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茅屋歌”的立意,看杜甫的人格魅力〔181〕

从“茅屋歌”的立意,看杜甫的人格魅力〔181〕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典故漫话 访问量:4043 更新时间:2023/12/18 12:47:35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名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语义:诗人从“吾庐独破”以致全家长夜沾湿的痛苦体验中,联想到饱经战乱的整个国家,伤时悯世,推己及人,热切希望解除民间疾苦、“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甘愿牺牲自己,抒发了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了舍己为人的高尚人品,洋溢着扣人心弦的人格魅力。

诗圣杜甫

出处:1、《杜工部集》;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传》。

参资:古诗文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二、杜甫草堂的建成与遭受风灾的情况

759年,杜甫受贬,赴华州任参军,其时华州政治黑暗,工薪也无以为继,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他便弃官西行,携家带口,离开饥荒的关中,几经辗转,到达成都。

760年春,在世交东川节度使严武、诗友彭州刺吏高适等人的资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造几间茅屋,一家人终于有了栖身之所,世称“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可是第二年八月,一场大风却卷破他的茅屋,又连遭夜间大雨,床头屋漏,长夜沾湿,一家人通宵未眠。

在痛苦的煎熬中,诗人由自身的苦情,联想到安吏之乱以来的万般灾难,长夜漫漫,感慨万千,于是情至笔随,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言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为“茅屋歌”〕。

三、“茅屋歌”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世代传颂,非常著名,当代又入选中学《语文》,很多人都会背诵。

这首诗是叙事抒情诗,诗人记叙的是自己屋破漏雨的灾难,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立意高远,诗情浓烈,思路井然,结构严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碑

全诗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抒情。叙事部分,又分三层,全是写个人遭遇。

层一,写秋风破屋。开头五句,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用拟人法,写秋风发“怒”,毫不留情,把茅屋上的层层茅草,一口气都卷飞了,诗人很无奈,眼巴巴地看着茅草随风“飞”走,有的飞过浣花溪,洒在“江郊”: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大树稍上;飞得低的,落在低洼的池圹里,都收不回来了。“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六个动词相串,构成六幅灾难动画,紧紧牵扯着诗人视线,拨动着他的心弦,具体地描写出他遭受的灾难。焦灼惋惜,生动传神。

层二,写群童抢茅。接着五句,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发展。前一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了,而落在平地上的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这一年,诗人50岁,却心力交瘁,未老先衰,拄着拐杖了,群童欺侮他老而无力,竟然忍心当着他的面做“盗贼”,抱走平地上的茅草,躲藏到竹林里了!诗人家境贫困,非常珍惜大风卷走的茅草,而群童也十分贫困,不然也不会抢走那些不值多少钱的茅草,所以,诗人呼得“唇焦口燥”,而“呼不得”时,也就无可奈何,“归来倚杖自叹息”了。诗人遭到不幸,没有人同情,还受到欺侮,只能独自叹息,时势不宁,世风日下了。悲哀郁闷,无可奈何。

层三,写长夜沾湿。再接着八句,诗人首先渲染傍晚时风定云浓,预示秋雨即将来临。继而写家里的布被又旧又破,本来就不暖和了,如今又被沾湿,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漏下来,更是雪上加霜,凄苦无比了。自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就忧心国事,很少睡得着觉,如今长夜漫漫,衣被沾湿,又怎能挨到天亮呢?凄苦忧思,企盼天亮。

最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感慨抒情:祈求广厦,庇护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诗画

前三句,句句蝉联,一气相贯,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安如山”,四个境界阔大、感情愉悦的词组,形成铿锵有力、奔腾向前的气势,表达了诗人从个人苦难体验中迸发出的“大庇天下寒士”的热切希望。这时,诗人犹嫌不足尽意,还继之以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进一步表示,为了他人利益,甘愿牺牲自己,抒发了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充分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与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

全诗两大部分,由记叙到抒情,由自己到天下寒士,由个人小家到整个国家,由现实苦难到理想世界,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襟怀博大,人格高尚!

