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初唐四杰,王勃排第一,杨炯不高兴:“耻居王后”,到底因为啥?

初唐四杰,王勃排第一,杨炯不高兴:“耻居王后”,到底因为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千里草人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4/1/15 16:17:37

稍有文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初唐四杰分别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个人都是一等一的天才。王勃六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十六岁即被授予“朝散郎”官职;杨炯虽是规规矩矩考试考出来的神童,但是10岁的时候就能登科高榜;骆宾王就不用说了,7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1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传唱不息。

卢照邻虽没有神童之名,但也成名很早,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比喻成是汉代的大才子马相如。且在初唐四杰中年龄最大,比王勃和杨炯年长14岁。

“王杨卢骆”,一直以来初唐四杰的排名都是这样的。其中排名的玄奥,作者也不甚了解,作者之见,应该是按照当时诗文在全国的影响力排名的吧!

首先,王勃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名扬天下,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摒弃了传统离别的伤别离恨,体现出的豪壮之气,令人耳目一新。后来更是凭借一篇骈文《滕王阁序》,在很多文人墨客的见证之下,登顶文坛。

杨炯与王勃的年龄相仿,据记载两人大约都出生在公元650年。杨炯的诗作风格豪迈开朗,感情真挚,描写的多为塞外风情。传世名句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诗作词采富艳,内容广阔,以韵致取胜。传世名句有: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骆宾王的诗作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灵活。传世名句有: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但是对于这个排名,貌似杨炯很不满意。尤其是和年龄相仿的王勃比起来,他一点都不服气。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上》写道: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从这一点上看,杨炯认为自己的才华排在王勃之后感到羞耻,而排在卢照邻的前边有感到羞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杨炯真的看不起王勃吗?我们一起来解读。

首先,“愧在卢前”,杨炯出此言应该有2个原因:1、与卢照邻相比,杨炯算晚辈,在古代辈分森严的制度下,杨炯甘愿排后让出位置给谦卑;2、杨炯的谦逊之词,为后半句的骄傲之词做铺垫和照应。

而“耻居王后”,这对于两个同龄人来讲。谁都不愿服输或自愿排名靠后。尤其是王勃和杨炯两个人年龄一样,又都少年成名,让杨炯位列第二,他自然不愿意。

另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对于文人来讲,这种天才级的文人,更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看到全社会的评选把王勃排在第一,肯定很不满意,即使他的才华和影响力达不到王勃的高度,也要说一句“自慰”的话。就和武侠剧里一样,明明输得一方还经常会说:“今天有事且不恋战,来日再见,定要分个高下”。

还有一点就是杨炯真心看不起王勃。王勃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是人品不行。王勃为了赢得沛王李贤的欢心,为沛王写下了《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斗鸡,为沛王助兴。

没想到这篇文章传到了皇帝手中,唐高宗看后十分生气,认为王勃作为博士,居然写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来讨好他人,并挑拨离间皇子间的感情,因此被赶出京城。

后来王勃又遭遇了一次打击,他任虢州参军期间,藏匿了一个名叫曹达的罪犯官奴,后来又将曹达杀死,没想到走漏了风声,因此犯了死罪,幸亏遇见了大赦,才堪堪保住了性命。正因为这两件事,王勃在当时的评价一直不是很好,也难怪杨炯说出“耻居王后”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其实杨炯的名声也不大好。他的狂傲气焰一点不输给王勃。杨炯曾经对自己看不惯的同僚直接打脸,管人家叫“麒麟楦”。

“麒麟楦”的意思就是徒有其表的草包。这句话也够刻薄吧!杨炯的这种性格,肯定要吃苦头,把同僚都得罪了,仕途也就注定走不远了。后来被贬谪为盈川县令,对本县百姓也是以严酷著称,也没有留下好的名声。

读者们,关于“杨炯和王勃”的看法,大家有怎样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标签: 王勃

