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称唐肃宗李亨为乱世天子,而乱世则指的是持续八年的、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个时代(755年12月—763年2月)。
安史之乱
走父亲的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正确的是李亨同父亲李隆基从一无所有到掌握实权的轨迹十分相似。
这个王朝如果继续安静地往前走的话,自己虽也在权力中心附近,但就那几步却是难如登天,且变故颇多,都是适逢乱世或朝廷时局动荡,自己选择主动出击,只不过李隆基走的路比儿子李亨更艰难更需要能力。
那唐肃宗李亨是如何登基的?他的加冕旅程又是如何的艰辛?
唐肃宗 李亨
《旧唐书》记载,李隆基熬药时睡着,连续三次梦到仙人弄翻药鼎,觉得是天意,没有让杨氏服药,胎儿得以保全。
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东宫。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太子心不自安。后时方娠,太子密谓张说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密令说怀去胎药而入。太子于曲 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既寤如梦,如是者三。太子异之,告说。说曰:“天命也,无宜他虑。”既而太平诛,后果生肃宗。——《旧唐书列传·卷二》
这种说法既表明了先天政变的必要性,也为唐肃宗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造势。
杨氏的孩子出生后(李亨),受到无子的王皇后的喜爱,初名李嗣升,两岁封陕王,五岁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各蕃邦部落大使。
李嗣升年幼时仁慧聪颖,长大后过目不忘,担任他侍读的有贺知章等名士。
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泰山封禅,归来后,他为预防长成的儿子们对自己造成威胁,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所巨大的宅院,号十王宅,用于安置成年皇子,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
李嗣升时年十五岁,自此在十王宅生活了十三年。虽然遥领各种职务,但都只是名义上的。其间,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李嗣升长子(唐代宗李俶,后改名李豫)出生,李嗣升升封为忠王,改名李浚,五月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
开元十八年(730年)奚与契丹犯塞,唐玄宗以李浚遥领河北道元帅,另派信安王祎为副,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zhòu)先等八总管兵征讨之(不想让自己的成年皇子手里有兵权,毕竟玄武门之变触目惊心,历历在目),唐玄宗虽只授李浚虚职,但面子上要做全,仍命百官在光顺门,与李浚相见。之后,左丞相张说对学士孙逖、韦述说——李浚像唐太宗,是社稷之福。
开元名相 张说
但是,张说之言虽记载在正史里,但想来不可能是真的。唐玄宗在位时,李浚的二哥是皇太子,此时夸李浚像唐太宗,无异于在暗示唐玄宗,李浚会杀兄囚父夺取皇位,这样说李浚直接没命了。所以说,这种记载应该是在唐肃宗掌权之后,抬高自己的一种方式。
开元二十年(732年),诸将大破奚与契丹,李浚作为名义上的统帅,功劳也有他一份,加封司徒。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浚改名李玙(
yú),他的长子李俶(chù)是唐玄宗长孙,甚得唐玄宗喜爱。除此之外,李玙并无出彩之处,很可能这辈子就在父亲的压制下,做个闲散亲王,囫囵一生。
可是,意外发生了,也因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得罪。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上为皇太子,改名绍。后有 言事者云:绍与宋太子名同,改今名。——《旧唐书·本纪·卷十》
皇太子虽是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唐朝的皇太子可不好当。从李建成开始,李承乾,李贤,李重俊,李瑛,个个没有好结局,李隆基成皇太子时也是险些被大敌当前的太平公主废掉。李亨成了皇太子,看似风光,实际上是置身险境,如履薄冰。李林甫支持李瑁,杨国忠把持朝政,皆敌视李亨。由于皇太子的地位最接近皇帝,唐玄宗从来都是把皇太子当做假想敌(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即使亲如父子,也是苍白无力。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李瑛死后,这种压力给到了李亨这边。
李亨处境艰难,为自保,行事谨小慎微,但并非退却就能让敌对者收手。(有些时候你越退后,你的敌人就越肆无忌惮)
开元末期至天宝初期,李林甫找各种理由打击李亨,唐玄宗并不阻止,这给李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还没危及到他的皇太子之位。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是李亨的朋友,他击败吐蕃,进宫献捷时见李林甫专权,向唐玄宗提议除李林甫,李林甫得悉,派杨慎矜(隋炀帝杨广玄孙)监视。
