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并缓解回纥对唐朝的压力故向回纥借兵

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并缓解回纥对唐朝的压力故向回纥借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瓜摄友 访问量:4844 更新时间:2024/1/30 5:41:58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

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战,自然成为唐朝重点征兵的对象。

第二,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稳固其统治。肃宗虽为玄宗太子,却是在马嵬坡之变的乱局中上台的。来到灵武之后,先在群臣拥戴下继承皇位,然后才得到玄宗的认可,这并不是常规的合法程序。而且当时唐室诸王分节制之命,对肃宗巩固皇位是巨大的障碍。唯有收复两京,立不世之功,才能得天下认可以巩固皇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评论,“肃宗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盖其时上皇在蜀,人心犹戴故君,诸王分节制之命,玄宗且无固志,永王磷已有琅邪东渡之雄心矣。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县隔,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祟朝,奚遑他恤哉?决遣犜煌王以为质而受辱于虏帐,其情然也。”

可见,唐肃宗征回纥兵入援,是为了加快平叛战争的进程,立功树威,巩固皇位,甚至不惜损害百姓利益。肃宗为了快速得到京师,就曾与回纥定约,攻克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兵虽然不是平叛所必须,但毕竟骁勇善战,对快速击败叛军无疑是有利的。

第三,借兵回纥,亦可化解回纥对唐朝的巨大压力。回纥在天宝年间消灭突厥,开拓疆土,东到室韦,西至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之地。裴罗可汗死后,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剽悍善用兵,每年遣使者入朝。唐前期国力强盛,回纥不敢大肆南寇,与唐朝和平交往。安史之乱时期,唐朝抽调军队平叛,造成边防空虚,便于周边民族进攻。战乱之初,回纥对唐朝内情尚不明了,顾未敢轻动。随着几次入唐作战,对唐朝的衰弱了然于胸,终于在史朝义蛊惑下南寇。

史载“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人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一一是时,回纥已逾三城,见州县榛莱,烽障无守,有轻唐色。乃遣使北收单于府兵、仓库,数以语凌靳清潭”。可以说,在唐朝与叛军鹬蚌相争的情况下,回纥势难雌伏,南下渔利已不可避免。从药子昂与回纥可汗对进军路线的讨论中,所谓“州县虚乏难为供拟,恐可汗失望",可以看出,如果不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纥是不会主动合作的。

那么,面对回纥的咄咄逼人,唐朝将如何应对呢?此时唐军主力正与安史叛军对峙在陕州、河阳一带,而西北边防精锐早已东归戡乱,障塞空虚,实在已无力与回纥争衡。再者,由于唐朝撤西北精锐之军以敌河朔,吐蕃趁虚而人,尽占河西陇右之地,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唐朝陷人了东据叛军,西防吐蕃的不利态势。所幸吐蕃与叛军间隔遥远,无法呼应。

回纥形势图

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唐朝的决策是正确也是无奈的。唐朝后期,延续了安史之乱中内忧外患的局面,故而厚结回纥的政策也被迫保留。只要将唐对回纥的政策放到与吐蕃、国内叛镇博弈的全局中去考量,就不难得出必须联合回纥的结论,这与安史之乱中唐朝被迫借兵实为殊途同归,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唐朝被动接受回纥“借兵"的因素。

唐朝前期开疆拓土,声威远播,周边民族尊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回纥臣服于唐,唐朝占据主动地位。后期,唐朝迫于内外形势,结好回纥,回纥傲慢骄肆,唐朝渐渐处于被动地位。唐朝与回纥关系的全过程,就是一个由主动到被动的变化,而这个大变化,正是通过安史之乱中的小变化来实现的。最初唐肃宗希望借回纥劲旅快速结束战争,从而确立自己合法地位,但回纥也因此了解唐朝虚实,遂想趁唐室之危而南下侵扰,唐朝不得不继续借兵而予以约束。

这一转变过程正是唐朝和回纥关系大变化的枢纽和缩影。如果把唐朝借兵态度的转变,放到唐与回纥整体关系中审视,就可以获得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对回纥而言,通过助兵平叛也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当然回纥兵不是唐朝平叛的主力,但唐朝借回纥兵来平定叛乱,对于稳定军心,推进平叛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回纥兵烧杀掳掠也给华北地区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标签: 唐肃宗

更多文章

  • 权宦李辅国杀皇后,扶太子登基,唐肃宗一声叹息,自己惹的祸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肃宗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带领着大唐进入了新的篇章,盛唐时代开启。就这样歌舞升平,四海咸平,人们都快淡忘了几十年前密集的政变阴谋,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肃宗一朝又出现了,而且后果很严重。当时肃宗已经病入膏肓,自顾不暇,就在这时候,宫廷里又发生了一场兵变,是他最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做的。等他咽气之后,李辅

