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割席断义”考证与辨析:管宁是真君子,华歆也未必是小人

“割席断义”考证与辨析:管宁是真君子,华歆也未必是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康 访问量:2754 更新时间:2023/12/13 14:26:06

“割席断义”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这个小故事。管宁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

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褒扬了管宁的高尚品德,批评了华歆的贪慕富贵。

为何说“割席断义”是个故事呢?因为这件事只有《世说新语》中有记载,翻阅《三国志》、《后汉书》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上学的时候读了这个故事非常鄙视华歆,认为做人应该就像管宁那样,后来读《三国演义》又加深了对华歆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印象。

历史上的华歆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时至今日再读到“割席断义”这一段时,不由得产生一些疑惑,历史上真实的华歆和管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1、汉末时的华歆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华歆在东汉末年是妥妥的天下名士,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

刘备、公孙瓒曾经拜在卢植门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华歆算是刘备的“师叔”。一龙记载见于《魏略》,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名士,在东汉末年就是入仕的通行证,华歆的家乡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

华歆当时为吏,每当休假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高明。188年冀州刺史王芬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华歆确认为王芬必败,后来果然如华歆所料,陶丘洪自此拜服。

华歆后被举为为孝廉,任郎中,不久因病辞官。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征辟郑泰、荀攸、华歆等名士入京,189年华歆被任命为尚书郎。董卓祸乱朝廷,华歆脱离朝廷到了南阳。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

于是华歆离开袁术,他向东行到徐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孙策横扫江东,华歆自知不能抵挡,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

汉末时代的华歆,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也想忠于朝廷,比如他曾劝袁术讨伐董卓。但最终却都会发现“汉室不可复兴”这个事实,兜兜转转的最终归于曹操麾下。

2、曹魏时代的华歆

200年孙策死后,曹操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曹操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216年魏国建立后,华歆任御史大夫。

几经辗转,自公元200年开始,华歆开始为曹氏父子效命。从曹操以华歆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来看,曹操是非常重视华歆的,同时由于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所以也间接表明华歆是站在曹操一边的。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同年12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管宁拒绝征召。曹叡继位后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

从华歆的经历来看,他虽然出仕曹魏,《曹瞒传》、《后汉书》中也有华歆帮助曹操诛杀伏皇后的记载,但他并非没有原则的贪慕富贵。而且他多次真心举荐管宁,并非如《世说新语》说的那样割席断义。简而言之,华歆并非真小人!

真君子管宁

华歆并非真小人,管宁确是真君子!管宁之于三国,在王夫之、钱穆这样的史学大家看来,是超脱世事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

在王夫之眼里,管宁不仅远胜于刘备孙权曹操们,也高于荀悦、诸葛孔明等人,是唯一能够“持”汉末三国之天下的人物。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犹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在钱穆先生看来,黄巾之乱以来,曹操、刘备、孙权都可以称得上一时之君,荀彧、诸葛亮、鲁肃则可称得上为一国之士。诸葛亮已经足矣让三国照耀后世,但是管宁的作用却更在诸葛亮之上,因为诸葛亮毕竟也是一个政治人物,是局中人。而管宁是乱世之中超脱的存在,是社会上唯一的完人,管宁的存在意味着“将来之后望”。

至于《世说新语》为何安排一个“割席断义”,以此来抹黑华歆的品德,大概有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反正在我看来,实在是不太符合华歆和管宁的性格。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何兹全《三国史》、钱穆《国史大纲》

标签: 管宁

更多文章

  • 永安:沃野田畴涌新潮 乡村振兴谱华章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海角边标签:田畴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永安,一幅幅景美业兴、村富民乐的田园画卷在乡野大地徐徐展开。▲吉山村俯瞰图 (张爱娟 摄)这其中,沿着沙溪河打造的“桃源古韵、文旅休闲”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在永安的版图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条线路全长30公里,由贡川镇集凤村—延爽村—龙大村—曹远镇霞鹤村—燕西街道上吉山村—吉

