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越南第一大省,跟中国有很深的缘分,唐朝大文豪王勃就埋在此处

越南第一大省,跟中国有很深的缘分,唐朝大文豪王勃就埋在此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石庆松 访问量:1223 更新时间:2024/2/22 9:40:02

越南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但是却分成了63个一级行政区划,有58个省(tỉnh)及5个直辖市,那这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哪里呢?这个省和中国还真有一定渊源,这个省就是乂安省。

乂安省,属中北沿海地区,北与清化省相邻,南接河静省,西临老挝,东临北部湾。面积16,493.7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乂安省位置示意图

这个“乂”字属于生僻字,大家可能不认识叫啥,这个字其实和“义”字差不多,读音也一样,意思是治理;安定。“乂安”这个词意思就是太平;安定,是汉语词,《史记》就记载,“汉兴已六十餘岁矣,天下乂安”。

那么,以这个地方做地名,意义不言而喻,就是希望此处安定,为啥要安定呢?其实因为这里是边疆。

“乂安”是个古词

越南,这个国家是和中国历史渊源最深的,它一开始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红河平原和两广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越南北部在中国汉朝、三国、晋朝、南朝时代属于交州。而后在唐朝时属于岭南道,设安南都督府,后改安南都护府、镇南都护府,后又改回安南都护府。府下管辖12个州,交州刺史充任都护,为长官。五代十国时期,南汉设置静海节度使。

后来越南独立了,独立后就有了自己的行政区划,这个“乂安省”即唐代驩州,1036年,越南朝改驩州为乂安州。《越史略》记载1101年“改驩州为乂安府”,马思伯乐认为《越史略》有误。陶维英则据《越史略》算作一府。

那这个“乂安”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长期是中原朝的南部边疆。

刚刚说了,越南北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一部分,红河平原不用说,是核心,南南边到哪里为止呢?这其实也是反复变化了,强盛时期一般扩张比较远,后来南部有反叛就缩回来了。

比如汉代,汉代在今天的越南部分交州有三郡: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东京,即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清化省、乂安省、河静省、广平省,即越南中北部)、日南(郡治今越南顺化以南,即越南中部及以南一部分)五十六县。

这个日南郡是最南,但是这个地方住着的连越人都不是,而是占人(占婆人,越南中南古国),这里东汉反叛了,汉朝鞭长莫及管不了,就缩到北部,后来占婆和中国以顺化为界,乂安基本也算是边疆。

后来越南从中国独立后,这里基本也成了南境,越南李朝封各子为王,到国内要地镇守。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设州、寨,驩州及爱州特设寨,实行军事统治,以应付南邻占婆。这个乂安就是边缘地区,李朝屡次以此为基地南征,开疆拓地。

李朝大致疆域

乂安的地位很关键,因为历史的因素,红河与南中国海海上交易网的结合,此地的战略位置被重视(这个地区以北的地域,在代以后都是依赖船舶经由海南岛出入海域贸易。越南的李朝几度尝试远征,真腊(吴哥王朝)的苏利耶跋摩二世与阇耶跋摩七世等也曾侵入此地。

不过,随着领土不断南拓,这个乂安也不是边疆了,但,它和中国的纠葛还没结束。

明朝的时候,因为越南内乱,明朝平乱后考虑到这里是汉唐故土,短暂又吞并过越南,并且设置了一个行省级的机构——交趾布政使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等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个县。又置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等五个直隶布政司的州,分辖二十九县,在要地则设十一卫、三所,一市舶司。

交趾布政使司的行政区划如图所示,大家可以看到乂安府,卡在南北交界的地方,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来,明朝统治失败,越南反叛不断,出生于清化地区的豪族黎利发动起义,叫蓝山起义,与明朝军队对抗,前期被打得惨败,但后来成了气候,而黎利最重视的一个地方,就是乂安。

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黎利听从下属黎只“乂安险要,地大人众,……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的建议,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乂安省),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东都”的方略,往南打,军势迅速壮大。起义军带着响应的百姓“相与并力围乂安城(今乂安河兴原县)”。虽然该城仍被明军所坚守,但辖下地区,已被黎利占领。

而当时,明军主力就在乂安,黎利便转移视线,攻克新平、顺化等地,基本控制了南方,局势逆转。

蓝山起义中,乂安的地位非非常关键,它曾经是明朝军队最重要的据点。正是打下了这个,起义军的局势才得以逆转。

而在后面的历史上,乂安在越南也有重要地位,越南国父胡志明便是乂安人,不过,此处的经济是相当不好,是人口贩卖的“温床”。2019年震惊世界的英国“货车藏尸案”中,39名越南受害者大多都是来自清化和乂安。

