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平安时期有“白居易现象”?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平安时期有“白居易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动漫收藏家 访问量:4096 更新时间:2024/2/7 2:34:42

在推动中国学走世界的过程中,对成功案例的原因剖析是不可或缺的。针对走出去的作品而言,其成功不仅归功于作品本身或作者本身,还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以及两个国家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最早有关白居易诗文传入日本的相关记载来看,白居易的作品是在承和五年(838)传入日本的。自传入起便受到了皇室与贵族的广泛追捧,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文集。从9世纪起到12世纪,日本文坛还出现了历经400年久盛不衰的“白居易现象”,成为中日文学交融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见白居易在日本的文学地位、日本文人对他的喜爱程度以及他对日本文学产生的影响,都超过了同朝的“、杜”二人。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中,从韵文到物语和散文等文学形式无一不体现着对白居易作品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接受痕迹。

在韵文方面,由大江千里编撰的《句题和歌》之中收录的126首和歌,有74首是以白居易的诗句为题创作的。此后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撰的《千载佳句》中收录唐诗1110首,包含诗人149人,其中仅白居易一人的诗歌便占得535首,位居榜首。藤原公任的《和汉朗咏集》中收录汉诗695首,其中唐诗有234首,仅白居易一人的诗作就收录了139首。此外菅原道真的《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诗的作品更是多达500首。

在物语方面,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有154处援引白诗,开篇更是以《长恨歌》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讲述桐壶帝与更衣的爱情悲剧。在散文方面,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引用中国典籍23处,其中白居易的诗文就占到了13处之多。由此可见,白居易的作品对日本中古文学尤其是平安时期的文学发展与变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谈及平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必离不开探索《白氏长庆集》对其的影响。

因而探究日本“白居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的国的社会文化。对当代古典诗歌的海外传播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关于白居易在日本影响深远的原因,日本汉学界很早便开始进行研究。如冈田正之在其《日本汉文学史》的第九章中对白居易《白氏文集》在日本受到广泛传诵的原因总结为:一是白诗在唐朝时期就已经盛行开来,二是白诗平易流畅,三是白诗具有佛教思想。

青木正儿也在其系列讲座的第二卷中提出:“众目所见,吾国之诗受白乐天影响最大,其流行原因是乐天诗名当时在支那已颇高。另外,其诗平易,赋予情趣,我邦人易解其中妙趣。”他们将白居易之所以为日本人喜闻乐见,归结于白居易诗集本身在中国的流行程度和白诗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1943年金子彦二郎在《白氏文集受尊崇流行因由新考》中对白居易诗文流行的原因总结为四点:一是白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我国平安时代的社会背景极其相似。第二,白乐天的身份地位与我国平安朝文学家的身份地位极为相似。

第三,白居易的性格、兴趣以及为人等方面,恰好与我国平安时代人的喜好吻合,是日本人所钟爱的类型。第四,日本所引进并学习的白居易作品《白氏文集》共有70卷,从质上和量上都较为充分,对平安时期的文人来说是一部比较完备的“文学大辞典”。这一归纳较之前而言更为全面,不仅就其作品的特点而言,也加入了对时代背景和创作主题关系的对比。

1948年,神田秀夫在《关于白乐天影响的比较文学的考察》中对上述学者归纳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白氏文集》虽在唐朝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日本也同样盛行,这是两回事。他们各自或有其盛行的原因,却未必存在直接的联系。他对白诗“平易流畅”这一观点表示肯定,但是对第三点提出反驳。他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因为日本人的接受是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

如果把《白氏文集》当成参考内容,断成一句一联地理解,就会忽视白居易整体的价值,失去对其诗文中思想的深入了解。所以要把当白诗做榜样,建立起范本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而不是单纯的读者与作者。他最终将白居易文集流行的原因归为六点:

