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提起杜甫大家都很清楚,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对于他的诗实在不陌生,那一篇篇流传了上千年的诗篇迷倒了无数人,也让人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忧思国家的有才之人,然而,杜甫在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社会经历,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繁华渐远,衰凉寂寂
杜甫出生在一个大动荡、大改变的时代,他是唐朝人,是那个繁华而糜乱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时代。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前几十年有多繁华,后几十年就有多衰败。帝王之间的凄美爱情,虽然被后世有些人奉为爱情的榜样,广受憧憬。但在当时,造成的后果却是那么大一个王朝衰败的不成样子,数万民众吃不饱,穿不暖,在战争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不过这都是后半生的事了。
杜甫小的时候还是过着很不错的生活的。他并不是什么平民子弟,事实上,他家里几代为官,虽然没有出过宰相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但他家决定与贫穷沾不上边。他从小就被父母长辈们有意培养,读的书破了万卷,他又家境比较殷实,见识过很多的东西,游历了许多地方,没有困在一个小地方不知道前进,于是才能渐渐显示出来。可惜的是,他几次科考,都没有获得当官的机会,后来向各位权贵投递自己的诗篇,也没有遇上过哪位伯乐,大概是他的诗风过于平实,不是那些权贵们喜欢的该有的样子。这时候,他已游历了许多地方,官场眼看着是没有出头之路了,他很是不平,眼睁睁看着官场的腐败与黑暗而无能为力。但这个时候,他起码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有漂亮的其妻子和儿女。
战乱频发,颠沛流离
某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虽然先前已经有了种种暗示表明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但谁也没想到他会来的那么快,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众人的印象中,如此强大的唐朝,那有着能让四邦来朝拜的强大实力、一代明帝唐玄宗开创了唐朝巅峰的朝代,竟然会这么的脆弱到让人不敢相信。区区一场战争,就让她没有丝毫的反抗的余地。是安禄山太强大了?这是一方面,还有达官贵人多年的腐败积累以至空有大军,却无将可用,民心涣散的不成样子,聚不到一起,寻找一下根源,还是唐朝多年的隐患,一朝都爆发出来了。。
杜甫这时候在身份地位上,也不过是个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权利地位能够让他逃脱这一次的灾难。因此,没有什么悬念的,他的境遇一天不如一天。但你认为他屈服了吗?不!他没有!他若屈服了,也便不是堂堂的少陵野老了。
杜甫的诗充分证明了他并没有向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低头。他对国家始终存着深厚的情感。《春望》中的两句,他站在旧日都城前,繁华景象好像还是昨天的事,熟悉地像是漂浮在眼前,但眼前的并没有什么万人家庭合乐,欢声笑语不绝,杂草的长势抑制不了,比人都要高了,他看到这种景象,发出悲叹。
生活穷困,儿食不饱
可能很多人脑袋里都会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杜甫在后世这么有名的一个大诗人,在当时也一定是很受追捧吧?不,不是!这是很多人心里都有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杜甫还活着的时候,其实他的名气并不如何大,至少比起同生在唐朝晚期的李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即使后来这两人通常被人同时谈论。杜甫不仅仅是名气不大,他到了晚期,还很贫穷,毕竟当时他没什么权势,自己的钱财也守不住。在他的一首诗里充分描写了这个现实。外面下雨了,房屋连最基本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孩子的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吃也吃不饱,真实境况可以想象得到。
杜甫是这个历史上一位比较特殊的诗人,他在当时不出名,在后世却得到无数人的赞扬。他的诗没有染上唐朝糜乱的韵味,尤其是在他人生晚期的诗,因为经历了很多,心里早已没有年轻时的一腔抱负和热血,褪去华丽的词章与过多的修饰,他的诗体现出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普通人家在战乱中的艰难与不容易。而他之所以这么受现代人的喜欢,是因为无论自身多么的糟糕,他都始终将天下装在心里,爱国之情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