这个地方穷苦的原因,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地台风在一年中来很多次,夏天炎热冬天寒,是“越南中最具严酷气候的地域”中的一个地区。不过,当地民众有着忍耐、上发展的特性,自科举兴办以来,殿试入取者不绝,因为贫困产生民族主义的加强与反抗殖民主义运动。

估计,也正是因此,无论是抗明,还是后来抗法抗日抗美,当地的反抗活动都很坚定。

对了,还有一个中国人可能很惊讶的冷知识:唐朝著名学家王勃就是埋在乂安,因为他当时就是在前去交趾的途中,在船上落水,受到惊吓去世的,现时在乂安省宜禄县宜春社,仍然有王勃的坟墓。

作者:云帆

标签: 王勃

更多文章

  • 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王勃:因一只鸡断送前程,却留下千古绝唱

    历史人物编辑:灰尘埃及记标签:王勃

    “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一轮明月透过窗帘,伴随着微风,照在了墨迹未干的批语之上。这是教员少有长篇大论地点评一个青年,从生平事迹,到文章风格,再到人格人品,虽不乏辛辣锐评,但也无处不透露着教员对这个“青年”的肯定。抬眼望向窗外的大好河山,再细细品味“青年”诗文中不断喷涌的无垠生气,教员和着

  •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古诗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王勃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叙述故事不是诗的特长,诗最擅长的是抒写情怀。而描绘感觉,细腻、具体地写出诗人感官接受与全身心

  • 《火影忍者》电影真人版硬核定妆照,蛇叔神还原,自来也神似王勃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搭配标签:王勃

    《火影忍者》电影真人版硬核定妆照,蛇叔神还原,自来也神似王勃自来也是传中的木叶三忍之一,四代和鸣人的师父,虽然表面看起来吊儿郎当,潇洒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强大的实力。在火影忍者电影真人版中,扮演自来也的演员相当有大叔忍者风范,将自来也本身的气质演绎得特别到位,这副喧哗之间充满豪放的表情,十分传神!不过,

  • 从唐代诗人王勃的海上溺亡悲剧,来看初唐时期西南疆域的交通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王勃

    引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景象绝美当唐高宗李治看到这篇《滕王阁序》之时,不禁再次涌起了惜才之意,年轻人嘛,谁还没犯过点儿错误,毕竟瑕不掩瑜,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决定再次起用这个叫王勃的年轻人,然而当下面的官

  • 初唐四杰,王勃排第一,杨炯不高兴:“耻居王后”,到底因为啥?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王勃

    稍有文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初唐四杰分别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都是一等一的天才。王勃六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十六岁即被授予“朝散郎”官职;杨炯虽是规规矩矩考试考出来的神童,但是10岁的时候就能登科高榜;骆宾王就不用说了,7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咏鹅》,“鹅,鹅,鹅,曲

  • 王勃的教育很失败?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是他的绝笔书?谁来背锅

    历史人物编辑:威史解读标签:王勃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是王勃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为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王勃的骈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学代表作。可以说王勃每次写出来的文章,都会被人争相唱诵。而王勃不过才活了26岁而已,如此的少年天才,到底是怎样一副真面孔呢?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一千多年前的王勃,还原一个真实的少年天才。

  • 二王斗鸡,王勃戏做一篇奇文,唐高宗李治大怒:逐出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王勃

    要说起王勃被逐出长安,实在是令人可惜和叹惋,若不是因为一篇《檄英王鸡》,王勃或许能够在朝堂上一展风采,最不济也能够为后代留下更多的佳作,而因为这一篇文章,王勃被逐出京城,而后不幸落水遇难。而他之所以被逐出京城,是因为这篇《檄英王鸡》触动了当时最高地位领袖心中的那根弦,那就是唐高宗李治对兄弟之间反目成

  • 唐朝四杰之一王勃作《滕王阁序》,还客串治好了“重感冒”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街浪美食标签: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今属江西南昌)都督阎伯舆受命修建滕王阁,工程竣工的时候,大宴四方宾朋。当时王勃正好路过洪州,就被阎伯舆邀请参加盛会。阎伯舆命人展开宣纸笔墨,请王勃为滕王阁作序。少年气盛的王勃不假思索,洋洋洒洒完成了千古名篇。连日宴饮,不胜酒力的阎都督因为贪杯,偶感风寒,身

  •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勃

    江西南昌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它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一千三百多年来,这座滕王阁可谓是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共有过三座滕王阁,并且他们均为一人所建。只不过人们对修建阁楼的这个主人知之甚少,他就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

  • 此人是王勃的叔爷爷,写下唐代最早的田园诗,美得醉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王勃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众所周知,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在初唐武则天时期才形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人完成了各个体式格律的定型,到盛唐方才广为所用,大放异彩,成为一千年来诗坛最常用的诗体。而在此之前,对格律诗的探索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南齐。当时的诗人注重诗歌的音调和谐,提倡“声律说”。进而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