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勃的教育很失败?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是他的绝笔书?谁来背锅

王勃的教育很失败?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是他的绝笔书?谁来背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威史解读 访问量:1271 更新时间:2024/2/23 22:40:42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王勃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为初唐四杰的代表人物,王勃的骈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学代表作。

可以说王勃每次写出来的文章,都会被人争相唱诵。而王勃不过才活了26岁而已,如此的少年天才,到底是怎样一副真面孔呢?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一千多年前的王勃,还原一个真实的少年天才。

皇子斗鸡,王勃为他俩助兴写文。

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比较墨守成规的人,他比较欣赏王勃的文采,早早就提拔王勃做了沛王李贤的修撰。基本上也就是帮助皇子读书的这么一个职位。

学问出众未必就能够成为高官,需要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王勃显然不够资历,他跟李白十分相似,有一种狂妄放荡不羁的感觉。

似乎认为自己做这么一个从七品的官职,实在是浪费了。不过他可不闲着,王勃在任何时候,都会想到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

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都是武则天所生的孩子,这俩货成天就知道玩闹,尤其比较喜欢斗鸡。在眼里的唐高宗眼里,他们就是不学无术。

这件事年轻的王勃可没办法阻止,他不仅没有阻止,而且还为这两位皇子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也就是鼓励并且支持俩皇子斗鸡,还声称要为沛王李贤摇旗呐喊。

这篇文章声泪俱下地写下了斗鸡的大气磅礴之感,将斗鸡的行为描绘得跟战士在沙场争斗一般激烈辉煌。王勃的这篇文章,成功地吸引了唐高宗李治的注意。

李治可不是要夸王勃的文采出众,而是觉得王勃不学无术,将自己的才华都用在了这些旁门左道之上。所以王勃的厄运来了,他被赶出了京城,好不容易搭建的仕途平台就这么被这场斗鸡之战给毁掉了。

私藏官奴的王勃,为何又畏罪将其杀害?

俗话说得好,出门靠朋友,被赶出京城的王勃无路可去,在朋友的帮助下,居然还找了一份地方公务员的工作。

当时朋友凌季友是虢州司法,看到王勃比较落魄,就想办法给他找了个虢州参军的工作。这本身也算是一件庆幸之事,毕竟王勃还很年轻,进入体制以后,还可以参加国考,继续往上走。

王勃也没有多想就赴任了,可是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他一生的事情。当时王勃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将一名叫曹达的官奴给藏了起来。

官奴一般都是罪犯家族里的成员,官员们被抄家以后,家族里的人受到牵连,就会被发配到各地成为官奴。曹达想来应该也是这种情况,他走投无路之下逃到了王勃这里。

或许曹达这个人有些才华,跟王勃很快建立了友谊。为了帮助曹达脱险,王勃冒着犯罪的危险,将其藏了起来。

如果一直藏着倒也罢了,但是王勃这个时候又开始犯浑了。他担心这件事会被人发现,居然偷偷将曹达给宰了。

这麻烦可就大发了,王勃可没有杀人的经验,所以这件事很快便被人知晓。杀人者死,自古都是这么个道理,王勃又没有皇亲国戚的身份,当然免不了一死。好在当时大赦天下,王勃才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王勃年轻莽撞的心态,他的确有才华,可正是因为他身上的才华,掩盖了他为人处世方面不足的缺陷。等到真正暴露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时候。

王勃连累父亲被贬交趾令,《滕王阁序》或许是他的绝笔书。

王勃的仕途算是彻底完蛋了,他不仅自己坐了牢,而且还因为这件事连累了他的父亲。算起来他的父亲还很年轻,仕途正是上升期,却因为这件事被唐高宗一口气贬谪为交趾令。

很多人不解,交趾令好歹也是当官的,到底有多落魄呢?我们看看交趾当时所处的位置就知道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了。

交趾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和越南交界的一片地区,这里已经远离当年的中原腹地,距离长安更是有千里之遥。而且当时这里是丛林茂密,瘴气充斥,贬谪到这里跟赐死没什么差别。

在家赋闲了一年的王勃,便有了南下看望父亲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当时读书人比较少,有才能的读书人更少,所以朝廷居然答应恢复王勃的官职。

