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唐徐茂公李勣之死及其相关传说的考证
文/毛承之(研究员)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偶读于都在线发表的供稿,是于都县志办“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弘愿寺”文章,里面说到大唐徐茂公的坟墓在这个县里。这个内容选自公开出版的《于山贡水风情录》一书,作者也是一位姓李的。
徐茂公是大唐著名的历史人物,是大唐开国功臣24位之一,怎么会葬于无名小县?怎么会被大唐皇帝忘记,甘愿埋葬于这么一块小小的地方呢?
而且徐茂公之死,有关历史小说里面记载是在薛仁贵征西之前,那是薛仁贵不愿意出山,在老家装病被程咬金装强盗挖出来,结果又是征西。
这篇寺庙文章记上说,寺庙古迹有清咸丰年间制香炉一个,徐茂公遗址。相传李世民的军师徐茂公,随驾出征,殁于军旅,葬在于都县城东门外五华里许的磨角贡水岸边。
文章讲述了一个山东籍的宁都县长刘名驿任满回乡,这时候,江边土坎崩塌,出现了一首七绝的诗句:五百年前徐茂公,葬身江边此坟中;拜托宁都刘知县,迁运遗骸回山东。说是用隶书写的。就这么完了。
很简单。再来看李勣的资料,李勣,山东曹州人,今菏泽东明县人。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24功臣之一。生于594年-669年。他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即三个皇帝,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唐高宗,出将入相,深得朝廷的信任。不太可能葬于此。
按照上面那个故事考证一下,这个刘知县,应该是北宋年间的人物。因为上面讲的500年前徐茂公,有这么一句诗句,可以断定刘是北宋人。
而要查阅《宋史》书上,有这么一个叫刘名驿的人,或者是刘姓名字为名驿的人,真的是很难的。一是可能因为政绩不彰;二是知县的名字如果都要入国史的话,恐怕整个历史书上的三观都要颠覆了,因为多如牛毛,也没有这个必要的,更不能排除这些人跑官要官之人了。
而《资治通鉴》中的“唐纪17,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章节上说到669年,李勣病逝一事。
“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省了一字,不好打,生僻字)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
这说明,上面那个所谓的传说,纯粹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什么传说,胡说八道。而且《资治通鉴》一书,编著于宋朝,出自于司马光这位主编之手,有上面讲到的刘知县的话,也必然有其名的,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是一个名字都不会给他留下。
他死后,皇帝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行哀悼,并且7日不早朝。这个,应该打破了记录。
而在他死后近百年,即760年,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列在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与卫青、霍去病媲美。他破突厥、薛延陀有功,很大的功劳。
上面传说当中,竟然说到唐太宗到于都,随驾出征的是徐茂公,真的是无稽之谈了,于都有何乱?
《隋唐演义》当中,徐茂公是一个人物,作为军师,很能干。但是,这本书上的故事是不是很真实的,很值得怀疑的,否则,四大名著,不是叫四大名著,应该叫五大名著,应该把这个《隋唐演义》一书列上。
再说到神一点的地方,就是一些小说里面,他算准了有一个薛仁贵出来,解释了李世民的梦,而薛仁贵作为李世民的应梦贤臣流芳千古。“西方遥遥一点红,遁入龙门无影踪;三岁孩童无上价,……”,想起这些小的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真的,这个徐茂公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
而事实上,在历史书上讲的,跟小说里面的故事不一样.这个扬名千古、万代流芳的薛仁贵不是牛鼻子老道徐茂公根据李世民的梦到山西龙门找出来的,而是张士贵这人发现的。
而且薛仁贵本来就是叫薛礼,而不是张士贵自己帮他改一个名叫薛礼,让李世民找不着这个应梦贤臣。在小说里面,薛仁贵被他儿子一箭射死,史书上却记载他死于任上是善终的。
尤其是讲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这些番邦造反之后,看到薛仁贵这么的神勇,被他三箭神技吓倒了,全部一起投降。这个故事是真的。不过,史书上记载的是,这些人,即投降之人,全部被薛仁贵坑杀,后人评价薛仁贵时说,有些残忍,不过,也没有办法,他这么做,也就是维护边疆稳定,以绝后患吧。
再看看秦琼卖马的故事,以及单雄信死不归降于大唐的故事,真的是,很佩服这些古人们的义气。讲到割肉给单雄信吃的时候,真的精彩。
那时,单雄信要被处死,因为不愿意投降归唐,这个主要是李渊射死了他大哥。而李渊那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因为在潼关回太原的路上被太子杨广、宇文成都追杀,带蒙面的高手刚刚厮杀一番,被秦琼所救,惊魂未定之时,又看见一飞马朝他奔来,他来不及细想,一箭射死了单雄信的大哥。也没有办法。
单雄信的大哥,是河北几个省的绿林首领,他死后,必须有一个交代,作为他的弟弟,单雄信发誓要报仇。
再说,徐茂公、秦琼他们与单雄信是同生共死的兄弟,发过誓,喝过血酒,古人义气为重,不死,当做兄弟,肩上都有责任的。个个劝单雄信归唐,投降于李渊。他不愿意。其实,李渊,也容不下单雄信他们。
兄弟一场,到了生离死别的日子里,只能是满足单雄信这个英雄的心愿,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他吃,单雄信吃徐茂公以及秦琼的肉时,也是大口地吃,不眨眼,不含糊。那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气概,真的是让人感叹,这个义字,也就成为了一个千古绝唱,让人荡气回肠。
这个时候,想起秦琼卖马,落难之时,是单雄信帮助了他。他到罗艺北平王那里发配充军时,又是单雄信帮助他赡养老母亲,重新盖好房子。单雄信这个关公关羽式的人物,的确是不简单,为人处世很受欢迎。
不料,王世充被战败,单雄信被俘虏,这个命运也就到此逆转结束。但是,作为同生共死的兄弟,岂能看着这个好兄弟被开刀问斩不救?
如今的电视剧被编得离谱,不见这样的故事,反而见李世民放了单雄信,让他自己在江湖上过逍遥的日子。尤其是,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们这件事上,史书上记载,说李建成是一个好太子,那真的让人无语。
说到上面的罗艺,投降于唐朝之后,后来,又造反被杀了。跟小说里面写的故事不一样。看了这一段的历史,真的是有些混乱不堪。不知道是信史书,还是信小说,也还是信电视连续剧这么改编的故事了?
不管怎么样,应该是以历史书的真实记载为上,而不是信胡编乱造之说。英雄皆有出处,历史著成文章。千秋历史,自然有后人们去评说的。
这个时候,就应该严肃一点,以还原于历史的真实面目为上,而不是迁就这些历史上流传的虚假的故事。当然,小说不同于历史,可以虚。但是,上面作为地方志办,发表这个徐茂公的故事文章,或者是引述他人的文章,就应该慎重,不能自己为是,满口胡言乱语让人生厌。
英雄自有英雄的归处,也自然有一个英雄的安放之地。如果徐茂公的坟墓原来葬在于都县,应该就有文物保护标记。为何不见一个?至少也是县一级的保护级别,甚至是国家级的保护。没有这些,岂不是地方保护不力,不作为,应该是被问责查办。
纵观如此种种,上面讲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地方官员的迷信之梦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写下自己篇章,而不是胡说八道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