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史朝义

史朝义——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

史朝义

史朝义的介绍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他率兵杀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兴等数十人。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军队借回纥兵之助开始反攻,攻破史朝义首都洛阳,他北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带),后众叛亲离,尤其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均叛去,势单力孤最后自杀而死。

有关“史朝义”的历史故事

  • 为什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都杀了自己的父亲?

    安史之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是因为其首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一直被认为是唐朝从巅峰跌落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安史之乱的两个头目死法一样,都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分别是安庆绪和石朝义。这真的很奇怪。这两个儿子为什么要杀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安史之乱中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

  •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和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为什么都杀了自己父亲?

    安史之乱因为领导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此史称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唐朝从最巅峰时期跌落的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安史之乱这两个首领,最终的死法却都一样,都是被自己的亲儿子所杀,也就是安庆绪和史朝义。这的确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这两个儿子都要杀掉自己的父亲,他们之间到底是有什么矛盾呢?下面就

  • 为何安庆绪和史朝义都选择弑父自立

    安史之治中的确有一个颇有意义的念象:正在7年减2个月的兵变中,叛军呈现了四个尾发,先是安禄山正在范阳矫诏起兵,一年以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过了两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过了两年,史晨义杀去世了史思明;再过两年,史晨义军败他杀,安史之治降下了帷幕。取叛军无戚行的内乱略有没有同,唐廷那边固然换了三个

  • 史朝义生平简介

    史晨义(?~763年),宁夷州(古辽宁省晨阳市)人,粟特族。唐代时代叛臣史思明少子,安史之治的功魁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尾随安禄山起兵,率军镇守冀相二州。坤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弑主称帝,封爵怀王,没有受器重。上元二年(761年),弑杀史思明,登基为帝,年号隐圣,诛杀皇后以及太子史晨浑。

  • 史朝义简介:史思明长子,也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史朝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史朝义

  •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西北边境上为了抵御吐蕃、突厥,唐军安西、北庭、陇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边兵的数量占比超过六成。而安禄山虽然身兼三镇节度使,但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平卢、范阳两镇,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

  • 安史之乱全过程,叛军从20万到5千,领袖从安禄山到史朝义

    安史之乱,安是“安禄山”和他的儿子安庆绪,史是“史思明”和他的儿子史朝义。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盛世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唐朝也因此走下坡路。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可谓是盛世高歌,长安城下,贵妃起舞,君临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盛世唐朝便成为了过眼云烟。这场战乱的发起者安禄山

  • 史思明上厕所被活捉,对史朝义大叫:你可不要留下一个杀父之名!

    唐鸩(之十二)西进失利之后,史思明退归永宁,下令筑造存储军粮的三角城,限期一个月内完成。史朝义负责监造,士兵们建得挺快。这一天天色将晚,墙面还没有抹泥,史朝义看士兵们疲惫不堪,下令收工,明天再干。正好史思明来了,怒道:“你只顾爱惜将士,却不顾我的命令!”史思明下令继续干,全部完成之后才收工,然后史思

  • 史朝义被逼弑父,只因他威胁到史思明的首领地位

    安史之乱的两大首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结局非常相似,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两人都是在叛军势力最为强大时被杀,而杀死他们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在他们死后叛军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给唐军平乱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从史书上看,安庆绪和史朝义在弑父的出发点上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与弟弟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在部下的支持下进行

  • 叛军平定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都不是唐军杀的

    唐朝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的名字叫四圣庙,庙里供着四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这座庙是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盖的。田承嗣不但改了祭祀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的四圣庙,还伸手向朝廷要官。田承嗣开出的价码是入朝为相,估计是想当曹操。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换了唐代宗李豫

  • 安史之乱的句号,朝廷大军连战连捷,志大才疏的史朝义命丧小树林

    三十多岁的太子李豫,登基称帝,唐朝又一次进入了新纪元。朝局稍稳后,李豫把目光投向了尚在战火之中的东方:洛阳。此时,叛军尚且盘踞在洛阳一带,而且,拥有数十个城池,实力不容小觑。李豫掰掰手指头,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力量,显然,仅凭目前的兵力,很难一举荡平史朝义。思来想去,还是得走一次老路:借兵。找谁借呢?不

  • 福祸盛唐(二九)史朝义被逼弑父,只因他威胁到史思明的首领地位

    安史之乱的两大首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结局非常相似,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两人都是在叛军势力最为强大时被杀,而杀死他们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在他们死后叛军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给唐军平乱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从史书上看,安庆绪和史朝义在弑父的出发点上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与弟弟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在部下的支持下进行

  • 史朝义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他已经走投无路了吗

    宝应元年十一月,史朝义从模州北渡黄河。仆固怀恩进攻滑州,取得滑州后,又追击史朝义于卫州。这时,史朝义的滩阳节度使田承嗣率4万余人前来与史朝义会合,史朝义得到这一批力量,又与唐军交战,结果被仆固怀恩子仆固踢击败。史朝义退到昌乐〔今河南南乐)东,又率其在魏州的余部与唐交战,结果又被击败而走。由于史朝义屡

  • 史朝义虽然夺得大位 为什么各地武将却不买他的帐呢

    西进失利之后,史思明退归永宁,下令筑造存储军粮的三角城,限期一个月内完成。史朝义负责监造,士兵们建得挺快。这一天天色将晚,墙面还没有抹泥,史朝义看士兵们疲惫不堪,下令收工,明天再干。正好史思明来了,怒道:“你只顾爱惜将士,却不顾我的命令!”史思明下令继续干,全部完成之后才收工,然后史思明恨恨地说:“

  • 曾经风光无限的史朝义最后怎么样的 他的结局如何

    洛阳城外,史朝义被唐军大败,这一败就再也改变不了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史朝义在前面一个劲的跑,仆固怀恩在后面一个劲的追。史朝义撤退的路线可分为两个阶段。一路败退的史朝义部第一个阶段,一路向东:洛阳—郑州—汴州;第二个阶段,一路向北:汴州—濮州—昌乐—贝州—莫州。撤退途中史朝义经历了四种状态:

  • 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 史思明长子史朝义简介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他率兵杀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

  • 安史之乱是怎么结束的?以史朝义自缢而结束

    安史之乱最终以史朝义自缢于滦县榛子镇而结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安禄山作乱,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一个部将,后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企图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害怕投唐,可大唐对史思明并不信任,企图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得到消息后又复叛,和安庆绪相

  • 史朝义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要自杀

    史朝义自杀,战乱的最终结束,以这种方式到来,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的结束是以史朝义自杀为终点。公元七六二年四月初五,玄宗病死。在他78年的人生中,风云跌宕。当时,肃中也患了重病,仅仅过了13天以后。父子二人,就黄泉相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