25岁的王勃看淡了官场,终究还是没有接受。他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将父亲一个人扔在交趾那么偏僻的地方。

这个时候王勃还不忘秀一把自己的文采,声泪俱下地写下了一份检讨书《上百里昌言疏》,内容无非就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自责。

他从洛阳出发,一路南下,顺路到了南昌地区,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我们现在来读一遍滕王阁序,似乎觉得大气磅礴,充满了志气。

可是结合王勃此时此刻的心境,我们是不是又要重新审视一下《滕王阁序》呢?阁中帝子今何在?这既是一种质问,也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态度。

我认为这是王勃的绝笔书,就算是不离开人世,至少也是要彻底离开官场。他的这篇文章就算是再精彩,也无法弥补他犯下的错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多么美丽壮阔的场景,这场景王勃应该就是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样子。可是他的心情真的也如此美好吗?

玩世不恭的王勃因为斗鸡赋被唐高宗弃用,当时的王勃没有气馁,他甚至认为将来自己的伯乐沛王李贤上位的话,自己或许还能打一个翻身仗。

畏罪杀害官奴的时候,王勃终于感受到了自己不适合这个官场。他纯粹是一名文人,但是文人当时不做官,还能做什么呢?

终于他因为自己随大流的心态,从而错过了人生太多的美好。他因罪被一撸到底,差点挨刀杀头。甚至因为这件事,他将父亲连累到了偏远地区,饱受风霜之苦。

所以王勃此刻的心境,当然没有这么美好。他有如此美好的心境,其实是非常不正常的表现。这只能证明一点,王勃已经看透了世事。

就算是后来他没哟被水淹死,或许也会以其他各种办法去解决自己的一生。他觉得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才华,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的事情。

这或许才是王勃最心痛的地方,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就算是被贬谪出了长安,还想着去参加科举考试。奈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位就是王勃此时此刻的心境。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写尽了王勃的一生,也将王勃当时的心境全都写了出来。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才华如此出众的王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呢?

王勃在这里用了很多名人,来比拟自己的一生。孟尝高洁,所指的当然是大家争相与孟尝为邻的故事,而阮籍猖狂,指的则是文人狂放的态度。

这两个人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其实每一个都牵动着王勃的心。他本来有孟尝的报国之志,可是未来却只能像阮籍一样,放浪形骸过一生。

还有比这更惨的事情吗?人生才到了26岁,就已经预见到自己未来的模样。而未来的模样,绝不是王勃所想要的样子。

可怜的王勃,从小接受经典的儒家文化,知道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官,不是学问好就能做官。做官的文盲人渣又不是一个两个,王勃这样的人,哪里适合做官呢?

据说王勃杀官奴这件事,其实就是因为同僚嫉妒他的才华,所以故意给他下了一个套。他的同僚都是些什么人呢?这些人一辈子在历史上连一粒沙的地位都达不到,但偏偏就改变了照耀千古的王勃的一生。

可见官场并不是王勃随便就能涉足的,我们感叹的是,本该留下更多千古名篇的王勃,却因为这些蝇营狗苟之辈,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反思:教育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当今社会,学区房火热朝天。家长为了给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拼尽身价也要买一套最好的学区房。

孩子每天上完学回来以后,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比如说书法、钢琴、跆拳道、轮滑等等,周六日依旧还有各种培训班在等着。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我们随便去问一个家长,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一致的,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拼,自己家的孩子要是不努力,早晚被淘汰。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家长都像在培养联合国秘书长一样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谁不想望子成龙呢? 但是我们有没有去观察过孩子们的性格?看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到底适合做什么呢?不会有家长去考虑这种问题。

就像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他自己没能科举成功,所以拼了命教育自己的几个儿子。好嘛,把几个儿子都培养成人了,但是他不知道,这几个儿子到底适不适合做官。

有些文人做官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千古明相,比如王安石。可是有些人做官,却会毁了自己的一生,比如说王勃。

奈何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坑害了千古多少风流文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别无他路,其实这才是王勃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

标签: 王勃

更多文章

  • 二王斗鸡,王勃戏做一篇奇文,唐高宗李治大怒:逐出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王勃

