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茂公死前交代弟弟:若我后代出奸人一定要杀,不杀定会祸及全族

徐茂公死前交代弟弟:若我后代出奸人一定要杀,不杀定会祸及全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吃的鲢鱼头 访问量:1571 更新时间:2023/12/7 17:34:37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669年,徐茂公卧病在床,恐不久于人世,他将弟弟唤到身边,对其说道:贤弟,我自知自己时日无多,有一件事情要拜托于你,我的那些同僚们,如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辛辛苦苦建立家业,但是到头来他们太纵容后代,使得这些后代为了争权夺利,导致家破人亡。

这些事情时时刻刻都在警示我,因此我病逝之后,我的子孙们全部都交给你,这些子孙里如果出现胡乱说话,奸邪之人,就一定要杀掉他,以免祸及全族。

徐茂公的弟弟听后,表示一定会遵守他的遗言,按照他的遗言内容去做。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竟会令徐茂公在弥留之刻着力向弟弟交代这个事情那,仅仅是为了防止重蹈房玄龄、杜如晦家族的旧辙吗,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历史文献来阐述回答这个问题。

令徐茂公心生杀意的孙子——徐敬业

徐茂公共有五个孙子,分别是徐敬业,徐敬猷,徐敬真,徐思顺,以及徐钦载,在这五个孙子中,徐茂公最为忌惮的孙子就是长孙徐敬业。

徐敬业是徐茂公长子的儿子,他天资聪慧,颇有慧根,10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骑马射箭,去往野外狩猎,徐敬业的老父亲徐震为此十分欣慰,而他的祖父徐茂公则是为此忧心忡忡。

徐茂公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因为他从10岁的徐敬业面相中看出了他是一个极具野心之人,并且他展现出来的勇敢,成熟和他的年龄是“极不匹配”的。

徐茂公为此曾当着众人的面感叹道:敬业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后我徐氏一族会因为他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乎,徐茂公心生杀意,再一次外出狩猎之际,让作为长孙的徐敬业去往森林深处追赶野兽,自己则是在森林之外,放了一把大火,想要将徐敬业烧死在这里。

但是,徐敬业命不该绝,他见火势越来越大,便将自己的坐骑杀死,然后藏身于马的肚子里,等到大火烧尽熄灭之后,徐敬业满身是血的站在祖父徐茂公的面前,将徐茂公吓出了一身冷汗,而徐茂公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发现长孙徐敬业是一个“命格”很硬的一个人,便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在对徐敬业“痛下杀手”过。

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徐敬业十余岁,好弹射。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尝因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虽然说徐茂公“放过”了徐敬业,但是他却始终都对徐敬业保持戒备之心,因此在他生命最后的最后一刻,他将自己的弟弟唤到病榻前,留下自己最后的嘱托:我病逝之后,我将家中的子子孙孙全部托付于你,但凡我徐氏一族出了“奸邪之人”,你就要毫不犹豫的将他杀掉,以免祸及全族。

而徐茂公嘱托话语中的“奸邪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徐敬业,虽然说徐茂公的弟弟坚决表示贯彻兄长徐茂公的嘱托之语,但是由于他个人的能力有限,他并没有察觉出“奸邪之人”正是长孙徐敬业,这就使得徐敬业在徐茂公死后,彻底解放和“黑化”,成为了一个极其野心之人。

总章二年,徐茂公病逝之后,作为长孙的徐敬业承袭了爵位,被唐高祖李治封为眉州刺史,成为了封疆大吏,而成为封疆大吏之后的徐敬业野心滔滔,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想要成为位居人臣的宰辅之臣。

但是徐敬业的“仕途幻想”随着唐高宗李治的病逝,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南柯一梦”,当时,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不久废除了新君之位,还对徐敬业这样的功臣的子嗣进行了打压,将徐敬业和他的弟弟徐敬猷贬官去职。

《资治通鉴》: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会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及弟令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业贬柳州司马,敬猷免官,之奇贬栝苍令,宾王贬临海丞,求仁贬黟令。求仁,正伦之侄也。尉魏思温尝为御史,复被黜。皆会于扬州,各自以失职怨望,乃谋作乱,以匡复庐陵王为辞。

徐敬业见朝堂之上没了自己的位置,十分的愤怒,当即就召集了一批“贬官不得志”的官员在扬州聚集,聚集之后大家商议起兵扬州,以“勤王救国”的口号反对武则天。

684年,徐敬业聚兵十万在扬州起兵,他本以为天下人都会响应他的号召来反对武则天,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起兵之举响应者寥寥无几,反对者则是此起披伏,连他的亲叔叔都反对他的起兵之举。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徐敬业起兵之举是为了他的一己私欲,所以说响应者寥寥无几,最终徐敬业的起兵之举并没有维持太久,就被武则天派出的兵马剿灭了,徐敬业见兵败如山倒,逃亡润州,最终也被部下所杀。

