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是唐朝最强外交官,完成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巴布尔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建立者,这位老兄的中亚战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屡屡被自己的便宜姐夫昔班尼打得落花流水不说,连姐夫的亲戚也打不过,最后只能带着几千人跑路到印度次大陆,结果建立了比明清帝国还土豪的莫卧儿王朝.这两位能打出传奇战绩,除了印度人的战斗力差外,还有一个重要主力,那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季风.
在农业时代,季风也深深影响了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构,以南亚次大陆为代表的各个国家恰恰都是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塑造的.南亚季风气候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月到9月就是雨季,三个月内降水超过1000毫米都是常有的事情,和东亚大陆的夏季降雨不是一个重量级.
这种情景佛陀见了也无奈,佛陀悟道后的第十四年就在舍卫城度过雨季,然后下令:“从今已去,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让和尚们建造了最早的寺庙,寺庙本身就是雨季和尚庙逃避大雨的居所。和尚们的临时居所都变成了宏大庙宇,次大陆上各方势力也都建立了坚固的堡垒,在巴布尔进攻印度时仅拉杰普特人就有上千个建立在险要之地的城堡。而南亚的传统是雨季不出兵,除掉耕种土地的时节,南亚政权进攻敌人的时间就是旱季的几个月时间里.比如巴布尔夺取印度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就爆发在四月份,莫卧儿王朝重新夺取印度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就爆发在十一月.
雨季不但影响了战争,还影响了次大陆帝国的统治结构,这不是出几个秦始皇就能改变的.秦帝国因为“大雨失期”造成了士兵造法,南亚次大陆动辄三个多月的雨季会造成道路、信息中断,会严重影响后勤物资,就算是有地方势力乘机造反,次大陆的强权也只能干瞪眼。因此当次大陆强权鼎盛时期,它的面积可能会有上百万平方公里,手下有几十万甚至百万级大军。
但这个政权并不是一个条块分明、上行下效的中央集权帝国,它的统治区域内往往会有大大小小的封建实体,甚至强大的地方军事力量。次大陆以军力强大、集权程度较高著称的孔雀王朝在中国君主眼中也是不合格的帝国,它的军队中就包括行会军队,结盟的外国军队(阿密多罗)、藩王或同盟者提供的军队(密多罗)。莫卧儿王朝的军队中有三分之一的骑兵是拉奇普特王公提供的,这个群体多次和莫卧儿王室交战,是除了行省整个帝国还存在着大量土邦和附属国,最大的海德拉巴土邦就拥有半个法国的土地。在不同的君主手中,次大陆政权的军事动员能力相差很大,有些打遍南亚无敌手的君主就能号令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能轻松聚齐几十万人,但如果他的继承人无能,帝国实际控制区域和军力就会缩水好几倍。
王玄策的对手中天竺就是典型的季风帝国,它的势力变化很大。在玄奘法师留学印度的日子里,戒日王朝的境内有三十多个封建藩国,还有四个次一级的强权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就是建立孔雀王朝的那个王国)、羯朱嗢祇罗国。因为地理因素的限制,这些藩国保留了完整的军事政治体制,用玄奘的话说就是:“王王相承,无敢废者,至今不绝”。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恰好戒日王去世,臣子阿罗那顺继位。戒日王可以轻松动员六万人的象兵部队,那是因为他的战绩和威望足以调动下属的藩国。戒日王一死,他名正言顺的儿子都不能让老爹留下的骄兵悍将听命,更何况是阿罗那顺。阿罗那顺继位后,戒日王朝的实际范围就缩水了好几倍。但阿罗那顺却有心拿唐朝立威,拘捕了王玄策使团。
王玄策是哪一年,通过哪条路线进入印度至今仍有争议。他逃出生天后,从尼泊尔要了七千骑兵,向松赞干布借了1500名重步兵,又临时招募了1000人,浩浩荡荡杀进次大陆。因为阿罗那顺威望不足,这次进攻没有遭到沿途国家的抵抗。
王玄策也选了一个让印度人意想不到的时机进攻,那就是在648年阴历五月庚子,也就是印度的雨季进攻。因为是雨季,阿罗那顺才没有集结过多军队,让王玄策“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在随后的战斗中王玄策连战连捷,戒日王朝周边的500多个城市也都很有眼力价的归顺唐朝。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等上万战俘,在648年十月才回到了长安。
类似例子还有舍尔沙击败胡马雍,舍尔沙也是趁着雨季,击败了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代君主胡马雍,让后者丢失印度次大陆的所有产业,只能到波斯找“风投”。印度季风让次大陆强权建立不起中央集权帝国,雨季出兵还能起到奇效(这个难度很高,一般人玩不了),季风成就了印度,季风也让印度的历史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