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曾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曾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月光侃历史 访问量:3233 更新时间:2024/1/25 18:28:54

“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这是后世史官在编撰史书时对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评价。提到“冤”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关汉卿的著名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因为这个女子的冤情,苍天不忍,都降下了六月飞雪。但这毕竟是戏说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吴王李恪的冤情恐怕也与之相较不远。

毕竟他是莫名其妙就被朝廷重臣牵连诬告,一手葬送了全部的希望,甚至最后引得天下世人都知他的冤情。而他被冤死的那一年只有34岁,正是人一生中的好年华。

后来根据传说,在李恪被逼自缢之前,他也曾经带着满腔仇恨立下一个诅咒。当时的人都以为这只不过是将死之人临终前的忿忿之语,便没人在意这话。结果不成想,数十年后,这个诅咒竟然字字应验。

李恪的母亲杨妃,由于出身问题,经常在一些电视剧中被编剧描写成一个分量颇重的人物。毕竟她是隋朝的皇室后代,但不仅没有被斩草除根,还被覆隋建唐的唐朝帝王纳入后宫,生下了两个儿子。于是在很多观众心里,便都认为这位杨妃是一位手腕颇强,且深受圣眷的狠角色。

但这其实都是影视作品的错误解读了。因为在历史中,真实的杨妃无论在隋朝还是唐朝,都是类似边缘人的存在,就连翻遍史书,也只知道她是“隋炀帝女也”,至于生母、封号全然为空。

设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地位尊崇、很得父亲喜爱的公主,那么史官必然也会对她多加描写,就差将出生时都写成天降祥瑞,怎么会出现这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呢?

而且从隋炀帝在登基后便搬去了洛阳,杨妃却被留在了长安的情况来看,也能对杨妃“透明人”的地位窥见一二。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妃所孕育的皇子地位也是相当尴尬。一方面母亲本就是前朝后代,另一方面即使被父亲给予妃位,也是不温不火,所以在交代李恪身世时,才会只提了一句母亲的出身而无其他赘述。要不是还有着隋炀帝之女的身份,恐怕就只剩下“杨妃”二字了。

同样,我们还可以追溯一下隋唐二朝的谱系。隋炀帝杨广和建立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二者的母亲都出身于独孤家族,还是亲生姐妹。甚至当年的独孤皇后也颇为宠爱自己的这个外甥李渊。

所以某种意义上,杨妃和李渊也算是沾亲带故。但李渊却并没有对这个表弟的女儿有什么多加照拂的意思,只是随意地指给了李世民——不仅不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还只是个五品的孺人。换句话说,就是“妾室”!因此,哪怕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也并不会多看重这个前朝出身的妃子。而且从李恪的生辰来看,杨妃甚至应该是在重孝期间怀上了孩子。

综上所述,杨妃一没母族依,二又不受待见,连带着她的孩子李恪又怎么会平白无故得了李世民的青眼?所谓的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其实不过是心血来潮罢了。但也就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最后却致使了李恪的冤情。

母妃那边肯定是没有助力了,那么李世民对李恪的态度又是怎样呢?毕竟不少唐宫剧里都认为李恪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后来这才在哪怕他生母是前朝后代的情况下,还动了立他为储君的念头。然而,这依旧是假的!李恪实实在在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不仅没有优待,还堪称是最被唐太宗忌惮,待遇也最凄惨的皇子。

我们不妨与其他皇子做个比较。按照当时唐朝的律法来说,当皇子们成年之后,便应该动身前往封地。贞观七年左右,李恪就已经程,那么他差不多同龄的兄弟们呢?李泰不仅没走,唐太宗还差点让这个很受宠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太子李治更是这样,从小便在父皇身边长大就不说了,后来为了他,唐太宗甚至公开违反规定,把孩子继续留在身边,还引得不少臣子上书说他对太子过分溺爱。

而早早离京的李恪,却只得到了父皇的这样一番话——“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换言之,唐太宗语重心长道,儿啊,我是你的父亲,怎么会不想见到你呢?但是你作为藩王,必须为了国家做出牺牲,去为大唐守护边疆。

这话看似冠冕堂皇,其实正是敲打,一方面避免李恪生出不臣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唐太宗真的不甚重视这个孩子。哪怕他因为出身不好,威胁最低,还是被早早遣送出京了。在那之后,李世民又陆续“提点”了李恪几次,比如用《诫吴王恪书》告诫他好好待在封地,不要骄奢淫逸,但其实转过头来就赏赐了李泰“有逾于皇太子”的宝物。

而除了李恪之外,皇子们死的死,贬的贬,诛的诛,还有禽兽不如和贪污受贿的,其余就都和李治差不多大。归根到底,李世民动过立李恪的心思没错,但也确实是一时心血来潮加上别无选择罢了。

于是,因为李世民最后还是选择了李治为太子,李恪就在封地又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在李治登基后还是出了事。这件事情的导火索还要追究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在这位帝王人生的晚年,曾经将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赐婚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但是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却没能相敬如宾,公主不满于这桩婚事,一来二去就和当时一个叫做辩机的和尚私通了。

李世民知晓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命人腰斩了辩机和尚。但高阳公主却因为这件事记恨起了自己的父亲,而李治登基后更是贬斥了她,她心生不满,就和房遗爱一起密谋造反,打算让李元景即位,祸乱朝纲。

而李元景是谁呢?在李世民去世后,对李治来说,整个宗室里只有两个人辈分比他高,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换句话说,是他叔叔;另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他同父异母的兄长。