《资治通鉴》: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孝逸进屯江都,分遣诸将追之。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

徐敬业虽然死了,但是他引发的“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事后,武则天下发了一道诏令,对徐氏一族的族人展开了杀戮,并将徐敬业祖父徐茂公的官爵给削去了,还将其掘墓砍棺。

《资治通鉴》: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

就这样,徐茂公生前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的长孙徐敬业最终还是成为了“祸及全族”的祸根,使得徐氏一族彻底沉沦,被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标签: 徐茂公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杀单雄信后,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却不知给大唐种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徐茂公

    导语:佛家说人生存在着因果报应,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其实人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圆圈,每一次错误的选择都会在未知的时候,造成巨大的伤害。封建时期的每一次王朝更迭,看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每一次王朝更迭,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症状了。隋朝末年天下纷乱,隋文帝杨坚本来他夺取天下的途

  • 叛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250年后差点毁了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徐茂公

    提到李世民这三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类似于“明君”、“仁主”这样的字眼,后世有人评价其“比迹汤、武,庶几成、康”,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以善于听取大臣意见、从谏如流闻名于世,可在李唐一族起义初期,善于纳谏的李世民却因不听徐茂公劝阻而处死过一员猛将,结果,正是因为这一个错误,二百五

  • 隋唐英雄徐茂公,扶武则天上位反被剖棺,墓中出土帽子成国宝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徐茂公

    和佛赏花去/文提起李绩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提起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恐怕都能说上一说,其实,李绩就是徐茂公。他原名徐世绩,字茂公,为凌烟阁功臣,一生辅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信任和重任。被赐国姓李。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就改名李绩。李绩墓在昭陵博物馆园区内,徐茂公死后也是享受殊荣,陪葬昭陵。

  • 李治为何要除掉长孙无忌?娶武则天只是诱因,徐茂公才是关键因素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徐茂公

    回顾历史,大唐可谓是一个极为奇特的存在,从唐朝建立以来,便以极为强势的姿态崛起,将中原一并统一,并且在建立王朝后连着三代皇帝,各个丰功伟绩,被万世传颂。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建立了大唐,功绩自然不用提,李世民平定内乱,征战四方,联手自己的父亲一起确定了大唐王朝的基业,和李渊一起称为开国皇帝也不为过。相反

  • 瓦岗山牛鼻子老道徐茂公,死后为何被武则天掘墓戮尸,是孙子坑爷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徐茂公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股肱之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问题来了,这么牛逼的人物,为何被武则天开

  • 李世民为何把龙袍披在徐茂公身上?赵匡胤要会此妙招,历史改写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侃史标签:徐茂公

    徐茂功身上的衣服不是御服,而是李世民的休闲服。李世民在宴席上对李济说:“我要为太子找顾命大臣。我正在考虑。没有什么比你更合适的了,过去你还没有忘记你的老主人李密的恩情,李济咬着手指发誓,李济喝得烂醉,李世民脱下衣服盖上。看来这不是偶然的宴席,而是李世民有意营造的氛围,目的只有一个:有心!总而言之,李

  • 败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却偷偷照顾其妻儿,结果给大唐留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徐茂公

    说到李世民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仁君”。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私下,李世民都能够耐心听取大臣的意见。但是,听取大臣的意见也分什么事情。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的统治太过于残暴,各地纷纷起义,战火四起。瓦岗寨在李密的带领下也很快发展起来,在李密的身边有单雄信和徐茂公两位大将。单雄信这个人非常厉害,善用一

  • 李懋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他不是军师而是一员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黎顾百年V标签:徐茂公

    诸葛亮是千古智慧人物的代表,往往鹅毛扇一摇,计上心来。他在三国时期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隋唐时期,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此人羽扇纶巾,头戴儒冠,计谋百出,便是瓦岗寨的第二号人物徐茂公。但是《隋唐演义》对于人物的刻画,远远不及《三国演义》。徐茂公的原名叫徐世勣,字懋功。他的名字,怎么到了后来又变成

  • 他睡了隋炀帝皇后,俘虏徐茂公,应该一统天下,比李唐更得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徐茂公

    隋末烽烟四起,各路反王逐鹿中原,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比李唐更得民心,这个人,便是有道无福的窦建德。听过隋唐题材评书或是看过《说唐》《兴唐》的朋友们,对“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句话并不陌生。隋炀帝因为征讨高句丽,大兴土木,致使天下刀兵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在河北贝州漳南县居住的窦建德,看

  • 徐茂公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徐茂公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逢乱世,总会豪杰并起,他们或图名,或牟利,或者只是单纯地凭借着一腔热血,要为天下百姓谋一个安稳的年代而纵身投入混乱的时局。英雄造就时势,时势也成就英雄。乱世之中,能留名青史的也都是些有着真才实学而心怀天下的真英雄。在隋唐时期,中原大地上群雄并起,众人都因不满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