  • 云南勐混的田畴间,曼妙的傣族少女,插头上的塑料花也飘出芬芳

    历史人物编辑:背包旅行呀标签:田畴

    18年前上云南布朗山,勐混、班章和老曼峨至乡政府勐昂一线,只有一条荒废的旧道,荆棘丛生,飞机草比人还高;勐混、弄养、戈贺、曼囡和新鼋至勐昂一线,是砂石路。我们走的是后条,九十一公里,越野车跑了近四个小时。不过,在我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极限之旅,一切正好相反,它根本用不着挑战我的意志,而是我乐于接受道

  •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田畴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话说袁尚、袁熙奔往乌桓。乌桓部酋蹋顿为故王印力居侄子,占住辽西偏隅,素与袁氏相往来,袁绍曾立他为单于,使家奴冒充自己之女遣嫁蹋顿,蹋顿未知真假,遂认袁绍为妇翁,聘问不绝;及袁尚与袁熙往奔,当然迎纳,拨众相助,使复故土。早有幽州边吏报达曹操,曹操便拟北伐,先

  • 三国奇案之:国渊智断“匿名谤书案”,开后世笔迹断案的先河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国渊

    说到笔迹断案,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国渊,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笔迹断案”的鼻祖。据《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霸管传》记载,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南)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而郑玄则评价其“必为国器”。早期治理地方时,政绩超卓,仓廪丰实,百姓乐居敬业。曹操时期,曾历任屯田官员

  • 蔡徐坤的眼睛里放着一张范丞丞,队友都懵了,网友:真难!

    历史人物编辑:范运鹏标签:张范

    哈喽,大家好,蔡徐坤咱们也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他是NPC队里的C位,而且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了,范丞丞是他的队友,两个人之间也是非常熟悉的,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人长得非常相似呢?不仅身高体型特别的像,而且五官也是非常一样的。如果蔡徐坤的眼睛里边儿,放上一张范丞丞,你是不是也觉得懵了呢?要想猜出来的话难

  • 河南历史名人 二百三十二 张范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张范

    张范(?―公元212年),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张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张歆为东汉司徒,父亲张延为东汉太尉,家中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

  • 袁涣:让曹操刮目相看,有萧何潜质,却为何籍籍无名?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袁涣

    他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志之士,备受曹操重视,谁知道他在投靠曹操之前,也曾在刘备和吕布手下做事,可是并没有得到二人的重用,刘备不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吕布由于看不起他,而多次侮辱。 就这样他转而投靠曹操麾下,三次易主之后,还可以让曹操刮目相看,并得到曹操重用,成为魏国的肱骨之臣

  •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拥有10万大军的夏侯玄为何不来?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夏侯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拥兵十万。但却毫无作为。主要是夏侯玄师出无名,没有皇帝诏令与虎符的话,根本就无法调动军队,更无法采取军事行动。其次夏侯玄是通过曹魏朝廷授权而统领军队,并不是通过个人魅力、威望掌握军队,其手下将领也不是他的死党。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

  • 夏侯玄是“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俊杰,为什么却被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夏侯玄

    夏侯玄很有名望,仪表不凡,被称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但最终却被夷三族,这是怎么回事呢?夏侯玄,生于公元209年,字泰初(《三国志》等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大将军曹爽的表弟,司马师的舅子。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学家。公元225年,夏侯尚去世后,夏侯玄继承

  • 司马师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为何没留下后人继承王位?

    历史人物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夏侯玄

    司马师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等齐名。在父亲司马懿奉帝命出征的时候,司马师和弟弟司马昭也随军出征。在司马懿的切身教导下,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沙场经验不断地丰富起来,随后更是能够带兵作战。在早期,司马师曾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夏侯徽很有见识器度,在嫁给司马师之后,每当司马师遇到什么难题,夏侯徽都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