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个天才诗人,年少的时候就能写出不少优秀诗篇,曾经写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很多人记忆和传颂。散文《滕王阁序》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才气纵横,锋芒毕露。传说王勃创作的时候要寻找灵感,方式很特别,就是拥被而眠,得到灵感之后,马上作诗,写文章,写出来的都是名篇佳作。
有人会有疑问,要是赶上炎热的夏天,王勃拥被而眠,是不是会捂出一身痱子?事实上,即便捂出一身痱子也是值得的。在文学史上,只要有一篇名篇佳作就够了,作者可以光耀千古,流芳百世。起码,在清明节,故去的作者坟前有人烧纸,祭奠。李白诗作光耀千古,死后没人理他。唐代的诗人瞻仰李白墓,却发现李白的墓隐藏在半山坡,四周荒草丛生,已经完全盖住了坟冢。经过向导引路,他们才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李白的儿女们大多湮没无闻,可能不知道李白的墓在哪里,也不会到他的墓前祭奠。有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来说李白恰如其分。到了现在,李白墓前堆满了酒瓶子,大多是慕名前来的人给李白的供品。知道他喜欢喝酒,就带了名酒前来祭奠。其实,现在的李白墓并非真实的李白墓,早就过了九百多年了,哪里还有李白坟冢的影子?即便保护得很好,也不一定经历几百年的历史而不变化。或许,李白墓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供人们瞻仰,祭奠。
李白也是天才型诗人,喝醉了酒就作诗。有诗说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至于到朝中做官,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的事情,就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了,并不能当真。李白比王勃活得岁数大,做的诗多一些,名篇佳作不少。但是王勃在短短的25岁生命中创造了灿烂的诗篇,已经够辉煌的了。即便他曾经为了斗鸡,写过讨英王鸡的檄文,被贬官了,也并不能减损他的光辉。可惜的是,天才大多短命,就好像火柴疾速地燃烧,很快就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或许,生命的成就并不能以长度来衡量,而是以宽度来衡量。生命的宽度就是影响力,宽度够大,就证明影响力够大,可以让人们获得很多艺术以及文化的享受,甚至可以让作品流传上千年,已经算是不朽了。作家在作品中实现了不朽,当然,这种不朽只是精神层面的不朽,而肉体却早已消亡。
人们美丽的地方在精神,而不在于肉体。肉体可能很快消亡,但精神可以达到不朽的地步。文学家创作大多构思比较奇妙,文辞比较优美,写了很多,能流传下去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这很小的一部分,能够影响好多时代的人。即便这很小的一部分经历了被审核的命运,经历了强权删削的命运,也一样会影响到后代的很多人。可以说,只要有一首诗能够留在文学史上,就算是伟大的诗人了。毕竟,有一首诗留在文学史上的诗人就应该是人品和诗品俱佳的诗人了,最低也是没有什么政治污点,没有被人诟病的毛病。即便诗作的思想性胜过艺术性,也一样能影响到人。
有一首诗留在文学史上并不容易,甚至有的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也只是个三流诗人,不入文学史,也不可能成为著名诗人。当然,还有人写了好诗,只是位卑言轻,并不能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推广。于是,很多诗人湮没无闻了,即便做出了好诗,也不一定能够流传。而权贵们作了诗,却可以进入文学史,毕竟,权贵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书生做起,考中之后,做了官,舞文弄墨就成了一把好手。而普通老百姓没有文化,也不可能作诗。一般的民间诗人大多是落第考生,有些文化,却并不一定能作成好诗。于是,文学史上留下来的诗大多是权贵们做的诗,还有就是攀慕权贵的民间诗人。很多做了官的人写诗作词,互相酬唱,算是一种互相抬举,互吹。民间诗人也是如此,会吹嘘做了官的人,还会吹嘘他们作的诗,当然,还要和民间的诗人互相吹嘘。送别要作诗,一起参加田园劳动要作诗,在一起喝酒要作诗,在一起听音乐要作诗,一起游玩要作诗,一起在朝为官要作诗,如此种种,都是在互相吹嘘,诗作本身并不见得有多么好,也不见得有多么高雅,甚至有佳句无佳篇,大部分篇幅都是吹嘘,要获得权贵们的启用。
王勃年纪轻轻,才气纵横,也考中了,做过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来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被贬。上元三年,王勃在海南探望父亲之后,归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十岁便饱览六经,擅长五律和五绝,即便只活了25岁,也增加了生命的宽度,让作品流传千古了。其实,他作品中的才气都是平时积累的结果,而作品中的灵动之气,就是他拥被而眠的结果,当然,并不是谁拥被而眠都能获得作诗的灵感,只有王勃可以做到,在被子中等待灵感的光顾,就像等待神灵降临,而至于身后事,就不会计较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