唐代宗室、宰相 李林甫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夜,李亨出游,与妻兄韦坚见面,韦坚又与皇甫惟明在景龙观室内见面,此事被李林甫知悉,在其口中成了二人密谋立李亨为帝。唐玄宗不想废李亨,只想削弱其势力,韦坚与皇甫惟明下狱,被贬出京为太守,事情并没有结束。同年七月,韦坚两弟为其鸣冤,还引李亨作证,皇帝大怒,李亨为自保与妻韦氏离婚,舍弃韦氏一族,与韦坚亲厚的数十人被流放,且株连不断,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病死。
李林甫在相的时间里处处针对李亨,但唐玄宗并不想废除李亨,而只是想一直削弱其势力,灭除牵连者以此了事。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掌权,依然将李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李亨遭受连番打击,心力交瘁,早生白发(真可谓是一夜愁至白发生啊),唐玄宗终生怜悯,也因此较少为难这个儿子。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离长安,随行车队三千余人中,李亨两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tán(李亨第三子)掌握两千。
一个趁乱夺权的计划即将开始实施。
次日车驾行至马嵬坡,将士饥饿疲惫,皆愤,陈玄礼以杨国忠是祸端为由,想要诛之,随行的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向其索要食物。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应对,军士就说他与胡人密谋造反,直接箭射刀劈,杀之。
马嵬驿兵变
唐代宰相 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众将士又杀杨国忠家人及其妹韩国夫人等,继而逼宫,要求杀杨贵妃,唐玄宗在高力士劝说下,赐杨贵妃自尽。
次日,众将士认为杨国忠虽死,但他的亲信将吏都在蜀地,劝唐玄宗不要入蜀,唐玄宗不听,坚持入蜀,留李亨在后慰抚百姓。
(这里插曲一下,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杜甫正自长安回奉先探亲(奉先,陕北一县城),回到家中看见饿死的小儿子,想到自己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于是,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在开元初期,杜甫感叹开元盛世之大好局面时也是写过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仅仅十几年有余,这个盛唐便天翻地覆。可悲!可叹!可哀!)
李亨不想错失逃出父亲五指山的机会,又不愿再次引起父亲猜忌,于是想随之而去,再由二子,李辅国劝父亲,自己留下是顺应民意,时年四十五岁的李亨,平生第一次不受父亲掌控。(这一刻,他品尝到了自由的感觉,他的时代也由此开始)
李亨登基为帝,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在二子护卫下北上,一路上,李亨一行渡渭水,误与潼关的溃兵一战,损失颇大,后又杀弃杀官兵,最终于七月初九日,率不足五百人到达灵武。期间,到达剑南的唐玄宗遥诏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裴冕为副。裴冕与朔方留后杜鸿渐等人劝进,李亨在七月十二日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派人前往剑南,向其禀报。李亨开始在接下来展露能力,大唐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又走的如何,一切就要看李亨了)
直到八月十二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知道自己当上了太上皇,无奈之下,十六日下让位诏书,但保留了自己调动南方兵马的权力。
李亨登基为唐肃宗,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个乱世继而改变的呢?
乱世天子其实也有乱世作为动词之意,究竟如何。
我们下文再说,感谢您的阅读,谢谢。
知识小补充:
安西:即今天新疆库车县一带,是汉朝西域都护、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安西都护府为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掌管西域三十六国。)
河西四镇:即西汉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收复的四座大城,被汉武帝改名为敦煌、张掖、酒泉、武威)(敦煌,敦厚辉煌;张掖,张开臂掖;酒泉,酒水若泉;武威,武功军威)
单于都护府: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630年,东突厥灭。
马嵬坡:在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西10公里处,因杨贵妃现为著名旅游景点。
高力士:唐代宦官,一生忠于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造像,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奚: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本称库莫奚,简称奚。奚是沙粒、沙漠的意思。
灵武: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
剑南: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剑门关)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