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些文献中还认为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才是。
不过,尽管后世对李世民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渊属意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李世民的同胞兄弟——李建成。李世民自然不满意这一结果,继而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这似乎开了个不好的先例,这之后的李唐宫廷中始终都有反叛和血腥的阴影,吴王李恪也受到牵连,在34岁之时被迫自尽。
成为权力牺牲品的他自然十分不甘,他死前发出了诅咒。在当时,没人觉得他的所谓诅咒会有什么效力,可是最后这个诅咒字字应验。
处境尴尬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3个儿子,因为英勇果敢,最肖其父,而得到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有多宠爱呢,李恪只有10岁时,就被封为了亲王。等他到了15岁,李世民又让他担任益州大都督,成为第一个领大都督之职的亲王。
益州大都督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那里土地广阔,人口密集,经济也发展得很好,是唐朝最重要的藩镇之一,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他的器重。
李世民不只是个英明威严的君王,还是一个慈爱而护短的父亲。李恪在担任安州刺史期间,没有节制地游玩打猎,还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因此受到刺史柳范的弹劾。
有人告儿子的状,唐太宗很生气,但生的不是李恪的气,而是李恪身边人的气。他对侍臣怒气冲冲地说:“权万纪肩负辅佐吴王之职,却不能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应当被处死。”
柳范当场回答:“房玄龄可是也辅佐陛下,但也没能劝阻陛下游猎”。李世民被噎了一下,怒火一滞,拂袖而去。不过李世民到底是善于纳谏,在后来的劝谏之下,没有继续护短。李恪就被免去了安州都督的职位,封户也受到了削减。
李恪被罢官后没有多久,就官复原职,接着做他的安州都督了。这次赴任前,李世民还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告诫他不可骄奢淫逸,要了解父亲对他的期望和苦心,字字句句感人肺腑。
李恪也不是冥顽不灵的人,他知错能改,此后严于律己,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让李世民对他更为赞赏。
能得到父亲如此的宠爱,李恪却注定和皇子的职业巅峰——太子无缘。可以说,他在人品能力方面都无可挑剔。
可是,他的血统却是个致命伤。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身负两朝皇室血统。
这超凡尊贵的血统也给他带来了尴尬的处境,如果他成为皇帝,那些隋朝遗臣很有可能借机发挥,索性让李家江山改换为杨家江山。
而且,唐朝建立在隋朝的残骸之上,每个唐朝的重臣都为毁灭隋朝出过力,如果李恪成了皇帝之后决定报复他们呢,这种种不确定使得李恪无缘至尊之位。
被逼自缢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一直被认为懦弱不堪大用的李治反而成了新的储君。唐太宗在太子和齐王谋反之后,自然更加欣赏温和孝顺的李治。
然而,他在把李治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正是长孙无忌说服了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他就试探长孙无忌,说自己担心李治太过仁慈,守不住天下,想要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有着私心,就赶紧说这不可行。李世民也并非看不出他有自己的考量,直言不讳:“你不看好吴王,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长孙无忌避而不答,只说:“太子仁厚,是守成之君。太子之位关系重大,不可擅改,望陛下三思。”
此后,唐太宗没有再提起改立太子的事,可是长孙无忌始终忌惮李恪,即使在李治登基之后,也没有放松。
公元653年,高阳公主不满高宗即位后,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削弱,就和丈夫房遗爱一起发动谋反,打算逼李治退位,转而拥立高宗的第6子荆王李元景。参与这场反叛的都是皇亲国戚,可是因为举事不密而没能成功。
李治让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就秘密筹划着把此案闹大,他威逼利诱,
让房遗爱作伪证,攀咬李恪,指认他也参与了谋反
。
此案非同小可,牵连人等都被处死,李恪也于永徽4年,被迫在宫禁中自缢,死时年仅34岁,他的四个儿子都是没有成年,也被流放了。
李恪满怀怨恨,在死前怒斥长孙无忌是弄权的小人,陷害忠良,
如果李唐宗庙祖先有灵,他的家族不久就要覆灭了
。
字字应验
临死之人说的话,能有多大分量呢,李恪的所谓诅咒并没有得到重视。然而,历史证明,他的诅咒的确应验了。
随着武则天在朝中的实力不断壮大,她和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面对这位三朝元老,武则天一开始是想拉拢讨好的。
但是长孙无忌心高气傲,不屑与武则天为伍,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轻蔑,还处处与武则天对着干,自然就受到了武则天的打击报复。
公元659年,在许敬宗的指使下,有人密告长孙无忌勾结御史李巢,打算谋反。这位许敬宗就是在投靠了武则天之后,才官运亨通,对武则天忠心耿耿,这次状告也是为了武则天。
高宗哭诉自己不能狠下心判决舅舅,许敬宗又举了很多皇帝大义灭亲的例子,使高宗最后下定决心。
长孙无忌被削官免职,流徙黔州,他的儿子也没有幸免,被流放到了岭南
。
同年7月,对长孙无忌一案的复审启动,长孙无忌被前来审讯的官员逼得自缢,家产充公,他的族人也被流放到岭南,入了奴籍,长孙家就此败落。
小结:
至此,李恪临终的诅咒字字应验,或许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上天也为冤死的李恪惋惜,为了给他报仇,给长孙无忌降下了灾祸。
不过,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长孙无忌一生争权夺利,玩弄权谋,最后在权力漩涡中葬送性命,也是一种因果,可能李恪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说出了那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