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柴荣本人也很惆怅啊,他本来一共有7个儿子。可是姑父郭威造反以后,柴荣前面3个年长的儿子,全都被后汉汉隐帝给宰了。
这么一来老四柴宗训就成了年纪最大的一个儿子。其实郭威也很惨,他为数不多的2个儿子,也被汉隐帝给灭了。
所以郭威才把皇位传给了柴荣,柴荣自己不争气,只活了39岁。而老四柴宗训当时才7岁,这能怪谁呢?剩下3个儿子,就别提了,幼儿园大班还没毕业呢!
一、有儿子不传给儿子,那才是傻子。
虽说当时是乱世,但是后周的实力强劲。柴荣本人很努力,在他的努力之下,后周打服了周围一票邻居,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北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说柴荣在这种情况下,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很正常。相对于郭威来说,柴荣本身就是外人。所以他明白自己对郭威的那种感觉,始终跟父子之间是不一样的。
有儿子的情况下,柴荣当然要首选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让儿子继位的好处自然是非常多的。
首先,让儿子继位,可以保证自己的血脉,能够继承自己的江山。辛辛苦苦一生,最后为了什么呢?还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其次,让儿子继位,可以给自己善后。你让其他任何人继位,人家未必就真心实意对你们家好,甚至可能会清算你过去的过错。再者,让儿子继位,可以保证自己这一脉在这个王朝的地位。如果换其他人,其他人也有父母爷祖,他们会把这一大帮子人追封为帝,那你老柴家就没什么存在感了。毕竟老郭家就是这么个情况。
由此可见,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柴荣都必须要把皇位传给儿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那他还费那个劲,那么努力干嘛呢?
二、柴荣有良好的托孤布局。
至少在柴荣看来,他的安排是相当到位的。柴宗训登基的时候,才7岁,显然不足以治理朝政。因此柴荣必须要给他安排一套辅佐班子才行。
首先柴荣直接任命的托孤大臣,只有3名文臣,他们分别是:宰相魏仁浦和参知枢密院事范质、王溥。
这3个人手里是没有兵权的,但是他们的地位崇高,手握朝政权柄。可以帮助柴宗训治理朝政,约束武将。
其次,柴荣还安排了3位武将,掌握朝廷兵权。他们分别是:左骁卫上将军吴廷祚,检校太尉韩通,包括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他们3个主要掌握禁军军权,是朝廷直接统辖兵权的3位大将。他们必须要听3位托孤大臣的,但是彼此之间,又能够互相协作。
再者,柴荣还安排了3位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他们三个平时主要负责防范契丹、北汉、南唐各处的外敌。可是同时也可以作为掣肘禁军的重要力量。
在柴荣的设计中,托孤文臣不具备叛逆的实力,而手握禁军的武将,可以互相牵制。同时禁军又和封疆大吏们互相制约,这简直是再好不过的托孤布局了。
既然有如此好的托孤布局,那柴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大家不出岔子,至少可以保住后周当时的局面。
三、历史上托孤成功的案例并不少。
从情感角度,柴荣当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可是自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如果历史上没有托孤成功的案例,那柴荣或许也不敢轻易尝试,问题是历史上的确是有类似案例的。
第一个成功的案例,便是周武王托孤周公旦。周武王灭了殷商才不过3年,他就去世了。因此周成王上台的时候年纪还很小。
这个时候周武王把儿子周成王托付给了弟弟周公旦。后来我们也看到了,周公旦励精图治,等到周成王年纪大了以后,又把江山还给了周成王。
第二个成功的案例,则是汉武帝托孤霍光。汉武帝晚年逼死了太子刘据,其他几个儿子又不争气,唯一看得上眼的便是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当时汉昭帝刘弗陵才不过8岁,霍光辅佐期间,虽说独揽朝政,但是的确没有做亏待过汉昭帝的事情,勉强也算是成功的托孤。
第三个成功的案例,是刘备托孤诸葛亮。这是千古以来最成功的托孤案例了。当时同样是战乱年代,而刘禅虽然已经17岁了,可执政能力和柴宗训基本相当。
因此在诸葛亮呕心沥血的12年辅佐下,刘禅逐渐有了执政能力,所以刘禅成为了三国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
有这么多成功的托孤案例摆在这里,柴荣为什么就不能相信,自己也是那个幸运儿呢?所以柴荣把皇位传给儿子,是抱有这方面幻想的。
总结:柴荣也没有亲兄弟。
如果不传给儿子,那就只能传给兄弟了。赵匡胤有个亲兄弟赵光义,所以皇位就到了赵光义手里。那么柴荣有亲兄弟吗?不好意思,还真没有。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新五代史》
柴荣的生父柴守礼,也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当时郭威和柴皇后没有子嗣,所以才把柴荣过继到了自己膝下,因此五代时期,我们应该称他为郭荣。
老郭家这边也是个断子绝孙的局面,所以没有任何其他合适的人选接班。总不能找个毫不相关的人吧?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