  • 唐玄宗那么长寿,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唐肃宗根本没有机会做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旭旭聊历史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杨贵妃才死在马嵬坡,马嵬兵变由此而来。在此次事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节点——唐肃宗成功登基,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如果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登基为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在真实历史上,唐肃宗比唐玄宗仅仅晚死半个月。唐玄宗的高寿对于

  • 唐玄宗76岁时,唐肃宗送其一百名美女,两年之后衰竭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唐肃宗

    自古帝王之家对于亲情是最淡漠的,南北朝时期曾经有一个小皇帝在临死之前这样感慨道:“来生不生帝王家。”这句话也道出了帝王之家的残酷,也正是因此在帝王之家中,为了权力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杨广弑父杀兄,李世民弑兄夺位,在帝王之家,亲情显得是如此淡漠。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例子在前,导致在这之后的帝王对于亲情非常

  • 没有这位高人的帮助,唐肃宗很难消灭安禄山,郭子仪也不会太顺利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唐肃宗

    说起安史之乱,大家满脑子想的都是杨贵妃,忽略很多历史上著名而且重要的人物。比如说这件事的引发之人安禄山,作为叛军的老大,他早就有了想要做皇帝的想法,趁着唐玄宗比较信任他,他索性就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干儿子。既然是自己的儿子,那做皇帝似乎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所以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而这个时候的唐玄

  • 唐肃宗、代宗在位的时期,为何会成为中晚唐衰败历史的开端?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唐肃宗

    如果细数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历史的话,便能发现,唐朝历史上并不缺少有能力的皇帝,而唐肃宗、唐代宗就是其中较为有能力的皇帝。不同于此前盛唐时期的皇帝,能够以文治武功,开太平盛世。唐肃宗、代宗两位皇帝在位的时期,则是唐王朝最为艰难的时期。这是因为,两位皇帝的在位时期,唐帝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叛乱——“安史之乱”

  • 为什么唐肃宗急于让唐军在香积寺和安禄山叛军大战?只因形势所迫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秋季,唐军和安禄山的燕军爆发了历史的“香积寺大战”。这场战争一定程度上让双方的精锐都遭到了损失。有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之所以之后唐朝没能真正实控河北藩镇,很大程度在于精锐的丧失。其实个人觉得, 唐肃宗之所以急于让唐军和燕军进行决战,也和当时的微妙的形势有关。1、临危受命与

  • 走父亲的路,让父亲成为太上皇,唐肃宗李亨是如何登基的?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唐肃宗

    人们都称唐肃宗李亨为乱世天子,而乱世则指的是持续八年的、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个时代(755年12月—763年2月)。安史之乱走父亲的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正确的是李亨同父亲李隆基从一无所有到掌握实权的轨迹十分相似。这个王朝如果继续安静地往前走的话,自己虽也在权力中心附近,但就那几步却是难如登

  • 唐肃宗两位皇后分别是谁,真如影视剧演绎的那样?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唐肃宗

    去年年初热播电视剧《大唐荣耀》不知道大家对张皇后还有没有印象,剧中由(刘威葳)饰演的张皇后看起来善解人意、贤良淑德。但是后期逐渐黑化令人生畏,是绝对的大反派。还有一位就是第一集出现的原太子妃由(方晓莉)饰演,当时朝局并不稳定,奸相杨国忠栽赃陷害挑拨离间,太子妃韦氏的兄长韦坚拥立太子谋反,韦氏一族被诛

  • 唐肃宗在唐玄宗未驾崩时即皇帝位,是否合法?唐玄宗为何会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唐肃宗

    先简单回顾一下唐肃宗李亨得到皇位的过程。李亨是唐玄宗的三儿子,开元十五年被封为忠王,担任朔方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开元十八年担任河北道行军元帅。皇太子李瑛被废,不久又被杀掉。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册立李玙为皇太子,给他改名为李亨。这以后李亨百般小心,诚惶诚恐,躲过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陷害,在皇太子位

  • 唐肃宗在接手大唐的江山之后,为什么没有挽救大唐的颓势呢?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在接手大唐的江山之后,为什么没有挽救大唐的颓势呢?唐朝曾经是无比的强大,在这强盛的朝代之中也隐藏着些许隐患,在藩镇叛乱搅起唐朝的血雨腥风之后,唐朝有了衰落的趋势。虽然唐朝中将这叛乱平息,但是却没有想到这衰落的趋势并没有减弱。尤其是在接任的唐肃宗手中,唐朝的情况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又发生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