第一,七十五岁高龄,寿终正寝。第二,晚年获得相当高的地位。第三,一生思想兼容儒释道三家,是一位稀世之才,为人为学都十分圆满。第四,是一位受民众爱戴的诗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第五,如冈田正之所言其诗“平易流畅,自然妥帖,如行云流水,恰似诗人的性情。”第六,如金子彦二郎所言,《白氏文集》恰似一本“百科字典”并且是诗人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到了1984年,猪口笃志在前人基础上编著了《日本汉文学史》。在其中的第三章中对平安时期白居易流行的原因进行了阐述:第一,白诗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第二,在发源地中国颇为流行。第三,白乐天清廉高洁,忠心耿直,从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并且乐观豁达,风流倜傥。第四,当时日本信仰佛教,白居易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其文集中饱含了佛法真理,被日本人所吸收。

第五,白诗数量众多,且取材广泛,除了涉及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词汇丰富多样,是诗文的典范。不仅肯定了前人对原因归纳的成果,也将白居易个人特点中高尚的品格,诗作中的佛老思想归于其中,使得原因更为丰富。此后太田次男也在其《从千载佳句到和汉朗咏集—以白诗为中心》一文中对白诗流行原因作出相似的较为全面的总结。

而国内也陆续发表了对白居易在日本流行原因的研究论文。先后有1996年袁荻涌《白居易作品在日本》将白居易广为流传的原因归结为:一是契合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二是白居易的处世哲学为日本知识阶层所推崇。2004年刘瑞芝《论狂言绮语观在日本的引入及其原因》一文中提到:白居易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和当时日本对法华信仰的推崇,造就了白诗狂言绮语观的引入。

2016年刘妍在其《浅论日本平安时期的“白居易现象”》一文中认为是唐朝与平安时期的相似性以及白诗本身语言与内容的亲和力即人生经历与万事万物的感知以及对民众的关心等方面都体现了白居易的人格魅力。

2017年坚白《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备受推崇》一文将白居易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原因归结为:第一,白诗在中国本土的流行成为日本商人选本的依据,为白诗引进日本提供了条件。第二,白居易是为数不多喜爱整理文集的诗人。第三,唐代末期的战乱使得许多诗人的文章丢失,没有完整的文集可供传播。白居易的文集成为为数不多的完整文集。第四,894年遣唐使的废除,使得白居易文集能在日本文坛长期占据主要汉学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8年许凌薇《平安时代白居易诗歌广泛流传的原因研究》将原因归结为:第一,日本天皇对白诗的推崇;第二,白居易闲适诗风与日本皇室贵族甚至是本民族的审美旨趣相似。

2019年谭培培《谈日本文学中的白居易情结》将白居易诗词被推崇的原因总结为三点:

第一,内容丰富,便于平安文人学习。

第二,白居易诗词的佛学思想以及审美旨趣与日本平安时代相似。第三,白居易诗文通俗易懂,语言流畅且押韵,这三点原因与2019年杨帆发表的《从经济文学视角探究日本文学中的白居易情结》一文观点相同,在此不做赘述。通过对上述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白居易在日本深受推崇的原因探究大多相同,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2020年李光泽《白居易诗歌在日本的传播原因刍议》在对日本学者研究的总结之上,提出了补充观点,即白居易对自己诗集的分类是唐代其他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分类方法。

第二,即白居易根据内容和体裁上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四类,并且对同一卷及同一时期的作品都加以分类编排为数卷。而与其对应的《文选》大致分为诗、赋、杂文三大类,以及诗、赋、骚等38小类又按照内容将赋分成了15门,把诗分为23门。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的观点与思路,但过于庞杂反锁,没有白集那样容易接受。因此白集成为文人学习的参考书目。

除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内部因素才是促进白诗为日本贵族喜爱的重要因素。如白居易的性格爱好与审美意识同日本民族的“物哀”思想十分相似,故可以引起彼此的共鸣。同时白居易的儒释道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与平安时期崇尚佛法的日本相契合,故有利于其文集的传播。此外,白居易及其作品在当时的唐朝十分广布,故成为使者和商贾争相收集的内容。就白居易的作品本身而言,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可以为日本人了解中国,学习诗歌创作提供学习的范本。并且其语言浅显易懂,更便于日本人理解和学习。

