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曾这样评价李光弼: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收复河阳地区是李光弼一生中极为亮眼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在太原中的表现,李光弼更是格外出色,远非一般将领能够相比。
众所周知,在唐玄宗统治末期,曾经爆发一次严重大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幸好在这次混乱的爆发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真正的将帅之才,在他们的带领之下,这才成功粉碎叛贼的阴谋,维护唐王朝统治。而作为这其中颇为出色的代表人物,这李光弼就凭借着自己的赫赫战功立足于朝堂之中。
在加入军队之后,他便开始在战场上发光发热,利用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断扩大战果,多次打退敌军入侵。李光弼更是在太原之战中表现出色,扭转当时的局势,让唐朝方面看到获胜的希望。为了对其进行嘉奖,皇帝又将李光弼加封为朔方节度使,带领一支军队镇守朔方。史思明曾言道: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矣。
这李光弼本就是一位具备着充分军事才华的将领,早在嘉山之战结束之后,他就想要趁机攻打范阳,从而来以绝后患。但计划还没来得及推行,就遇到潼关在敌军的铁蹄之下失守,长安也遭到沦陷的结局。而唐玄宗为了活命只好急忙逃往四川地区,这导致文武百官以及百姓都感到惊慌不已,这也使李光弼的计划从而被搁置下来。
直到后来新任皇帝唐肃宗派遣郭子仪,以及李光弼赶往灵武地区觐见,在二人抵达之后就立马受到皇帝的接见。唐肃宗十分欣赏李光弼的才华,立即将其加封为户部尚书,仍旧担任节度使一职。在这之后,他便奉命带领5000军队赶往太原地区,以太原为中心征讨四周的叛军部队。
公元757年,叛军首领史思明等人带领10万大军对太原方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想要攻陷太原,然后从北出发夺得灵武。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光弼手中只有不到数万人的军队,在听闻史思明即将包围太原的消息之后,士兵们都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就纷纷建议修筑城墙来抵抗敌军的入侵。
但在李光弼看来,这太原城实在是太过宽广,而这叛军已经快要兵临城下,这个时候修建城池已经没有多大作用,虚耗人力而已。于是便根据现实情况一方面进行防御,另一方面主动发起进攻。为增加获胜的可能性,他还让士兵从城中挖挖掘地道,从而出其不意的打击敌军,他还在城池上安装一个抛石器,这也击毙大量的敌军。
或许是老天都在帮助他,不久之后敌军内部就发生内部混乱,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自立为帝,而史思明不明事情发展,就主动将军队撤退到范阳地区,而留在太原附近的只是少数疲倦士兵而已。这对于勇猛的李光弼来说压根就不成问题,只见他率领着一支敢死队,向敌军方面发起进攻,成功斩获七万余人,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就这样,太原之战以李光弼方面获得胜利而告终,在这之后,李光弼便乘胜追击,又攻击分散在太原周围城池的一些叛军,获得胜利。这太原之战是唐朝方面对叛军作战的一次巨大转折点,也是一场以少胜多而获得胜利的典型战斗。在这其中足以看出李光弼所具备的军事才华,这也为后来收复两京地区奠定基础。
乾元元年,唐肃宗再次感慨李光弼的才华,因此便命令其入朝觐见。为了表示对他的重视,还让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到城门外前去迎接他。这在当时可谓是极高的待遇,非一般将领能够与之相比。李光弼又接受命令,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共同率领着10万大军对安庆绪发起进攻。
或许是有了安禄山这个前车之鉴吧,唐肃宗已经不相信这些将领,因此没有设立主帅,只派遣一位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担任监军,让他带领军队。虽说鱼朝恩不得力,但李光弼等人的才华不容小觑,在他们的带领下很快就将叛军赶到卫州一带,而安庆绪也派遣七万人组成的军队来援救。
这个时候唐朝战斗力极其旺盛,叛贼根本不能与之相对抗,很快就遭遇失败。等到之后唐朝方面步兵,以及骑军60万人在叛贼大本营安阳河北部列阵,而史思明方面也亲率着五万精兵来抗击唐朝军队。李光弼十分清楚,这场战争只能硬碰硬获得胜利,没有其他捷径,因此率领军队与之展开厮杀,双方死伤惨重,始终没有分出胜负。
突然天色大暗,唐朝方面的援军部队还没来得及布阵,就已经看不清敌我双方。不管是唐朝军队方面还是叛贼方面,都感到十分害怕,士兵们纷纷舍弃武器逃跑,那些节度使也纷纷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回到各自的藩镇之中,只有李光弼重新整顿军队,带领军队回归。
说来也是幸运,或许是李光弼的锋芒还是不如郭子仪吧,等班师回朝之后,鱼朝恩就将这次遭遇失败的原因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这也导致郭子仪被剥夺兵权,而李光弼还得到意外之喜,那就是代替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深知锋芒太露必然会引起祸端,因此就请求让皇亲国戚担任元帅,他则为副元帅。
皇帝表示认可,按照他的想法重新进行调整。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光波带领500骑兵赶往洛阳,趁着夜色进入朔方军队之中。之后便带领军队与敌军方面展开战斗,再次获得了胜利。不管面对何种情况,他始终能够保持平稳心态,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