四、“茅屋歌”最大的艺术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富丽,笔法圆熟。姑不论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单就其审题立意,试作赏析。

诗人打算写这个故事时,一定反复推敲话题,首先弄清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然后决定选择三个连续的侧面,也就是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和屋漏难眠,作为话题的中心内容,以求突出灾难的严重性,争取写好这场秋风破屋的故事。

诗人是大手笔,他更知道,仅仅描写自己的痛苦〔或幸福〕故事,只是反映了一种生活现象,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必须把个人的痛苦〔或幸福〕植根于广大民众,与整个时代联系起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因此,在创作的前期,千万不可马虎从事,审题要严密,立意要高远,内容要深邃,主题要积极,立定而后动,方可奏效。

于是,诗人在行文的时候,首先,详细地记叙了秋风破屋的种种苦难情景,然后,在自己饱经苦难折磨之际,胸怀宽广,忧国忧民,由自己个人的苦难体验,而推及到天下寒士的苦难,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广厦庇护的幸福,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展现出自己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终于把秋风破屋的故事,写成能够传世的作品。

因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审题周密,立意高远,堪称千古佳作。

杜甫画像

五、“茅屋歌”成就了诗圣的地位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信奉儒家的忠君仁爱思想,他有“致君舜上,再使风俗醇”的政治抱负,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他反对腐败、嫉恨丑恶、同情贫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又从自己长夜沾湿的痛苦体验中,产生联想,伤时悯世,忧国忧民。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崇高的思想!多么伟大的人格!诗人是名至实归的大贤人,而人之贤者,谓之“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诗史”“三吏三别”,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表明诗人是诗坛先行者,他超越了时代,第一个处理好诗歌创作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率先把创作的客体,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移到劳苦大众、贩夫走卒,让普通百姓成为诗歌的主角,描写他们的社会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诗人寄身的那个社会的实质,集时代之大成,而文化界对集大成者,也一律称之为“圣”。

还不仅如此 ,诗人勤于创作,著作甚丰,一生创作1400多首诗歌, “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代表作,以诗歌记载历史,诗风厚重沉郁,内容深刻丰赡,具有积极的政治倾向、进步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历史的脉动,世称 “诗史”。

因此,杜甫是诗坛上的“诗史”创作者,称他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

六、附言:严武是杜甫的世交和朋友

郑国公、御使大夫严武,武功累累,政绩卓著,唐朝中期的名将、诗人,中书侍郎〔副相〕严挺之之子。他小杜甫14岁,与杜甫是世交,又是朋友,一向善待杜甫。

曾三次镇蜀。第二次镇蜀期间,杜甫避关中灾荒,辗转入蜀,经他和高适等人资助,建杜甫草堂安了家;他邀请入幕,诗人说漂泊惯了,而婉言谢绝;他还曾携仆从、带佳肴、赴草堂,宴请杜甫一家人,诗人写诗记盛:“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

杜甫与与严武漫画

762年,玄宗、肃宗父子相继去世,代宗任严武为太子宾客、御使大夫兼京兆尹、又主兼陵桥道使,监修俩先帝的陵墓。

严武离蜀后,继任高适治理不力,蜀中大乱,吐蕃又大举入侵,杜甫被迫离开草堂,逃难外地两年之久。

764年初,严武第三次镇蜀,镇压了叛乱,击退了吐蕃。他荐杜甫任工部员外郎兼节度使参谋,因此,杜甫又有“杜工部”之称。

765年,有次宴饮,杜甫酒醉,因口舌之争,竟然跳上严武宝座,圆睁怒目,谴责严武:“严挺之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是暴燥勇猛的人,他抓起杜甫,召集了士兵,要杀杜甫和他最不喜欢的下属、梓州刺吏章彝。有人告诉严母,严母大惊,及时赶到,救下杜甫,结果,只有章彝被杀。严母害怕儿子反悔,便出资买舟雇佣,资助杜甫全家离开成都,沿水路下峡,出蜀回洛阳。这便有了杜甫登白帝城、上岳阳楼、病逝孤舟的后事。

门泊东吴万里船画

其实,严武待杜甫不薄,他是杜甫继李白、高适之后的又一知音。仰仗着他,杜甫在蜀,过几年安静的日子,创作240多首诗,是一个高产期,其中著名的有《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后,还得交代一下,严武就在当年突发暴疾去世,不知是否章彝家族报复的,年仅40岁。追赠尚书左仆射〔丞相〕。《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陈存选2023、03、12

标签: 杜甫

更多文章

  • 苏轼为表现自己,踩杜甫李白,合适吗?

