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这是后世史官在编撰史书时对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评价。提到“冤”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关汉卿的著名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因为这个女子的冤情,苍天不忍,都降下了六月飞雪。但这毕竟是戏说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吴王李恪的冤情恐怕也与之相较不远。
毕竟他是莫名其妙就被朝廷重臣牵连诬告,一手葬送了全部的希望,甚至最后引得天下世人都知他的冤情。而他被冤死的那一年只有34岁,正是人一生中的好年华。
后来根据传说,在李恪被逼自缢之前,他也曾经带着满腔仇恨立下一个诅咒。当时的人都以为这只不过是将死之人临终前的忿忿之语,便没人在意这话。结果不成想,数十年后,这个诅咒竟然字字应验。
李恪的母亲杨妃,由于出身问题,经常在一些电视剧中被编剧描写成一个分量颇重的人物。毕竟她是隋朝的皇室后代,但不仅没有被斩草除根,还被覆隋建唐的唐朝帝王纳入后宫,生下了两个儿子。于是在很多观众心里,便都认为这位杨妃是一位手腕颇强,且深受圣眷的狠角色。
但这其实都是影视作品的错误解读了。因为在历史中,真实的杨妃无论在隋朝还是唐朝,都是类似边缘人的存在,就连翻遍史书,也只知道她是“隋炀帝女也”,至于生母、封号全然为空。
设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地位尊崇、很得父亲喜爱的公主,那么史官必然也会对她多加描写,就差将出生时都写成天降祥瑞,怎么会出现这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呢?
而且从隋炀帝在登基后便搬去了洛阳,杨妃却被留在了长安的情况来看,也能对杨妃“透明人”的地位窥见一二。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妃所孕育的皇子地位也是相当尴尬。一方面母亲本就是前朝后代,另一方面即使被父亲给予妃位,也是不温不火,所以在交代李恪身世时,才会只提了一句母亲的出身而无其他赘述。要不是还有着隋炀帝之女的身份,恐怕就只剩下“杨妃”二字了。
同样,我们还可以追溯一下隋唐二朝的谱系。隋炀帝杨广和建立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二者的母亲都出身于独孤家族,还是亲生姐妹。甚至当年的独孤皇后也颇为宠爱自己的这个外甥李渊。
所以某种意义上,杨妃和李渊也算是沾亲带故。但李渊却并没有对这个表弟的女儿有什么多加照拂的意思,只是随意地指给了李世民——不仅不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还只是个五品的孺人。换句话说,就是“妾室”!因此,哪怕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也并不会多看重这个前朝出身的妃子。而且从李恪的生辰来看,杨妃甚至应该是在重孝期间怀上了孩子。
综上所述,杨妃一没母族依,二又不受待见,连带着她的孩子李恪又怎么会平白无故得了李世民的青眼?所谓的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其实不过是心血来潮罢了。但也就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最后却致使了李恪的冤情。
母妃那边肯定是没有助力了,那么李世民对李恪的态度又是怎样呢?毕竟不少唐宫剧里都认为李恪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后来这才在哪怕他生母是前朝后代的情况下,还动了立他为储君的念头。然而,这依旧是假的!李恪实实在在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不仅没有优待,还堪称是最被唐太宗忌惮,待遇也最凄惨的皇子。
我们不妨与其他皇子做个比较。按照当时唐朝的律法来说,当皇子们成年之后,便应该动身前往封地。贞观七年左右,李恪就已经启程,那么他差不多同龄的兄弟们呢?李泰不仅没走,唐太宗还差点让这个很受宠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太子李治更是这样,从小便在父皇身边长大就不说了,后来为了他,唐太宗甚至公开违反规定,把孩子继续留在身边,还引得不少臣子上书说他对太子过分溺爱。
而早早离京的李恪,却只得到了父皇的这样一番话——“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换言之,唐太宗语重心长道,儿啊,我是你的父亲,怎么会不想见到你呢?但是你作为藩王,必须为了国家做出牺牲,去为大唐守护边疆。
这话看似冠冕堂皇,其实正是敲打,一方面避免李恪生出不臣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唐太宗真的不甚重视这个孩子。哪怕他因为出身不好,威胁最低,还是被早早遣送出京了。在那之后,李世民又陆续“提点”了李恪几次,比如用《诫吴王恪书》告诫他好好待在封地,不要骄奢淫逸,但其实转过头来就赏赐了李泰“有逾于皇太子”的宝物。
而除了李恪之外,皇子们死的死,贬的贬,诛的诛,还有禽兽不如和贪污受贿的,其余就都和李治差不多大。归根到底,李世民动过立李恪的心思没错,但也确实是一时心血来潮加上别无选择罢了。
于是,因为李世民最后还是选择了李治为太子,李恪就在封地又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在李治登基后还是出了事。这件事情的导火索还要追究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在这位帝王人生的晚年,曾经将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赐婚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但是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却没能相敬如宾,公主不满于这桩婚事,一来二去就和当时一个叫做辩机的和尚私通了。
李世民知晓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命人腰斩了辩机和尚。但高阳公主却因为这件事记恨起了自己的父亲,而李治登基后更是贬斥了她,她心生不满,就和房遗爱一起密谋造反,打算让李元景即位,祸乱朝纲。
而李元景是谁呢?在李世民去世后,对李治来说,整个宗室里只有两个人辈分比他高,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换句话说,是他叔叔;另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他同父异母的兄长。
所以,在高阳公主造反之事被发现后,李元景可以说得上是死有余辜,毕竟他本人就是高阳公主想要拥立的皇帝人选,但是李恪就死得有些冤枉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刚刚登基的李治对李恪依旧心存忌惮,怕他影响自己的朝政稳定,而同时年轻的新帝也需要用一些铁血手腕在朝臣面前建立属于自己的威信,而李恪就是他选择的牺牲品。
精于心计的长孙无忌看出了李治的意图,于是便让房遗爱主动向皇帝上书请罪,希望告发李恪谋反以减免自己的罪过。这一举动可谓是正中李治的下怀。如此一来,他的两个最大威胁就被一网打尽。而李恪自然也在临死之前想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便在心怀郁气下选择自缢,并对陷害他走到如此境地的长孙无极立下诅咒,要长孙家彻底灭亡。
当时没人把李恪的话当回事。但之后不久,武则天便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登基,而她在和长孙无忌的几次交锋中最后将长孙无忌打败,使得长孙家覆灭。到此,李恪的“诅咒”最终应验。
综上所述,李恪的一生着实不可谓不是跌宕起伏。然而,即便后来人们皆知他的无辜,但他毕竟已经沦为了皇室争斗中的牺牲品。而至于他临死前许下的“诅咒”,其实也是封建迷信的说法,只是因为恰好后来长孙家覆灭而似乎得到应验。实际上,就像俗语说的“富不过三代”,长孙氏这种大家族迟早会成为帝王的眼中钉肉中刺,由盛转衰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