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翟梦迪 访问量:4940 更新时间:2024/3/4 3:14:30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

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

秦始皇

秦朝正式确立谏官制度,直至后世,谏官一直不容小觑。

谏官从始至终都不是封建社会的开明产物,其本质是统治者用来当作安抚民心、广开言路的遮羞布。

谏官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官职,庸碌者做谏官,不敢指责,唯恐夷灭三族;耿直者则会惹怒龙颜,株连九族,身处‘天子即王道’的古代,若想平安度日,谏官难免闭眼装瞎。直至“刑不上士大夫”的宋朝,谏官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机构,这大概是谏官过得最安闲自得的时代,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让知识分子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挡箭牌,大可侃侃而谈、畅谈古今。

魏征剧照

古往今来“劝谏第一人”,当属魏征,魏大夫恨不得天天揪着唐太宗的小辫子,狠狠地驳斥批斗一番。回顾唐朝时期的繁荣昌盛,唐太宗李世民居功至伟,他以汉文帝为榜样,言行举止均不越线,真正成为从谏如流的贤君典范。魏征能获直言纳谏的美名,很大一部分离不开李世民,若换作刚烈多疑的朱元璋,怕是在劫难逃。明太祖朱元璋格外重视君权威严,

偶然间读《孟子》里的《离娄章》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时,勃然大怒,当即扬声恶骂:“非臣子所宜言”孟子言论言之有礼,他倡导“礼尚往来”的君臣之道,帝王爱护臣子,臣子必将鞍前马后、肝脑涂地,但帝王对臣子色厉内荏,臣子就没必要臣服皇帝。

朱元璋画像

朱皇帝笃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论,皇帝辜负大臣,大臣必须毫无怨言。孟子的君臣言论,让朱皇帝气得七窍生烟,哪怕孟子故去近千年,也要下令民间将孟子的塑像从庙里搬出去,禁止供奉朝拜的祭祀活动。魏征的运气好,他生活在开放包容的唐代,遇上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压抑心中怒火的皇帝,毫发无伤不说,还得以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获得名垂青史的荣誉。

魏征早年曾是瓦岗寨魏王李密的幕僚,后又随同李密归顺唐朝,担任太子冼马一职,负责辅佐李建成处理政事。玄武门之变前的魏征是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成员,整日苦口婆心劝谏太子李建成谨慎提防秦王李世民,他看出屡立奇功的李世民野心勃勃,肯定不会久居人下。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顺利掌控唐朝政权,发起针对太子党和齐王党的大清洗运动,朝中大臣牵连甚广,自然少不了耿直忠厚的魏征。

李世民画像

大概是李世民久闻魏征的名声,特意召见他质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之间的关系?”魏征明知李世民是在明知故问,好在他也不是个爱兜圈子的人,大不了就是慷慨赴死,魏征当即义正言辞地说:“如果太子采用我的意见,就不会落得身首异处的地步了。”魏征的话一针见血,李世民刚刚坐稳帝位,不忍心赐死人才,于是下令留魏征一命,转而由阶下囚晋升为当朝大臣。

按理说大难不死的魏征应该会对李世民感恩戴德,但魏征是个实在人,不善言辞的他既没有喜悦之情,也没有过多的庆幸之色,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起贞观之治的螺丝钉。

魏征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敢说真话实话,凡是认为不妥的地方一定要指出来,据理力争一番,不惜屡次顶撞李世民,两人争论不休,非要分出谁对谁错才作罢。

结语

当然魏征冒犯龙颜、触摸逆鳞的事情数不胜数,要么是李世民自我排解,要么是长孙皇后及朝中大臣调解,总之魏先生最终得以安享晚年。魏征病逝后,李世民还留下了著名的“镜子言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将魏征比喻成映照得失的“人镜”,忍不住恸哭不已。

魏征和李世民是互相成就的,正如千里马和伯乐,韩愈的《马说》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数百年后还会出一个魏征,却再也碰不到纳谏成习惯的李世民。

参考文献:

《礼记》

《明史》

[唐代] 吴兢 《贞观政要》

[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 李世民为什么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最为欣赏的 人之一。被李世民看做以德为政的一面镜子。李世民胸怀开阔,善于纳谏。魏征敢触怒龙颜,冒死进谏。千百年来,二人被看做是君明相贤的光辉典范。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为了安抚魏征将自己最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辍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前去吊唁。然而就在

  • 关于魏征,你知道的还太少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魏征

    他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病死后,赐谥号“文贞”。是历史中难得的敢谏之臣。他敢于不断地犯颜直谏,所讲道理深刻,言语犀利。有时甚至会直白到让太宗受不了,恨恨欲杀之。他在贞观年间,上书二百余道。其中最著名的谏言就要数《谏太宗十思疏》。开头,他用求木长,要固其根本;想要泉水流的远,必须要疏通它

  • 魏征出殡时,李世民哭得稀里哗啦,没过多久却让人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是绝无仅有的,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登苑西楼,望丧而哭”。一边看着魏征的送葬队伍渐行渐远,一边在楼上抹眼泪没脸没皮地哭。抹完了眼泪又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完了之后还身边的侍臣,你们得好好学学魏征呀,我总有犯错的时候,真到了那时候,你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