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魏士明 访问量:658 更新时间:2024/1/20 14:08:04

安史之乱之乱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大唐在唐玄宗后期国力衰弱,中央军队实力减弱,禁军常年不习兵战之外,对面的安史叛军也是名将如云,在统帅级别的任务上,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常年和契丹和奚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也有众多百战之将。李泌就曾经对安禄山手下的并将做出一个评价,《资治通鉴》记载

““贼之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

抛去史思明这位统帅,排在第二的就是安守忠了。说到安守忠,可谓是大堂众多将士的噩梦,无论是中兴第一名将郭子仪,还是位列三公的王思礼,均多次被安守忠击败。可以说唐王朝的的名将都让安守忠撸了个遍。

常山败真卿

在安史之乱爆发第一年,整个中原除了山东少部分地区都城了沦陷区,而占领区的抵抗者正是大唐山东名士颜真卿,颜真卿不仅书法写得好,仗打的也不含糊。对于这股抵抗力量安禄山刚开始也不是很上心,一开始去平叛的部将中了颜真卿的伏兵之计,大败而归。

恼羞成怒的安禄山立刻亲征山东,伴随安禄山的则是何千年和安守忠,安禄山利用颜真卿想袭营的机会,将计就计,趁着颜真卿袭营,派安守忠拦截其去路。“前面安守忠军又到,杲卿不能前进,倒退回马头山后。”

此战安守忠作为拦截的主力,很好的完成追击颜真卿的任务,此战唐兵大败,十死八九。这一战虽然大胜,但更多的是颜真卿抵抗军多为战斗力较差的地方军,并不能体现出安守忠作战才能。真正让安守忠成名的战场反而是在和大唐多为巅峰军神的战斗中。

扬威关中

安史之乱开始的天宝十四-十五年,安守忠在正面战场上除了在河东方向派遣何千年率领二十多骑兵千里奔袭擒杀唐朝的河东太守杨光翙之外,没有更多亮眼的战绩。此时安史叛军在北线河东和常山有史思明、潼关一线则是崔乾佑,南面的河南方向是田承嗣和武令珣。

但是随着战线的增加,叛军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地盘。当潼关被破之后,安守忠和张通儒就被封为长安守将,史书记载“(安禄山)令张通儒、安守忠二人,屯兵长安”。

发生在至德元年-至德二年围绕长安而展开的长安争夺战,则是安守忠军事生涯的顶峰

至德元年十月,因为拥立有功的宰相房琯率领各地集结而来的勤王军队在长安外围的陈涛斜集结。而叛军则是由安守忠亲率李归仁等精锐叛军迎战。从唐王朝这边在选将上的人选就能预知到他们的惨败。由于唐肃宗对于藩镇将领的不信任。(即使朔方军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有拥立之功,但皇帝仍然害怕他们拥兵自重),所以唐肃宗给房琯配的是以统筹著称,打硬仗一般的王思礼。《旧唐书》记载

“思礼法令严整,储廪丰盈,节制之才……思礼长于支计,短于用兵”。

所以两战开展的时候,外行指挥的房琯居然拿出了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淘汰的战车方阵来对抗安守忠的精锐曳落河骑兵。八万多人的直冲安守忠的方阵,被安守忠借东风(不是只有诸葛亮能借)引火牛阵大破,八万多唐军到最后被杀的仅剩下数千人,狼狈逃回去。

陈涛斜一战也仅仅是安守忠在关中小试牛刀,很快时间来到了至德二年,唐军第一次失败后又换上了大唐的军神“郭子仪”。为了能更好地守住长安,安守忠主动出击,围攻大唐军队的临时首都凤翔,于是被吓破胆的唐肃宗立马令正在进攻的潼关的郭子仪回援。于是双方在清渠遭遇。

这个时候体现安守忠指挥才华,他在李归仁的曳落河部队被仆固怀恩击败的不利条件下,利用唐军轻敌冒进的作战心理,主动摆出了一字长蛇阵,请注意这个一字长蛇阵是骑兵部队,郭子仪按照对付一字长蛇真的战法,从中路突破,果然叛军“一击就溃”,就在唐军以为胜利在望,向纵深展开的时候这些已经“崩溃”的骑兵从两翼冲击又开始冲击唐军本阵,结合安守忠和安太清后面的大量步兵方阵,不断的向前碾压唐军,郭子仪和仆固怀恩大败而归,自己的儿子也阵亡。这场大败让大唐反攻长安的计划又搁浅了半年。

到了同年九月的时候,收拢败军的唐军又一次集合了回纥骑兵在内的二十万大军,向长安方向进攻。叛军这边依然是安守忠为首,加上安太清和李归仁等悍将,双方在长安城郊的香积寺展开厮杀。虽然在这场厮杀中大唐笑到了最后,但安守忠依然给大唐造成不少麻烦。

对战中安守忠故伎重施,通过步兵的佯退将大唐军队的战线拉长,为骑兵冲击制造战场空间。在一开始的时候,唐军方阵因为战场太长,频繁被李归仁的骑兵袭扰,很快发生溃退。

不过这个时候运气还是站在了唐王朝这边,首先是安守忠忽略了大唐军队中的安西军(擅长使用陌刀),他们的陌刀阵,稳住了阵脚,顶住了李归仁的骑兵,随后作为预备队的回纥骑兵以精兵的态势杀出,大败李归仁,并趁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派骑兵迂回和反复冲击安守忠的本阵,最终大败安守忠,斩首六万。《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归仁先薄我军,我军乱,李嗣业奋命驰突,擒贼十余骑乃定。回纥以奇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贼军大溃,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