标签: 白居易

更多文章

  • 是爱情更是悲剧-白居易的爱情诗

    历史人物编辑:初夏听花开标签:白居易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白居易出生。白居易天资过人,三岁识字,九岁懂音律。白居易十多岁时,全家搬到安徽符离,在这里他认识了邻家女孩湘灵,湘灵略通诗词音律,两人经常一同作词吟唱,白居易十六岁时作《邻女》:此时的白居易对湘灵已经是情根深种。白居易二十岁时,刚结束加冠礼,便向母亲言说要娶湘灵为妻,白

  • 杀神白起死了1000年,为何被白居易推崇?仅仅因为都姓白吗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白居易

    话说,杀神白起自在杜邮自杀之后,时隔1000年后,本该被文人唾弃的杀人魔王,为何会受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推崇?这难道是因为姓“白”的原因吗?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一小秘密,少有人知道罢了。我们都知道,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大名鼎鼎的“屠夫”,一生之中,伊阙之战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鄢郢之战淹死楚国军民数

  • 诗酒人生:探索白居易的文学与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参议、中书舍人、礼部尚书等要职。他的诗歌在唐代中期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其散文为盛。其文风清新明丽,婉转优美,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其中一

  • 在九江,我看到了白居易笔下的浪漫美景!

    历史人物编辑:蔡丽萍标签:白居易

    #夏日生活打卡季#交通:九江有直达的动车。但是要注意,如果你要去庐山风景区,不要下车在庐山站,因为庐山站距离庐山景区很远!而是继续坐车到市区。D1:市区一日游在市区的第一天,你可以参观烟水亭和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烟水亭是九江的一个著名景点,据说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这里非常具有诗意,

  • 瀛奎律髓113卷44疾病类,杜甫耳聋白居易眼花,不取其格取其味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白居易

    前言 在第44卷中,方回把诗人病后的作品也归为一类: 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娯忧纾怨,尤足以见士君子之操焉。 从这些作品中,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大诗人曾经得过什么疾病,也可以看出诗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一、耳聋 杜甫 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

  • 白居易记载的“寧晉”字解宁晋之宁

    历史人物编辑:琳琳佳严严标签:白居易

    白居易记载的“寧”晋故事。钦定四库全书,(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白孔六帖》卷九十八:寧晋三龟。建中二年夏,赵州寧晋县沙河北,有棠树甚茂,民祠之为神。有蛇数百千自东西来,趋北岸者聚棠树下为二积,留南岸者为一积。俄有径寸龟三绕行,积蛇尽死,而后各登其积。野人以告,蛇腹各有疮,若矢所中。刺史康日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白居易《早春》

    历史人物编辑:初夏听花开标签:白居易

    《早春》【唐】白居易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早春音频:00:0003:1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译文白雪消散,是因为和暖天气的到来;寒冰化开,是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春天销魂的景致尚未寻得,只有两鬓的白发又多了几根。注释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

  • 你知道最悲痛的唐诗是哪一首吗?白居易说这首诗从头便是断肠声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白居易

    这是著名诗人杜牧的《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可以看作是对张祜的评价。的确,张祜的一生,狂士、浪子、游客、幕僚、隐者,曾以多种角色出现在人生舞台上,平凡而又独特,畅意而又痛苦,受盛誉而又曾遭诋毁,声名大噪而又终生埋没,可谓是坎坷不平的一生。张祜是一个才子诗人,他青年时豪侠游历、中年时宦海沉浮、晚年的

  • 唐朝流行的街头小吃,为何让白居易念念不忘?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寄胡饼与杨万州》)公元819年,白居易脱下江州司马的青衫,转任忠州刺史,忠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忠县。在这座小城,年近半百的诗人白乐天吃了一口街头小吃,当然不是火锅,而是一种炉子里烤出来的面饼,上面撒着芝麻,这就是胡麻饼——唐朝人

  • 白居易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西施小女标签:白居易

    白居易 (772年 – 846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于贞元年间入仕,历任御史中丞、左拾遗等职,与杜甫、王之涣、刘禹锡一起被称为唐代“小李杜”。他的作品以诗歌最有名,尤以七言律诗著称,而且以其文字简练、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自成一格。时间:唐代地点:唐朝长安 (今天的西安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