作。骆宾王是初唐人,当时还有三个与他齐名的文人,后人将其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便是其中之一,不过其知名度远不如骆宾王,这可能跟我国课本当中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