安守忠虽然丢了长安,但是却将唐朝名将挨个都打了一遍,不可谓不勇,但其最后的结局却有点戏剧化,随着关中战场的败退,在至德元年,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河南和洛阳,被吓破胆的大燕皇帝安庆绪联连忙派安守忠和阿史那承庆找自己的“叔叔”史思明求救,但已经投诚的史思明把安守忠扣下并杀掉,作为投名状投靠大唐(估计安守忠和史思明关系应该不咋地)。还有一种说法是被郭子仪复仇击败《旧唐书》“破贼河上,执安守忠以献,遂朝京师。”

不过雨田更倾向于第一种,也许是史思明抓了之后,送到长安,而这个功劳被郭子仪领了。

结语

安守忠等猛将其实也是安史叛军猛将中的一员,在他之上还有比他更能打的史思明。通过安守忠等人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唐军队其实在正面战场的表现的表现其实战力很低下,就连名将郭子仪也常吃败仗,也从侧面说明了安史之乱大唐羸弱的军事,和安史之乱最终被灭也是叛军在安禄山死后相互之间的内乱才让大唐得以在七年内将其剿灭。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他是大唐中期第一战神,专治周边各种不服,连李光弼都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李光弼

    提起大唐中后期的战神,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因为他们两个如擎天玉柱一般撑起了快要坍塌的大唐江山,挽危楼于既倒,但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更加勇猛,如果当时他还活着,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他才是大唐中期的第一战神。这位战神的名字叫王忠嗣,他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

  • 契丹后代李光弼,为何一心效力唐王朝,积极带兵对抗安禄山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曾经这样评价李光弼:“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而这里所说的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成就极为突出,在朝堂中也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人自小就为人沉稳,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又喜爱读书,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进入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军人,凭借着本

  • 李光弼安排一个计策,部下都大惑不解,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光弼

    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两方主将之间曾发生过一次令人称奇的较量:唐军主将李光弼面对敌人的进逼,作出一系列让手下大惑不解的安排,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叛军主将史思明手下两员大将竟然主动归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当时,史思明得到可靠情报,李光弼手下运送粮食的队伍一定会经过野水渡这个

  • 看李光弼如何带领军队抵御敌军,赢得太原之战,扭转局势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李光弼

    吕温曾这样评价李光弼: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收复河阳地区是李光弼一生中极为亮眼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在太原中的表现,李光弼更是格外出色,远非一般将领能够相比。众所周知,在唐玄宗统治末期,曾经爆发一次严重大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幸好在这次混乱的爆发过程中

  •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李光弼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前言我们常常感叹,历史书居然能够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历史书也太单薄,承载历史,却承载不了一个人的丰功伟绩。▲邙山之战起因李光弼就任河南副元帅,执掌关东军政:公元761年,经历过邙山之战以后,李光弼改任,并且全权掌管河南、江淮地区的军政。▲江淮地区结果唐延解除河南副元

  • 皇帝无尽的猜疑,让李光弼拥兵自保,郭李齐名,忠臣却报国无门

    历史人物编辑:南极狼人标签:李光弼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也造就了三位中唐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因为仆固怀恩后来也叛唐自立,所以后世对他都极尽贬低,只有郭李二人最受推崇,在治军上郭子仪为帅宽仁,对属下的过错睁一眼闭一只眼,而李光弼则是军纪严明,任何人违反军规必定处罚,正是因为性格原因,两人的晚景大相径庭,郭子仪七子八婿,深受代宗德

  • 我心目中比李靖、李光弼还厉害的三大大唐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光弼

    唐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王朝,不管是政治文化还是军事,都是历朝历代的佼佼者!就从军事而言,从初唐到晚唐涌现出了非常多名将!这些名将保家卫国,建立了不世之功勋。很多人都能说出几个!比如李靖、李勣、薛仁贵、李光弼、郭子仪等人。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名将!然而,今天我例举出三位名将中不为人知的帅才,我觉得他们才

  • 唐朝名将李光弼,为何能够多次挫败敌军,终平定此次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青竹标签:李光弼

    张唐英曾有言:“光弼平安史,有大功于社稷,古之名将无以加之。然非纯臣也。”如这句话所说,这李光弼绝对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将领,他对于国家的付出那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在与敌军交战的过程之中,李光弼多次获得胜利,这也导致叛贼接连退却,史思明不愿如此,因此便集结军队全力以赴攻打汴州。而那时的李光

  • 郭子仪、李光弼联手平定河北,大好形势,为何放弃进攻幽州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光弼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动静搞得很大,叛军势如破竹,二十几天就扫荡一千多里,席卷整个河北、攻克半个河南、拿下洛阳、锋指长安,如同吞象的巨兽。不过安禄山的胃口再大,也不过一条长虫而已,随着战线的拉长,其攻势犹如强弩之末,吞进去的美味成了阻塞肠道的块垒。比如,潼关天险迟迟无法攻克,再比如,河北大地义旗高举。天

  • 李光弼有再造唐朝之功,为何忧郁而死?此事与皇帝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李光弼

    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在这个过程中,唐朝一度到了灭亡的边缘,正是几位名将的浴血奋战,才影响了整个战局,其中以郭子仪、李光弼的功劳最大,特别是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李光弼就因与朝廷发生矛盾,最后忧郁而死,这到底为什么呢?一、功高遭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