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文章真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多少人因为这一句圈粉后主李煜,爱的不离不弃,更因为传奇的人生经历成为文青皇帝中的代表人物。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裹小脚的陋习正是在李煜的恩宠下,成为了中国古代畸形审美的代表,这么一说这位风流天子难道是个心理变态吗?
李煜原名李从嘉是李璟的第六子,传说与虞舜一样生有重瞳,被认为是圣人之像,年纪轻轻便展露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巧的是李璟也是个作词高手,文学造诣相当深厚,十分赏识自己的这个儿子。
但也因此受到了太子的猜忌,好在李煜无心朝政,选择避祸离宫,游历山水,表示自己无意争夺太子之位。
但没多久,太子离世,李煜成为了李璟诸子中最年长的皇子,成为太子的第一人选。
此时,又有大臣谏言,认为李煜无人君之德,应该立李煜的弟弟为太子,没想到李璟听后大怒,认为有人密谋拥立新君,弄巧成拙直接促成李煜被李璟立为太子。
机缘巧合之下,李煜成为了南唐的继承人,善于填词作曲的他却被推上了一国之君的位置。命运同他开了个玩笑,从天而降的皇位对他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限制了他的发展。
而他对治理国家更是一窍不通,整日在后宫之中流连忘返,荒废朝政,为南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煜虽然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却也看得清时局,北宋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南唐存亡也就在朝夕之间,这种情况下,李煜延续了父亲的做法向北宋称臣。
北宋使者来访时他就以臣子的身份接待来使,以图北宋宽宥,换得后唐一线生机。在处理内政时,由于李煜自幼信佛,对待国内百姓十分宽容,轻徭薄赋,经常赦免有罪之人,甚至因为释放罪犯过多,到了官员劝诫的地步。
但是为政宽厚并不能改变亡国的命运,在李煜几度请降不成后,北宋正式出兵攻打南唐,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宋军如摧枯拉朽一般席卷南唐半壁江山,兵临金陵城下。
李煜企图用钱财换取北宋退兵,但被宋太祖拒绝,李煜放眼朝中已无可御敌之将,只能出城请降被押送到开封。公元975年,南唐灭亡。
李煜在政治上花的心思远比不上在填词作曲上的多,虽然轻徭薄赋,善待百姓,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提振国力的举动。
虽然自降身份换得了一时苟活,却不是长久之计,在一味地妥协下逐渐丧失了主动出击的机会,甚至因为惧怕北宋,不能阻止有效抵抗,导致国家倾覆。
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圈禁在开封。公元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开封,时年四十二岁。
李煜在开封的短短几年间,词风大变,一改当年奢靡之风,言辞真切,深刻反映了李煜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感人至深,相传宋太宗正是读了李煜《虞美人》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觉得李煜有复国的念头,杀心骤起,赐牵机药毒杀李煜。
李煜如果没有生在帝王之家,或许可以逍遥一生,成为名噪一时的风流才子。他的一时极富浪漫传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但人们也许永远也不能读懂他诗词背后的亡国之痛。
缠足是封建礼教下对女性迫害的体现,更是一种畸形审美的产物,但就是这样的糟粕竟然堂而皇之的流行了千年之久,那么缠足起源于何时?又是从何人而起呢?
网络上一度认为,这是李煜的锅,甚至还找到了“证据”。相传李煜后宫之中有一位后妃,名为窅娘,擅长采莲舞,体态轻盈,摇曳动人,能在莲花上面起舞,李煜认为这般绝美,上行下效,于是缠足开始流行于民间。
这个传说因为贴合李煜的人设,人们也不加质疑的选择相信,毕竟“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放在李煜身上更是“合情合理”了。
但是,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更何况如此香艳的传说明显要比掉书袋的论证吸引人。可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还是要为李煜正名。
首先,窅娘是否真有其人尚不能定论,目前存在的说法中都有详略失当的问题;其次,关于采莲舞的记载,同赵飞燕掌上舞的记载类似,不排除借鉴改写的可能;最后,关于其中缠足的描写似是而非,和传统认知中的缠足有明显区别。
其实,关于缠足起源的争论从未停止,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缠足起源不早于北宋初期,因为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并没有这种奇怪的“癖好”,甚至有类似“癖好”的人会被当成嘲讽的对象。
李煜一个亡国之君,就算有这方面的爱好也只会被人当成方面典型,成为文人之间贬责的对象,就像陈后主一样成为千古笑谈,又有谁会争相效仿,特别是古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视名节如生命,对亡国之举避犹不及,怎么会公开宣传。
李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幸运。他的一生多是无奈,就像后人对他的评价“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虽然一生荣华富贵,却始终是笼中鸟、池中鱼,受困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封建社会下的人们往往没有更多的选择,有时常常是出身决定命运。有的人的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过完一生,但有的人注定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
李煜身为君主是尚不具备这份觉悟,只是一味地纵情声色,但当他经历过亡国之痛后,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只是这份责任最后却成为了他的催命符,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