    要说起王勃被逐出长安,实在是令人可惜和叹惋,若不是因为一篇《檄英王鸡》,王勃或许能够在朝堂上一展风采,最不济也能够为后代留下更多的佳作,而因为这一篇文章,王勃被逐出京城,而后不幸落水遇难。而他之所以被逐出京城,是因为这篇《檄英王鸡》触动了当时最高地位领袖心中的那根弦,那就是唐高宗李治对兄弟之间反目成

  • 唐朝四杰之一王勃作《滕王阁序》,还客串治好了“重感冒”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街浪美食标签:王勃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今属江西南昌)都督阎伯舆受命修建滕王阁,工程竣工的时候,大宴四方宾朋。当时王勃正好路过洪州,就被阎伯舆邀请参加盛会。阎伯舆命人展开宣纸笔墨,请王勃为滕王阁作序。少年气盛的王勃不假思索,洋洋洒洒完成了千古名篇。连日宴饮,不胜酒力的阎都督因为贪杯,偶感风寒,身

  •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勃

    江西南昌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它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一千三百多年来,这座滕王阁可谓是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共有过三座滕王阁,并且他们均为一人所建。只不过人们对修建阁楼的这个主人知之甚少,他就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

  • 此人是王勃的叔爷爷,写下唐代最早的田园诗,美得醉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王勃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众所周知,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在初唐武则天时期才形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诗人完成了各个体式格律的定型,到盛唐方才广为所用,大放异彩,成为一千年来诗坛最常用的诗体。而在此之前,对格律诗的探索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南齐。当时的诗人注重诗歌的音调和谐,提倡“声律说”。进而又提

  • 王勃仕途多舛,文学崇尚实用,对转变文风起了很大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勃

    王勃(649年或650年——675年或676年)是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望族,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王

  • 《滕王阁序》真的是王勃在席间即兴创作?网友:头天晚上就写好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王勃

    在高中时期,令你印象最深的课文是什么?我猜有的人会说当然是全文默写并背诵的课文了,因为小诗文也是这样觉得的,当时特别烦恼甚至讨厌这些课文,现在却遗憾当初为啥没有自觉地多背几篇,吃饭时好吹牛装X。说起要背诵并默写的课文,那就不得不提王勃的《滕王阁序》了,它是一篇骈文,格式优美辞藻华丽,而且具有丰富的思

  • 鉴赏150·被调侃王勃最“懒”的一首诗,你读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王勃

    天才王勃写过太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千古绝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送别绝唱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飘逸旷达的《山亭兴序》:“摇头坐唱,顿足起舞。风尘洒落,直上天池九万里;邱墟雄壮,傍吞少华五千仞。”然而却有这样一首奇特的诗,被调侃为王勃最“懒”的

  • 大唐最耀眼的天才王勃,却因一只鸡被贬,在颠沛流离中死去

    历史人物编辑:游游历史标签:王勃

    提起遥远而古老的唐朝,除了一张张绝美的容颜外,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句和一个个满腹经纶的名人同样在脑海中飞速掠过。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们将庐山瀑布的壮丽尽收眼底,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秋的萧索和凄凉。然而在这两位诗词界的大佬之前,还有

  • 王勃的这首诗,气象高远,有个字卖了1000两白银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王勃

    在中国,诗歌是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从《诗经》开始到当代诗歌,层出不穷的杰作,总是让我们诵读、欣赏、沉醉。不管是牙牙学语的童声,还是沧桑嘶哑的老者之音,诗歌的魅力总会跨越时光,迷人地散发。诗歌最巅峰时期是在唐朝,唐诗是诗歌文化最为灿烂的时光,伟大的诗人如同井喷般爆发出来,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最闪亮的明

  • 少年天才,小手一抖便是半个盛唐,王勃甩出的“王炸”谁也要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王勃

    自古天才多薄命,王勃李贺霍去病。《滕王阁序》,欣赏的人认为句句王炸,嫌弃的人说它通篇废话,不管如何,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依然在线,作为千古第一骈文,为世人传颂,通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颇有汉赋之遗风,此乃王勃即兴发挥,引用典故入手,通篇成语成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萍水相逢,老当益壮”,这些我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