    历史人物编辑:凡人摸史标签:杜甫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酿酒师。此为确论。只不过,他忘了说,他酿出来的经常喝得儿子上吐下泄,朋友们避之不及。所以,这个师,绝非师傅的师,而是技师的师,他更喜欢的是创造,在失败中不断地尝试。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他喜欢喝酒。二是他酒量感人。他在《夜直秘阁呈王敏甫》里中写道:共谁交臂论古今,只有闲心对此

  • 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才是唐诗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杜甫

    李白和杜甫到底谁才是唐诗第一?首先,要先回答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标题,在我心里此二人应该并列第一。这不是怕喷而故意这般回答,不是的。打实讲,在我心里李杜并重,都是大神一样的存在。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杜甫的人,喜欢他的严谨和沉郁顿挫。杜甫的诗在我心里是高度深度厚度俱存,他的秋兴八首真的是妙,他的《登高》让

  • “杜甫玩上cosplay”,学生课本硬核涂鸦走红,杜甫:你礼貌吗

    历史人物编辑:跳跳妈妈谈教育标签:杜甫

    文/跳跳妈妈 学习是个枯燥且乏味的过程,一节45分钟的课堂,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就像是一个世纪那么长。 中小学的一节课基本上都是45分钟,但是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差不多都是在30分钟左右,所以一节45分钟的课下来,学生们肯定会有走神的时候。那学生们走神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呢?有胆子大的学生会在下面搞

  • 孟浩然没给李白写过一首诗,却将友情写在此诗中,寄给不知名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孟浩然

    在中国的诗坛上,李白的名字万古长青,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然而,李白虽然被誉为“谪仙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更有自己的偶像。远的要算谢灵运,近的就是孟浩然。尽管孟浩然因为忤逆了唐玄宗,终身没有入仕,但并不妨碍李白对他的崇敬和好感。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从现在遗留下来的诗篇

  • 李白杜甫孟浩然三角关系曝光,没想到杜甫竟在食物链最低端

    历史人物编辑:莹时尚标签:孟浩然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在中国诗坛是大哥大级别的人物。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李白杜甫的诗,大家总能信手拈来几首吧!谈星星谈月亮谈风花雪月……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白哥轻狂我们也轻狂;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不敢再轻狂了而白哥依旧轻狂。可是最近对李白杜甫的认识,被一个网友的问答,深深地刷新了:题设

  • 一首诗得罪两个人,一个朋友一个领导,诗人孟浩然:我玩脱了?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孟浩然

    如果要评选唐朝最悲剧的诗人,我想孟浩然应该榜上有名。这位老大哥啊,以诗名闻天下,他是唐朝山水田园派的扛把子,和王维并称“王孟”,他是诗仙李白的偶像,李白为其作诗多首,还直接以诗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然而就这样一个大诗人,在仕途上却一言难尽,要问为什么,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情商离线,得罪了顶头上

  • 多年至交王维和孟浩然,各写了一首诗给宰相张九龄,高下立见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多是描写安逸恬静的山水风光和隐居生活为主,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把这种题材写到巅峰的却是唐代的两位山水诗大师——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师代表人物,孟浩然比王维大12岁,成名却比王维晚,但这却不影响二人成为至交好友。王维出身河东王氏,家世不俗,又是状元及第,一生官运亨通,最高

  • 孟浩然:让人哭笑不得,一首诗没了官,一顿酒丢了命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孟浩然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出自孟浩然的《句》孟浩然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写下这首诗那一瞬间。在唐朝,如果想当官,有两种途径可以走。第一就是科举,但过程比较慢,既要寒窗苦读,风险也特别大,万一不中,丢不起那

  • 一生未曾做官的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把山水田园诗打磨成个人品牌

    历史人物编辑:初夏听花开标签:孟浩然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这首墨梅,早已超越对梅花本身的赞美,成为清高、自重、不媚俗的代言。年届不惑的王冕,结束了自己的长途旅游,不再四处漂泊。他选择会稽九里山,建造梅花屋,自称梅花屋主。从此,被称为圣手的王冕,远离黑暗的元朝官场,变身勤劳的农夫。他每日栽

  • 大唐名人孟浩然,只因贪吃一条鱼丢了性命,事发后好友追悔莫及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孟浩然

    说起唐朝诗人孟浩然,想必大家对于他的诗词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吧。不管是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还是让孟浩然大放异彩的《长安早春》,都展现了孟浩然作为一个大唐诗人应有的文采。在当时,就连著名的“诗仙”李白也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而至于王昌龄就更不用说了,和孟浩然更是亲密无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唐名人,却因为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