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最为出色的皇子,本可取代李治,结果遭到长孙无忌陷害而死

唐太宗最为出色的皇子,本可取代李治,结果遭到长孙无忌陷害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明史专家 访问量:3109 更新时间:2024/2/9 16:56:41

唐太宗,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贞观之治”为基础,开创了大唐盛世。无论是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对唐太宗以高度评,称他是“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北宋司马光更是称赞唐太宗,“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唐太宗再英明神武,也掩盖不了在教育皇子上的失败。

先有玄武门之变,后有贞观之治,辉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牺牲,需要怎样的忍耐,只有唐太宗本人最清楚。在电视剧的渲染中,人们误以为三子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皇子。

这是不对的。李恪的出身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母亲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妹妹。也就是说,李恪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隋朝的皇孙,“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作为皇子,如果仅仅靠出身好,其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唐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文韬武略兼备,性格刚毅坚强,而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官方史书也给予了高度称赞,“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然而,当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因涉嫌夺嫡被贬。按照古代立长立嫡的规则,应该立李治为太子,可观察一段时间后,唐太宗发现李治过于软弱,可能难堪大任。

一天,唐太宗找来长孙无忌,两人就立谁为太子问题做了一番交谈。唐太宗:“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意思是说,长孙无忌你劝我立李治,可李治软弱,可能难以守住李氏江山社稷。李恪很像我,你看立他怎么样?

长孙无忌立即表示反对,唐太宗以李恪不是长孙无忌外孙而反对,结果长孙无忌这样回复,“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可能唐太宗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将李恪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李治是自己的外甥,长孙无忌越发仇恨李恪。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他在等待一个机会除掉李恪。

这个机会在永徽四年年初终于出现了,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诬告李恪谋反,结果被杀。临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长孙无忌

更多文章

  • 柳奭辞相,李治顾左右而言他,矛头直指亲舅舅长孙无忌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长孙无忌

    在大朝会上,性情大变的李治先发制人,指责朝廷成了“一言堂”,大臣们都成了“应声虫”,矛头直指国舅长孙无忌。就在此时,宰相柳奭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请辞中书令!众臣哗然,长孙无忌更是后背发凉:一向唯命是从的柳奭跟他招呼没打就请辞,这是要和自己划清界限吗?长孙无忌突然彷徨起来:不行,要阻止他辞职!就在他要

  • 为什么武则天把长孙无忌杀了,却不杀程咬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长孙无忌

    杀大臣的时候是在公元659年,比如当时的长孙无忌就是在这年被害的,而程咬金是在公元665去世的,其实之所以程咬金能够避免这场遭难还是有一些天命的。长孙无忌是什么人?他是在唐太宗驾崩前被任命为辅政的大臣,地位是有多高,有点像但年刘托孤之时把刘禅托付了李严和诸葛亮两个大臣一样,地位是很高的。长孙无忌生在

  • 长孙无忌要谋反?竟落得自杀而死,家人被贬为奴婢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也因为参与指挥了玄武门事变助李世民登上大唐皇位,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唐高宗时期,他也因为身为皇帝舅舅,颇受信任,一直是位高权重,可最后却为何落得被逼自杀,家人被贬奴婢的结局?《资治通鉴》中记载: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

  • 康熙为何反感唐代的长孙无忌?为何因为此人而联想到废太子胤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琐窗标签:长孙无忌

    撰文/日小尧茗居清代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反感唐代的宰相“长孙无忌呢?”这又与康熙皇帝所确立的太子“胤礽”又有何关联呢?这还要从康熙皇帝过早的确立太子而造成的“九子夺嫡”所带来的各位皇子之间对于“储君”的争夺战和太子胤礽背后的支持者说起。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国舅爷“长孙无忌”他对于左右唐

  • 李治被迫立太子,武媚娘暗中结交皇亲,打算和长孙无忌掰手腕?

    历史人物编辑:朱哥爱民标签:长孙无忌

    652年秋,李治被迫在朝堂上答应长孙无忌立李忠为太子,散了朝就直奔立政殿。见到坐在殿里笑吟吟等他消息的武媚娘,李治扑过来抱着她就放声大哭,像极了委屈的孩子。在朝堂上,国舅爷长孙无忌连讽刺带挖苦,就差没当着众人的面说李治与庶母不伦了。生性懦弱、遇到难事就逃避的李治只好同意立储,长孙无忌十分欣慰,李治却

  • 长孙无忌被诬告谋反,李治除了落下几滴眼泪,还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长孙无忌

    公元659年初,大唐科举大考正式启动,出身寒门的英才纷至沓来,旬日后成绩公布,20名幸运儿高中进士。其中,张昌宗兄弟二人俊美超群、才华横溢,殿试表现十分抢眼。李治回到后宫后仍对兄弟二人赞不绝口,还勾起了武媚娘的好奇心。科举考试刚结束,李治就收到褚遂良病死的消息。回想起褚遂良也曾做过很多好事,李治有点

  • 长孙无忌是如何成功的?3个原因,是如何失败的?3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小摸说历史标签: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大唐名相,成功时风头无两,这点通过任职、封赏可以得到证明:大将军、吏部尚书、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赵国公、太尉、顾命大臣,凌烟阁功臣排行第一。但是仍旧无法避免,他结局落魄:先被诬陷,而后流放,最终自缢身亡。我们都直到,当一个人走到某个高度,他自己的荣誉和耻辱,就都和周遭环境分不开了,

  • 长孙无忌vs房玄龄,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与右臂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长孙无忌

    谈唐朝的历史绕不过李世民,谈李世民绕不过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有太多的相同点。二人均出身名门望族,均自始辅佐李世民,均以擅长谋略闻名,均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均官居宰相,均……正因同性相斥,导致二人始终貌合神离。长孙无忌vs房玄龄二人之间虽一开始也曾较劲,但是真正开始

  • 长孙无忌带刀入宫,他的一番话,使得看门的校尉免于死罪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长孙无忌

    在古代的中国,皇权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说的话就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但在唐太宗时期,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坚持按照法规办事,甚至敢于为此挑战皇权,这个人就是贞观年间的名相戴胄。有一次,时任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被唐太宗李世民召见入宫。长孙无忌匆忙间忘记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刀,就这么进入了宫中。要知道,带

  • 长孙无忌乾纲独断,皇帝李治懦弱无为,大臣气得纷纷辞职

    历史人物编辑:史风标签:长孙无忌

    公元653年,对盛世大唐来说是一个血流成河的年份,这一年,李氏皇族被国舅长孙无忌杀得人头滚滚,寒门出身的朝廷重臣被流放,更有上万家属被发配、流放、打入教坊司,失去尊严!滑天下之大稽的“高阳公主谋反案”被长孙无忌画上血淋淋的句号,似乎触怒了上苍,大唐四境连旱3个月,人人自危。可事情还不算完,大唐皇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