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千多年前,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为何唐武宗却要下令灭佛?

一千多年前,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为何唐武宗却要下令灭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年史观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4/1/31 23:24:04

作为现如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数千年前的草创,到现在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而在中国,这一过程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诚然,佛教在中国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时刻,但相对应的,它也在某些时期陷入了相当低谷的阶段,成为当朝政府极力打压抑制的对象,整个社会也因此迎来了一次覆盖度极广的变革。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改变

1、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自己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有关于佛教的传入,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梦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虽然这一说法有些许巧合和玄乎的成分——来源于皇帝所做的梦,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在之后不久便开始建立,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和传播的源头。

自此之后,又有不少外地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带来大量佛教典籍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相关的翻译工作。但是,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更多仅仅是局限于中国的中上层阶级,在底层平民之间则还远远没有达到盛行的地步。

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迅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当时的统治者敏锐意识到了佛教在思想层面对于维护自身统治稳固的作用,因此对佛教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他们不仅有相当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佛教的忠实信仰者,“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同时还运用大量行政手段来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这导致佛教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出家为僧一时成为社会风尚,以至于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壮观场面。尤其当时北方的凉州,更是成为了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外国的无数僧人到来。

另外,南北朝时期本身的社会环境也对佛教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自西晋灭亡以后,整个中国就陷入了长达两百多年的乱世,北方更是成为了无数少数民族混战的舞台。即便是在相对稳定的南方,政权更迭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宋齐梁陈的每一次政权更迭都是一次大型动乱,对当地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身处这样一种朝不保夕的乱世,再加上无比黑暗的政治,人们自然而然地便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较为消极乃至痛苦的态度。为了消解这种痛苦,他们不得不从思想上寻求解脱,而佛教的一系列理论与学说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和途径。

2、隋唐时期的佛教进一步得到发展

虽然之后隋朝的统一标志着魏晋南北朝的结束,但佛教的发展却并未就此失去合适的环境。相反,作为隋朝的统治者,杨坚依然对佛教持非常友好的态度,正如他在自己的诏书当中所说:“朕于佛教,敬信并重,发心立愿,必许护持。”之后继位的隋炀帝杨广甚至还亲自受戒,成为了佛教中人。

而到了唐朝,武则天对于佛教的尊崇态度更是超过前人,唐朝历史上的敬佛风气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达到顶峰。正是在这些皇帝的支持下,佛教获得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随之提高,在民间无论是在传播广度还是深度之上也不断增加。同时,佛学本身的理论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并与中国本土文化变得更加契合,甚至还融合了道教与儒教中的部分思想理论。

二、佛教逐渐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因素

1、佛教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毒瘤

在佛教最初的发展之中,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在拉拢人心方面的特殊作用。但是,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它却逐渐变了质,乃至于呈现出脱离皇权掌控的趋势。

一来,僧人本身并不从事任何社会生产活动,即便有也不过是单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所需而已,同时还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赋税。若它是个小众群体,那么倒也问题不大。

可正是因为佛教如此鼎盛,信徒众多,如此多的人同时不从事生产而全部依靠民间乃至政府的供养,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就将造成巨大的影响,不仅政府的财政税收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可用的劳动力也将陷入空缺的状态。

二来,寺庙是一个在经济方面拥有诸多特权的地区。除了刚刚所提到的僧人无需缴纳赋税这一特权外,它们同时还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经济援助,其中既包括普通民众的香火钱,也有着王公贵族、富商大贾的赏赐。

也就是说,当时的寺院完全就是只貔貅,财富只进不出的那种。另外,寺庙中的僧人还可以通过进行法事活动来创造收入,尤其是与那些王公贵族的合作,所赚得的钱财数量自然相当丰厚。

在拥有如此巨额财产的情况下,他们固然会将其中部分用于正途,如慈善活动,但更多的钱却还是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中国历史上的典当所最开始就是寺庙,社会的财富就这样被他们大量掠夺过去,“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最后,寺庙对于土地的侵占也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作为中国历代王朝最为惧怕的社会现象,土地兼并的表现就是部分地主占有过多数量的土地,导致农民无田可种,并最终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起义。