更多文章

  • 王勃的教育很失败?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是他的绝笔书?谁来背锅

    历史人物编辑:威史解读标签:王勃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是王勃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为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王勃的骈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学代表作。可以说王勃每次写出来的文章,都会被人争相唱诵。而王勃不过才活了26岁而已,如此的少年天才,到底是怎样一副真面孔呢?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一千多年前的王勃,还原一个真实的少年天才。

  • 二王斗鸡,王勃戏做一篇奇文,唐高宗李治大怒:逐出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王勃

    要说起王勃被逐出长安,实在是令人可惜和叹惋,若不是因为一篇《檄英王鸡》,王勃或许能够在朝堂上一展风采,最不济也能够为后代留下更多的佳作,而因为这一篇文章,王勃被逐出京城,而后不幸落水遇难。而他之所以被逐出京城,是因为这篇《檄英王鸡》触动了当时最高地位领袖心中的那根弦,那就是唐高宗李治对兄弟之间反目成

  • 唐朝四杰之一王勃作《滕王阁序》,还客串治好了“重感冒”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街浪美食标签: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今属江西南昌)都督阎伯舆受命修建滕王阁,工程竣工的时候,大宴四方宾朋。当时王勃正好路过洪州,就被阎伯舆邀请参加盛会。阎伯舆命人展开宣纸笔墨,请王勃为滕王阁作序。少年气盛的王勃不假思索,洋洋洒洒完成了千古名篇。连日宴饮,不胜酒力的阎都督因为贪杯,偶感风寒,身

  •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勃

    江西南昌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它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一千三百多年来,这座滕王阁可谓是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共有过三座滕王阁,并且他们均为一人所建。只不过人们对修建阁楼的这个主人知之甚少,他就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

  • 此人是王勃的叔爷爷,写下唐代最早的田园诗,美得醉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王勃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众所周知,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在初唐武则天时期才形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人完成了各个体式格律的定型,到盛唐方才广为所用,大放异彩,成为一千年来诗坛最常用的诗体。而在此之前,对格律诗的探索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南齐。当时的诗人注重诗歌的音调和谐,提倡“声律说”。进而又提

  • 王勃仕途多舛,文学崇尚实用,对转变文风起了很大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勃

    王勃(649年或650年——675年或676年)是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望族,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王

  • 《滕王阁序》真的是王勃在席间即兴创作?网友:头天晚上就写好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王勃

    在高中时期,令你印象最深的课文是什么?我猜有的人会说当然是全文默写并背诵的课文了,因为小诗文也是这样觉得的,当时特别烦恼甚至讨厌这些课文,现在却遗憾当初为啥没有自觉地多背几篇,吃饭时好吹牛装X。说起要背诵并默写的课文,那就不得不提王勃的《滕王阁序》了,它是一篇骈文,格式优美辞藻华丽,而且具有丰富的思

  • 鉴赏150·被调侃王勃最“懒”的一首诗,你读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王勃

    天才王勃写过太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千古绝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别绝唱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飘逸旷达的《山亭兴序》:“摇头坐唱,顿足起舞。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邱墟雄壮,傍吞少华五千仞。”然而却有这样一首奇特的诗,被调侃为王勃最“懒”的

  • 大唐最耀眼的天才王勃,却因一只鸡被贬,在颠沛流离中死去

    历史人物编辑:游游历史标签:王勃

    提起遥远而古老的唐朝,除了一张张绝美的容颜外,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句和一个个满腹经纶的名人同样在脑海中飞速掠过。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们将庐山瀑布的壮丽尽收眼底,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秋的萧索和凄凉。然而在这两位诗词界的大佬之前,还有

  • 王勃的这首诗,气象高远,有个字卖了1000两白银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王勃

    在中国,诗歌是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从《诗经》开始到当代诗歌,层出不穷的杰作,总是让我们诵读、欣赏、沉醉。不管是牙牙学语的童声,还是沧桑嘶哑的老者之音,诗歌的魅力总会跨越时光,迷人地散发。诗歌最巅峰时期是在唐朝,唐诗是诗歌文化最为灿烂的时光,伟大的诗人如同井喷般爆发出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最闪亮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