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唯一一位在正史与演义中出入不大的人物,他在公元215年追随曹操,在曹军中由于王平斗大字不识一个,因此没有受到重用。可是他在战场上有谋略、有才能,武力值也不算太弱。就是这样一个人被曹魏埋没了,在汉中大战的时候,王平向自己的领导提建议被拒绝后,转身就投入蜀汉阵营。
投入蜀汉阵营前期他也没有受到重要,他当时投到了赵云的帐下。赵云听了他对曹军的建议,让赵云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若曹操听从了王平的建议,汉中一战的结果都尚未可知。其实相信大家是有疑惑的,王平在归顺蜀汉后也并未创下大业,为何他的建议能改变汉中之战的战局呢?
不过王平是有这个实力的,他虽然不识字但是喜欢让部下讲古书给他听。听完之后王平开始自己的总结,让部下代笔。总的来说,王平评价的古代战役没有一场是评价错的。王平是属于深藏不露的一种,他在曹军中没有受到任何礼遇,因此他非常的生气。这导致他在军中再也不发一言。
自从到蜀汉后,他便的爱与人交流,尤其是赵云十分器重王平,直接将王平交到了诸葛亮的帐前效力,孔明见王平如同伯乐见千里马甚是爱惜,在一些大事上除了问马谡,王平也成为了孔明的倾诉对象。王平一生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他从来不相信自己,对自己一点都不自信。王平一生中都非常的谨慎,可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造成他孤僻的性格。
在蜀汉最信任他的无疑是诸葛孔明,王平一直将孔明视为自己的恩师,孔明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不论生死,都毫无怨言。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可是说孔明就是他的知己,没有孔明对王平信任的话,相信王平在蜀汉阵营中是掀不起什么风浪的。或许也会像在魏军中是一样的默默无闻。
可是既然孔明给了他这个机会他当然是会牢牢把握住的,关于王平最能令人值得提起的就是,劝谏孔明一定要杀马谡。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孔明交给马谡与王平一个任务,那就是去镇守街亭,孔明反复叮嘱二人:遇水下寨,失利布疑。二人接到命令后,火速前往。为了能够抢立头功,马谡选择上深山扎营,认为这样就能抵挡住魏军的进攻,最终的结果相信大家也知道,王平由于抵挡不住回到蜀军大营求援,不一会马谡便回到大营告知孔明街亭已经丢了。
第一次北伐是孔明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可是就这样被马谡葬送了。当时所有的人都为马谡求情,劝孔明不要杀他,可是王平非常的生气,这本来是一次大破曹军的良机,却被马谡破坏掉了,平时脾气非常好的王平开口便说:丞相,马谡不死,我几万将士命丧街亭之过算在谁的头上?臣,多次请求马谡在五寨总口下寨,可是他不听,请丞相赐死马谡。
王平说这话并不假,如果当时没有马谡的话,不论派谁去都会遵守孔明的谋略。在五路总口下寨,这样是一定能够抵挡住魏军将领张颌的。对于这件事情,本人的看法是王平能力虽算不上拔尖,但也会听从孔明的话,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他虽然自信不足,但是他对孔明对蜀汉的忠诚程度是非常高的。
公元224年,魏军派遣大将军曹爽带领十几万军队进攻蜀汉,当时王平手中只有三万兵,可是他接到的任务是坚守待援,这样实力悬殊之下,相信只有顶级谋士与将领才有可能将等到援军到来的时刻。可是王平孤身一人他做到了,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放弃城寨与魏军进入山中战斗。魏军不熟悉地形必败。
可王平对于这种看法并不认同,如果要是丢了城寨,不说王平自身难保,蜀军若不战自退的话,很增长敌军的士气,还有一点魏军占领城池若不出城,蜀军也很难将城池夺回来。因此王平下定决心要守城,根据王平的极打细算,山中有一部分疑兵,让魏军不敢擅进,等到蜀军来援的时候,曹魏大败而归。王平也因此战在蜀汉的声望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公元248年,王平病死,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从总体来看,王平的结局并不错,他还与马忠、邓芝有着“平安三侯”的美誉,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