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十年磨一见 访问量:4667 更新时间:2024/1/25 16:19:51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皇后听了,笑着说:“你想做昏君就杀吧!”因为魏征心底坦荡,为国为民,一身正气,唐太宗是怕他三分的。

下级对上级的错误或腐败,怎么反或抗?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如果上级是顶级老大,就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了。若是遇上贤明的好办,一对一,慢慢说;明事理的能办,一个不行三个帮;糊涂蛋的看着办,说两句瞧瞧,不行就“拉倒”;作死的反向办,多抱点柴草点把火,烧得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当然,后两者的做法是气话,解决不了问题。今天,看看魏征同志,他是如何反对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的。

贞观六年,大唐盛世初期,“贞观之治”露出了曙光,唐太宗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唐太宗作为一国之掌舵人,老大自然而然的踌躇满志起来,脑袋发热,脸儿膨胀。再加上一片的歌功颂德,声声不息,昏昏然,飘飘然,生活开始逐渐奢侈腐化,不再像建国初的那种谦逊纳谏的谦谦君子,而是特别爱听颂歌的顺耳话。整个人儿像泥塑的菩萨,泥胎成型打磨光滑细腻了,就应该贴金上彩,追求的是形象和光芒,目的是照耀千秋的不朽。

一天,唐太宗早朝,文武大臣“山呼”万岁毕,马屁精恳请唐太宗到泰山封禅,以向天下宣扬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好事一下子被提出,喜欢锦上添花的马屁精们,风涌而起。坐龙椅上的唐太宗,心里乐开了花。其实唐太宗心里早就有此想法,不好意思自个儿提出来。聪明的他是见好就收,赶忙任命了封禅使,令赶快详细拟定出相关封禅的礼仪、规模、费用及日程安排等方案措施。

在热热闹闹中,将封禅之事安排妥当。太宗转眼一想,魏征这个“刺头”,今天怎么一个“屁”也没有的。太宗觉得奇怪,便在人堆里找“刺头”。低着头坐在椅子上的魏征,抬起早已涨红了的脸,站了起来,坚决反对的态度,他说:“封禅不封禅,并不妨碍陛下的功德和政绩。如果天下安定,国富民强,不到泰山封禅又何妨!再说,祈天祭地,非要到泰山之巅,才能表达诚敬的心意吗?”

这一盆冷水浇下来,将大家本来热血沸腾的心泼得透心儿的凉。太宗登时怒气冲冲地问魏征道:“满朝文武都赞成,就你反对,难道我的功劳不高吗!”一连问了“恩德”等相关封禅的标准,魏征都予以了肯定和认可,更是把唐太宗气得糊涂了,这“刺头”既肯定又认可,怎么还阴阳怪气的反对?!太宗暴怒中从龙椅跳将下来,手指着魏征大声说:“那我为什么就不能封禅?”

魏征据理力争,回答道:“陛下功劳虽高,人民未成得到实惠;恩德虽厚,泽惠并不广泛;国家安定,百姓不算富裕;四夷臣服,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现,忧患仍在;年年丰收,国库不丰。这就是我认为不能封禅的原因。”

好家伙!这“刺头”真能说得出来。太宗一时无语,气的拂袖就向外走,宣布退朝。群臣弄得不知如何是好,都看着魏征。魏征心想,老大来火了,如果他一走了之,事情就难办了。魏征立即跑过去,拽着唐太宗的衣襟说:“陛下请留步,让我把话说完。”魏征的牛脾气也上来,心里想:“你气归你气,我今天也赖下来了。现在不把这件事说透了,不能让你走。”

魏征以迂回战术,从良臣和忠臣上入手,让唐太宗为魏征选择做哪一种。如对待三年级小学生一样,做点趣味题,放飞一下心情,缓和一下情绪。等到唐太宗的情绪平稳下来,魏征再从封禅的利弊得失切入,举例隋炀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下扬州,一口气说了很多,阐述到底的结论是:“凡事不能虚荣,天怒人怨,则追悔莫及!”唐太宗在隋炀帝下扬州的腐败,到薄造反,振臂一呼,响应者遍地点火。魏征带着唐太宗在反面典型事迹里转悠了半天,终于让唐太宗信服,从而达到了唐太宗停止封禅的目的。

面对领导,你的观点或者意见再正确,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件非常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如何让领导认可和接受,靠的是智慧和耐心,要有一点牛脾气,紧追不舍的韧性。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取得成功的经验和秘诀,就在这里。(文/蔡驷读历史图/源自网络)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 李世民为什么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最为欣赏的 人之一。被李世民看做以德为政的一面镜子。李世民胸怀开阔,善于纳谏。魏征敢触怒龙颜,冒死进谏。千百年来,二人被看做是君明相贤的光辉典范。魏征病重时,李世民亲自探视,为了安抚魏征将自己最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辍朝五日,命文武百官前去吊唁。然而就在

  • 关于魏征,你知道的还太少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魏征

    他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病死后,赐谥号“文贞”。是历史中难得的敢谏之臣。他敢于不断地犯颜直谏,所讲道理深刻,言语犀利。有时甚至会直白到让太宗受不了,恨恨欲杀之。他在贞观年间,上书二百余道。其中最著名的谏言就要数《谏太宗十思疏》。开头,他用求木长,要固其根本;想要泉水流的远,必须要疏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