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的学习工具,新学期的到来,学生们也能拿到崭新的教材,但当整个学期结束之后,教材却变得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随着学生们的翻看频次的增加,教师由新变旧,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白色的纸张也略显陈旧。当老师翻开学生们的教科书之后,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可傻眼了。
学生们总是能给老师带去“惊喜”,教材也变得更加意义非凡,教材中的人物也更加“生动形象”,好像从古代穿越到了现代,和学生们一同感受现代化教育的进步。
杜甫前辈的古诗词脍炙人口,《杜甫诗三首》是学生们上学时期会接触到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学生们却给了杜甫一次“穿越”到现代的机会,老师看完气的眼冒金星。
男生们喜爱篮球毋庸置疑,调皮的学生也成功将杜甫送入了“LAKERS”。湖人队有了“杜神”的加入,一定也能再次风生水起。
这名学生有一颗“少女心”,将杜甫的衣袍上涂满了粉红色的小心心,身后还有一个可爱的布娃娃。仔细观看发现,学生还给人家配上了“iPhone”。
前辈陶醉地听着音乐,脸颊微微泛红,此情此景真的想“吟诗一首”。老师看后气不打一会出来,学生的脑洞怎能这么大,上课不好好听讲,竟搞这些花花肠子。
在学生的笔下,杜甫变得“很忙”。小猫腻“挂”满身,整个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但不就是不知道人家心中想的是什么,今晚撸哪一只猫?
语文老师看到了学生的教材后陷入了沉思,不得不抱拳说一句“甘拜下风”。老师也得检查检查学生的其他教材练习册了,劳逸结合是好,但一直这样下去也会耽误了学习。
学生们是懂“变装”的,美术老师看完笑了,这学生有前途!
鲁迅也没有逃过学生们的魔爪之下,文质彬彬的先生成了玉树临风的“江湖大侠”。学生还配上了个人独白“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此情此前鲁迅万万没能想象得到。
这篇课文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学生也忽略了文字内容的重要性,教育真的能文化传承吗?教育方式在不断改革,学生们的思维确实也更加活跃,活跃到让老师束手无措。
学生们是懂“变装”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成了“不老之神”。白色的胡须黝黑发亮,耳朵上也多了3个耳洞,不得不感叹学生的脑回路实在是无人能敌。
美术老师倒是很欣赏学生们这种肆意的创作思维,要不然咱们走艺考之路吧,考个鲁美试一试,说不定作品能被老师一眼看中,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孔乙己也没能逃过此劫,不仅没有脱下长衫,还多了一顶高帽子。身边的学生也和他一同抽起了旱烟,画面虽然比较搞笑,但是这样思维可不被提倡哦!
老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走弯路,老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之后,恐怕学生也逃不过被老师追问了,是什么样的动机才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呢?
听课效率和成绩成正比,走神溜号的学生要注意,自己要拉自己一把
每节课有45分钟,大多数学生的专注力仅仅能维持在15分钟左右,之后学生们也开启“走神溜号”模式,虽然学生本人坐在教室中,但灵魂早已经不在此处。
“神游”中学生真正的放飞了自我,教材就成了学生们“下手”的首选。对于老师的讲课,也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也错过了整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起来,长久以往下去,学生们的成绩也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可再想补回去难度非常大,要比其他学生付出双倍的时间和精力。
落下的知识点不追上就比别人慢一步,欠下的知识越多,日后学习的难度也将越大。如果基础掌握不好,学生们也难盖起参天大楼,考上理想高校的梦想也将破没。
笔者寄语: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们全面发展,不过,这种发展也要“有个度”,偏离了正向的轨道,学生们会走入迷途,好成绩也会随之远去。
【话题】你还见过哪些奇葩的学生课本涂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