而寺庙本身的建造不仅本身就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它还往往与其他官僚贵族勾结,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来侵占农民们的土地。而由于佛教本身在政治和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官府对于他们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方法。因此,当佛教发展到这一时期之后,已经成为威胁王朝稳定的巨大毒瘤,不得不让当朝统治者引起重视。

2、贬抑佛教也是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即便佛教经过了多年本土化的发展,但与中国社会依然存在一定的隔阂,无法受到所有统治者的接受和青睐。

也因此,它往往成为当朝统治者开刀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对象。北魏太武帝时期,为了更好地入主中原,强调中华文化的正统性,打压佛教这一外来物品就成为了他的重要措施。

与北魏太武帝相同,北周武帝之所以会实施严苛的灭佛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突出自己对于汉文化的向往与崇敬,因为他和北魏太武帝从血统上来说其实都是胡人。当然,前文所提到的经济因素也对这些政策的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北魏末年更是爆发了一场以僧人为首的大型农民起义,这不得不让历代统治者引以为戒。

唐武宗统治时期,中国境内再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灭佛之风。从经济原因来看,唐武宗灭佛是为了增加全国可用劳动力和财政税收以维持唐朝的对外战争,但从文化因素来看,唐武宗灭佛则是为了加强自身继位的法理性。

唐武宗本人其实并非通过正常手段继位,而是在弑杀唐文宗的太子李成美之后才成为皇帝。虽然这种事在唐朝历史上并不算新鲜,但这对于唐武宗的政权稳定性来说依旧是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容易为其他人进行造反活动落下口实。

因此,贬抑佛教并大力提升道教这一身为唐朝国教的宗教,就成为了他在思想层面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

自唐朝灭亡以后,佛教的发展就逐渐进入一种较为平常的阶段,不再如以往那般特别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点在后周与宋朝之时相当明显。为了筹措讨伐辽国的军费,后周世宗直接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寺庙与收集佛像当中的金子。

到了宋朝之时,宋朝统治者更是因为佛教并非中国本土的宗教而对其一直持较为冷淡的态度,如宋真宗对于修复龙门石窟这一建议的回复便是“军国用度,不欲以奉外教,恐劳费滋甚也。”虽然这些贬抑佛教的因素不同,但最后所实施的政治手段却大差不差,都是拆毁寺庙,强制命令僧人还俗,同时对于其侵占田地的行为严格治理,起到了直接打击佛教的作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佛教之所以会在某些时期受到堪称严苛的打压,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其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侵蚀。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人心、安抚民众的作用,其教义理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它的发展进入一种过度且无序的状态之后,对于国家的危害尤其是经济方面便会彻底显现出来,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毒瘤。因此,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这些统治者不得不对佛教实施相应的打压乃至灭绝性的政策,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佛教势力发展变化中的皇权政治因素》

标签: 唐武宗

更多文章

  • 唐武宗王贵妃:神秘莫测,史书记载矛盾,与君歌两女主的结合体

    历史人物编辑:雨宸历史标签:唐武宗

    煌煌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就陷入藩镇、宦官和朋党的混乱之中,从中唐以后,史料散佚严重,别说后妃事迹多阙,就连帝皇事迹也极为简洁。在这种情况下,不免出现后妃事迹被张冠李戴、后妃人物被史家遗漏等诸多现象。比如,身为唐武宗宠妃的王氏,即热播剧《与君歌》中两个女主程若鱼和仇烟织合体的原型人物,在《旧唐书后妃传》

  • 唐武宗灭佛,为唐朝续命的全力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唐武宗

    唐朝皇帝姓李,便将自己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这里,所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但是,唐高祖李渊下诏,称“三教虽异, 善归一揆”,儒教、道教和佛教取得了相同的地位。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国教更不该出现三个。这种宗教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武则天利用佛教搞了一出“弥勒降世”,建立武周皇朝,将李唐皇朝在鼎盛时

