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才实学的管宁,为何屡次拒绝出仕请求,是对金钱和权力没兴趣?

真才实学的管宁,为何屡次拒绝出仕请求,是对金钱和权力没兴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莹兮历史阁 访问量:724 更新时间:2023/12/29 21:31:36

管宁画像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隐士,他们长居深山,但却美名在外,他们之所以归隐山林本意是不再为官,但是常常会有人请他们出山。常常会有人因经不住劝说而选择出仕为官,但是也有人虽拥有无数次为官的机会却一生从未做官,东汉时期的隐士管宁就属于后者。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次拥有做官机会的管宁却从未做官呢?

其实管宁一生从未做官,主要是因为他无视金钱与权力,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

无视金钱与权力

谈及管宁对金钱与权力的态度,就必然要提到管宁早年求学时的一段经历了。

影视剧《三国》华歆形象

管宁虽为一代名相管仲的后代,但是他的出身却是非常凄苦的,管宁不仅家境贫寒而且在16岁时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管宁因为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即使家中贫寒又遭遇变故也没有阻挡他踏上求学之路。

在父亲去世后,管宁拉上自己的好友华歆到外郡去求学。

有一天,管宁与华歆在菜园子里面锄菜。突然管宁从地里面翻出来了一个小金块儿,华歆看到小金块儿非常欣喜,然后他看了看一旁的管宁,发现管宁却无动于衷,继续低头锄菜。于是华歆赶忙捡起小金块儿收了起来。

而此时的管宁虽然对小金块儿视若无睹,但他却对华歆的做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人所绘《割席而坐》画像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竟然引得管宁与华歆绝交了。

当时两个人正在屋子里读书,窗外传来了车马喧嚣的声音,华歆猜想这么大的阵仗定是哪位达官贵人路过,于是便很快跑了出去,想要跟着沾点"贵气"。

但是坐在一旁的管宁却是纹丝不动。而当华歆兴高采烈地回来要给管宁讲述自己见闻之时,

却发现管宁很气愤地在用刀从中间割开他俩坐的席子,并对他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而管宁"割席而坐"的这一行为也被后世人当作了典故。

书籍《三国演义》照片

其实华歆捡金子或者出门看达官贵人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是比较正常的行为,

但是管宁却与华歆划清了界限,就是因为华歆沾染了"金钱与权利"。

由此可见,管宁并不仅仅是淡泊名利而是能做到完全地无视金钱与权力。

而且对比管宁对华歆做两件事的不同态度便能发现,

管宁对出仕之事是更加拒绝的,

这也是他从未为官的主要原因。

战争

客观因素对管宁"出仕"不利

管宁一生中曾拥有那么多次为官的机会,竟然一次都没有做官,其实也离不开一些客观的原因,

而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管宁身处乱世。

但不是常有人说"乱世出英雄"吗?为什么乱世会成为管宁不曾做官的原因呢?

这就要谈到东汉末年的局势了,《三国演义》有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

东汉末年正处在一个"合久必分"的局势。

东汉末年很多有心称王的人都很注重为自己招揽人才,企图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更多的地盘,

但是他们争夺地盘、守住地盘甚至包括扩大自己的地盘,其实主要都是通过战争的形式。

公孙康画像

所以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些将士或者是军师,那管宁是这当中的哪类人呢?其实都不是。

管宁虽然美名远播,但他因熟读经典诗书,

最喜欢且推崇的是"法度礼仪"。

但是"法度礼仪"却是那个时代最不需要的内容,法度礼仪在当时也呈现出落败之势。

自己所学并不适宜在当时那个局势发挥,这点别人不清楚,但是管宁却心知肚明。

所以在东汉末年,管宁为逃避战乱跟随朋友到辽东之时,他

便开始很积极地向同他一同逃难之人讲解自己所熟知的"法度礼仪",

逃难之人也很乐于听他教导,管宁也因此威名远播。

公孙恭画像

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他有个儿子公孙康本就有称王之心,又听闻管宁博学多才,但是因知晓管宁无视权力与金钱而且他又对管宁心存敬畏,所以不敢直言。公孙康便多次向管宁赠送礼物示好,以委婉表达希望管宁辅佐自己的心思,

管宁十分明白公孙康的心思

但是管宁深知自己所推崇的"法度礼仪"并不适合时局,也知道教人"法度礼仪"是自己推崇所学的唯一途径了。

于是便主动向公孙康表明自己不会辅佐之意

,从那以后他便一直在辽东从事教化工作,而一做就是30年。

到了公元223年天下初定,魏文帝开始招贤纳士,就有人向魏文帝推荐官宁,魏文帝便亲自驱车前往辽东。

而当时公孙康已死,因为他儿子公孙渊年幼,公孙康弟弟公孙恭继承了他的位置,但公孙恭身体极为虚弱,而公孙渊却才智出众,

管宁因为担心二人相争会致祸乱,便选择回到中原,魏文帝也没有见到管宁。

魏文帝画像

等到管宁回到中原后,

魏文帝又下召请他做太中大夫被管宁推辞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明帝还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也被拒绝了,

后来魏明帝又多次请管宁为官但都没有成功。

其实魏文帝登基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虽然还是会有一些战争,但是局势已经相对平稳,

管宁所推崇的"法度礼仪"相比东汉末年其实有了较多的施展空间,但他为什么一次都没做官,这其实就牵涉到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了。