所以,在高阳公主造反之事被发现后,李元景可以说得上是死有余辜,毕竟他本人就是高阳公主想要拥立的皇帝人选,但是李恪就死得有些冤枉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刚刚登基的李治对李恪依旧心存忌惮,怕他影响自己的朝政稳定,而同时年轻的新帝也需要用一些铁血手腕在朝臣面前建立属于自己的威信,而李恪就是他选择的牺牲品。

精于心计的长孙无忌看出了李治的意图,于是便让房遗爱主动向皇帝上书请罪,希望告发李恪谋反以减免自己的罪过。这一举动可谓是正中李治的下怀。如此一来,他的两个最大威胁就被一网打尽。而李恪自然也在临死之前想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便在心怀郁气下选择自缢,并对陷害他走到如此境地的长孙无极立下诅咒,要长孙家彻底灭亡。

当时没人把李恪的话当回事。但之后不久,武则天便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登基,而她在和长孙无忌的几次交锋中最后将长孙无忌打败,使得长孙家覆灭。到此,李恪的“诅咒”最终应验。

综上所述,李恪的一生着实不可谓不是跌宕起伏。然而,即便后来人们皆知他的无辜,但他毕竟已经沦为了皇室争斗中的牺牲品。而至于他临死前许下的“诅咒”,其实也是封建迷信的说法,只是因为恰好后来长孙家覆灭而似乎得到应验。实际上,就像俗语说的“富不过三代”,长孙氏这种大家族迟早会成为帝王的眼中钉肉中刺,由盛转衰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李恪

更多文章

  • 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李恪

    说起中国历代帝王,那么毫无疑问,李世民必然会被多次提到原因无他,因为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天可汗,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将明君政治推到最极限的人物。不过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同样的老子英雄未必儿好汉。在李世民老去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却一个个都没有了父亲的威风。太子李承乾直接成为了一个突厥人,老二李泰更是一个心肠

  •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能力出众、文武双全,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李恪

    说到唐朝皇帝,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对周边各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人有生老病死,皇帝也不例外,要想将唐朝基业发扬光大,就必须选择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但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十分平庸,这也给武则天掌权提供了条件。其实唐太宗的三子李恪能力出众,可谓是文武双全,为何唐太宗当年不选他为皇

  • 李世民对李恪很有好感,不过李世民要立太子的事情,还是要和大臣们商量的毕竟

    历史人物编辑:芳家家的喵标签:李恪

    所谓古往今来,君权不仁,作为一国之君,往往在登上皇位前,都要经过一场残酷的斗争。不然,谁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坐上王座。就像清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也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就算是我们所熟知的明君李世民,也在他的统治之下,发动了一场轩然大波,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他的长子李治登基后,也是如此,

  • 湖北一村庄在祭祖时意外找到一族谱,发现祖上是唐太宗儿子李恪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李恪

    祭祀是一种文化传承,是我们对祖先的一种惦念和尊敬,同时也通过祭祀来祈求,保佑子孙们平安顺遂、一生如意,在很多的地方都会选择在过节的时候祭祀,湖北十堰一村全村姓李,他们整个村子的人都会选择在春节,打工的孩子们回来人全的时候祭祀。有一天在祭祀的时候,一位老人发现了一本族谱,上面记载着这村子里人祖上的身份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能力如何,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李恪

    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想传位给李恪,可惜受人阻拦才没成功,李恪的能力自然很强。不过他被后人怀念,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其他缘由。最像李世民的皇子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其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杨妃是李世民为了和隋朝皇室联姻,明媒正娶的,并非一些人认为的齐王妃杨氏。李恪自幼便受到李世民的疼爱,10岁的时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李恪

    唐王朝无疑是我国封建王朝中最强盛的一个,不仅在对外战争上无往不利,开拓了大片疆土,文化上也迎来巅峰,诞生了大量的优秀诗人。而唐朝的强盛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他文治武功都十分优秀,曾在诗中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便体现了自身的胸襟,至今依然在我国广为流传。李世民无疑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皇帝,他曾率

  • 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揭示李世民一生的最大失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李恪

    文:洛轻尘01李恪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因曾被提名储君人选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杨吉儿的原型。相传,李恪是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因带有隋朝血统而错失皇位,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李恪的生母是杨广的女儿,但并未被册封过什么公主,和嫡长女南阳公主的地位不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史小策V标签:李恪

    在大禹之前,中国古代实现的是禅让制,也就是在位的首领选取贤德的人,作为自己的接替者,以此来确保部落被交到了正确的人手里,大禹开启了父终子及制度的先河,他没有禅让位置,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很难说这一举动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毕竟假设很难被证实,在此之后,与在位者有血缘关系成了皇位传承的默认条

  • 李恪:外祖父是隋炀帝,祖父是李渊,却成了李世民最倒霉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李恪

    公元653年,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李恪在临死前,嘶吼着骂道:“长孙无忌,你如此弄权,陷害本王,定遭报应!”然而,话音刚落,他就被缢杀在长安宫!退出了历史舞台!说起李恪,他本是天之骄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他是隋炀帝的亲外孙。他自己是李唐的血脉。也就是,他集合了隋唐两大皇族的高贵血统。厉

  • 李世民儿子李恪没有继承皇位,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却很怀念他?

    历史人物编辑:太白史观标签:李恪

    提起李世民,后人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正面方向的,因为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之外,还保持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开创了“贞观之治”。他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排斥周边民族,而是主动和加强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多民族的团结。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唐王朝欣欣向荣。唐太宗也和历朝历代的其他皇帝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