  • 为什么唐武宗要会昌“灭佛”?佛教和国家,有啥不可调节的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唐武宗

    在公元845年的时候,唐朝一改以往崇奉佛教的政策,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毁佛运动。在李德裕以及道士赵归真、刘玄清的建议下,唐武宗李炎开始实行灭佛政策,拆除庙宇,逼迫僧人还俗,收回被占据的良田。灭佛原因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灭佛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经济矛盾”,佛教大兴土木的建设寺庙佛像

  • 唐武宗为何灭佛?一个原因是道士蛊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唐武宗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权统治时期,只有当国家危亡或者正值时局动荡时,文化思想才会因为不安的时局而大变。周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兼并征战导致礼崩乐坏;司马夺魏,政权倾覆导致政局紧张、清谈玄学盛行。而随着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手段愈发成熟之后,大的文化思想变动难以频繁发生,可就在唐武宗时期,处于国家局势稳定、中央集权

  • 唐武宗的皇位靠一个“假小子”诓骗来的?司马光:欧阳修胡说八道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武宗

    唐文宗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将太子李成美托付给了宰相李珏。不料,当大臣们灵前跪拜新君时,被惊得目瞪口呆,端坐在龙椅上的竟然不是李成美,而是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大臣们左顾右盼,全都一脸懵逼,而一旁的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人则面无表情。大殿里安静得可怕,禁军将士们的刀尖透着森冷的寒光,刺得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 唐宣宗李忱:装傻忍辱36年,被丢进粪坑差点呛死,登基后一雪前耻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唐宣宗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提起唐朝,人们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会想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会想到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唐朝的20多位皇帝中,除了个别几位,其余的大多声名不显,没有多大名气。但是其中有一位可谓是古代皇帝中最能“装”的一位了。大将军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够不够能忍?比起常人来说已

  • 唐宣宗装了36年傻子,被太监扔进粪坑险些淹死,登基后成千古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篮球一会标签:唐宣宗

    为了活命,他装傻三十六年,还曾被太监扔进粪坑,差点淹死,晚唐最后一个明君唐宣宗究竟是怎样逆袭称帝的?如果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那唐宣宗李忱的演技足以秒杀一众小鲜肉,直接拿下影帝的头衔。李忱出生时,大唐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身为皇子的他也避免不了陷入到夺储的争斗当中去,但是其他的兄弟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过

  • 永福公主究竟犯了什么错,惹得生父唐宣宗大怒:难怪没人敢娶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唐宣宗

    从小听过的童话故事里,说的都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让无数男孩对王子心存向往,想要长大以后娶一个公主般的姑娘,也让无数女孩对公主心生向往,想让自己成为那可爱的小公主,甚至流行歌曲里都是这么唱的:“你就是我那可爱的小公主……”好像能够娶到一个公主般的女孩,是一件能够让人感到荣幸的事情,然而历史上,在正

  • 历史故事唐宣宗被害出家时,让两位高僧心生“恐惧”,留下两句神秘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唐宣宗

    唐武宗年间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木讷的男子,请求出家剃度。方丈黄檗禅师竟不理那男子,自顾走了。那男子一直跪在那里,直到掌灯时分才被叫入禅堂内。黄檗禅师问:“可知无缘是何物吗?”男子说:“我只知无缘已尽,不然大师为何对我说话了呢?”黄檗禅师笑了,说:“好个‘无缘已尽’。没想到你外表木讷,却心怀机巧

  • 什么猛男能一人收复十一州?开疆4000里,唐宣宗:大唐好男儿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唐宣宗

    本文的配图并非对应具体故事中的对象,只是示意图文|乱史佳人编辑| 乱史佳人公元850年正月,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个法号悟真的僧人风尘仆仆地进入了长安。僧人带来了一则消息,迅速让唐朝上下举国如狂:沦陷67年的沙洲光复了。而与这个惊人的消息同时到达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将永载史册的名字——张议潮。图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