魏明帝画像

首先是管宁因长期居住在辽东便与公孙氏渊源颇深。

管宁生活在辽东之时常常接受公孙氏多人的资助,虽然最后在离开中原之时,管宁将东西悉数归还给了公孙氏,但是也改变不了曾经接受资助的事实,

更改变不了他与公孙氏交往甚密的事实。

而之前管宁担心的关于公孙氏祸乱的事情也发生了,公孙渊不仅公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更是僭号称王反叛魏国,最后虽然被司马懿消灭了,

但是也不能改变公孙氏反叛的罪名。

管宁自知若是入朝为官,这件事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若让皇帝因这件事而对自己有所忌惮,那自己将会陷入非常地被动的境地甚至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公孙渊画像

其次是管宁在接到很多做官机会之时,他年事已高。

在魏文帝登基后欲封管宁为官时他已经65岁了,魏明帝初次请他为官之时,他已年近70,甚至到最后魏明帝又欲封管宁为官之时他已经去世了。

而年事已高的管宁身体每况愈下,

不仅行走不便而且智力衰退,自然是没有精力去做官了,也更没有精力去应对官场上的争斗了。

管宁一生拥有无数的机会做官,但在临死之前他一次也没有做过官,虽然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无视金钱与权力,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对他出仕为官非常地不利。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管宁

更多文章

  • “割席断义”考证与辨析:管宁是真君子,华歆也未必是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管宁

    “割席断义”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这个小故事。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

  • 永安:沃野田畴涌新潮 乡村振兴谱华章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海角边标签:田畴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永安,一幅幅景美业兴、村富民乐的田园画卷在乡野大地徐徐展开。▲吉山村俯瞰图 (张爱娟 摄)这其中,沿着沙溪河打造的“桃源古韵、文旅休闲”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在永安的版图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条线路全长30公里,由贡川镇集凤村—延爽村—龙大村—曹远镇霞鹤村—燕西街道上吉山村—吉

  • 云南勐混的田畴间,曼妙的傣族少女,插头上的塑料花也飘出芬芳

    历史人物编辑:背包旅行呀标签:田畴

    18年前上云南布朗山,勐混、班章和老曼峨至乡政府勐昂一线,只有一条荒废的旧道,荆棘丛生,飞机草比人还高;勐混、弄养、戈贺、曼囡和新鼋至勐昂一线,是砂石路。我们走的是后条,九十一公里,越野车跑了近四个小时。不过,在我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极限之旅,一切正好相反,它根本用不着挑战我的意志,而是我乐于接受道

  •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田畴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话说袁尚、袁熙奔往乌桓。乌桓部酋蹋顿为故王印力居侄子,占住辽西偏隅,素与袁氏相往来,袁绍曾立他为单于,使家奴冒充自己之女遣嫁蹋顿,蹋顿未知真假,遂认袁绍为妇翁,聘问不绝;及袁尚与袁熙往奔,当然迎纳,拨众相助,使复故土。早有幽州边吏报达曹操,曹操便拟北伐,先

  • 三国奇案之:国渊智断“匿名谤书案”,开后世笔迹断案的先河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国渊

    说到笔迹断案,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国渊,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笔迹断案”的鼻祖。据《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霸管传》记载,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南)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而郑玄则评价其“必为国器”。早期治理地方时,政绩超卓,仓廪丰实,百姓乐居敬业。曹操时期,曾历任屯田官员

  • 蔡徐坤的眼睛里放着一张范丞丞,队友都懵了,网友:真难!

    历史人物编辑:范运鹏标签:张范

    哈喽,大家好,蔡徐坤咱们也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他是NPC队里的C位,而且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了,范丞丞是他的队友,两个人之间也是非常熟悉的,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人长得非常相似呢?不仅身高体型特别的像,而且五官也是非常一样的。如果蔡徐坤的眼睛里边儿,放上一张范丞丞,你是不是也觉得懵了呢?要想猜出来的话难

  • 河南历史名人 二百三十二 张范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张范

    张范(?―公元212年),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张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张歆为东汉司徒,父亲张延为东汉太尉,家中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

  • 袁涣:让曹操刮目相看,有萧何潜质,却为何籍籍无名?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袁涣

    他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志之士,备受曹操重视,谁知道他在投靠曹操之前,也曾在刘备和吕布手下做事,可是并没有得到二人的重用,刘备不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吕布由于看不起他,而多次侮辱。 就这样他转而投靠曹操麾下,三次易主之后,还可以让曹操刮目相看,并得到曹操重用,成为魏国的肱骨之臣

  •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拥有10万大军的夏侯玄为何不来?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夏侯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拥兵十万。但却毫无作为。主要是夏侯玄师出无名,没有皇帝诏令与虎符的话,根本就无法调动军队,更无法采取军事行动。其次夏侯玄是通过曹魏朝廷授权而统领军队,并不是通过个人魅力、威望掌握军队,其手下将领也不是他的死党。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

  • 夏侯玄是“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的俊杰,为什么却被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夏侯玄

    夏侯玄很有名望,仪表不凡,被称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但最终却被夷三族,这是怎么回事呢?夏侯玄,生于公元209年,字泰初(《三国志》等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大将军曹爽的表弟,司马师的舅子。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学家。公元225年,夏侯尚去世后,夏侯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