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不得不说确实是占了柴家的便宜,或者说是摘了柴荣的桃子。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代雄主,只可惜英年早逝,才活了38岁,他的人生在他的事业即将达到鼎盛的时候戛然而止。
对于柴荣在位时期的成就,《新五代史》如是评价: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从954年即位为帝到959年驾崩,柴荣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但是却已经基本上奠定了江山一统的基础。
赵匡胤在960年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唱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可是仅仅过了5年,便在965年又唱一出“杯酒释兵权”,收了将领手中的兵权,谁来为他打江山?他之所以敢这么做,说白了是因为五代的戏到这时候已经快收尾了!
柴荣已经铺好了路,只要赵匡胤不犯什么致命的错误,稳稳当当地走下去,江山迟早会落到他的手上。
柴荣还为自己制定了三个“十年计划”:“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这份自信、霸气,也是赵匡胤所欠缺的,倘若赵匡胤能有柴荣这份自信和霸气的话,在“杯酒释兵权”之前一鼓作气往北打过去,也未尝不能收复燕云之地。
赵匡胤也就只能在柴荣死后,欺负欺负孤儿寡母了,仗着手中的兵权逼迫后周7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禅位。
当时年幼的柴宗训或许理解不了这份屈辱,但是当他成年之后再回头去看自己的禅位诏书的时候,看到“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这句话的时候,恐怕也能气得吐血。
为了禅位给你,我还得自辱?老赵简直欺人太甚了。
不过,不论成年懂事之后的柴宗训心里再怎么不甘,也无能为力了,只能默默地吞下苦水,倘使世宗仍在,何至于此?
赵匡胤迫使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开创了宋朝,坐上了江山当了皇帝之后,又是如何对待柴家人的呢?
柴家人在宋朝的地位应当说是颇为尴尬的,至少柴宗训和他的儿子这两代人是处于这样的尴尬之中。
赵匡胤当了皇帝,那么之前的皇帝柴宗训自然得要降一级,降成了郑王。
不过,柴宗训虽然已经禅位了,可是效忠于柴家或者说后周的人并不会因此消失,所以他对于赵匡胤来说仍然是一个威胁。
纵观历朝历代,哪个禅位给外人的皇帝能有好下场?
赵匡胤当然也想一口气解决了柴宗训这个可能成为后患的威胁,但是那样的吃相未免太过难看,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地将柴宗训推到死地。
962年,柴宗训和他的母亲周太后被赵匡胤送到了房陵,房陵在哪?
今日之湖北房县,从开封到房县,隔了万水千山。
赵匡胤之所以让柴宗训远离开封这个权力中心,说白了便是想用距离和时间来消除柴宗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过了11年之后,此时的柴宗训已经20岁了,赵匡胤已经坐稳了江山,人们对于柴宗训这个前朝皇帝也没那么关注了。
虽说此时所有人或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柴宗训这个前朝皇帝,但是他对于占了柴家便宜而当了皇帝的赵匡胤而言仍然是个潜在的威胁,只有让他彻底地消失,赵匡胤才能舒舒坦坦地坐在皇位之上,不会感觉膈应。
所以,柴宗训也离死不远了。
973年,柴宗训死在了房陵,对于他的具体死因,史书则避之不言。
柴宗训死得蹊跷,他的几个弟弟也同样如此,柴熙让在赵匡胤篡位之后不知所终,柴熙谨在被潘美收为养子之后没过多久一命呜呼,柴熙诲也在被卢琰收为养子之后不知所终。
柴宗训这一代没了之后,柴家对赵家还略有威胁的便属柴宗训这个曾经当国皇帝的郑王的儿子了。
对于柴宗训的儿子们,赵家懒得再记入史书,一来他们没什么作为,也不敢有什么作为;二来则是赵家进一步弱化柴家的存在感。
一直到了1059年,“老好人”宋仁宗赵祯这才想着补偿一下柴荣后裔,让人去翻了翻柴家的族谱,然后“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这个被宋仁宗选中的柴荣后人叫柴咏,被封为崇义公,弄这么一个崇义公干嘛呢?让他负责后周祭祀之事。
这也等于是在说,你们后周太庙什么的祭祀,老赵家不管了,让老柴家自己管。
虽然赵祯的做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不厚道,不过,这事对于柴家人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毕竟能够名正言顺地祭祀自家的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