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固执又单一的遵循这一句话。
将军朱灵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并且对袁绍忠心耿耿。起初朱灵一家人都住在夏津,而后公孙瓒占领了夏津,朱灵受命攻城,公孙瓒把他的母亲绑在城头,逼迫其投降,朱灵又是如何抉择的呢?
奈何那城头绑的是自己的母亲,为了顾全大局,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毅然决然的选择攻城。
作为一个儿子,自己的不尽责,心狠手辣,但作为将领,无愧自己的身份,无愧主公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情况。
忠孝两难全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汉朝有个李密不愿意做官,于是写《陈情表》婉拒,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直接表明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要让他们顺从自己的意思,但报告需求不被允许,自己是进退两难,十分难堪。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剩余的生命,因此自己不能去当官而抛弃祖母。
马克思教会我们对待事物要有辩证思维,选择了一方面,就要承受或规避另一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忠孝两难全,何尝不是一种考验,考验我们成为大将风范的才人。
倘若他没有做出攻城的决策,那就不是小家的得失。两个军队是无数家庭的牺牲,无数的将士都是无辜的,大家都是为建成美丽家园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值得信赖的主公而战斗。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想通了将领的决策,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度,正如秋瑾《失题》的:“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鬼谷子忤合》中提到过:“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如果你想要做成一件事,很难是两全其美的,如果双方处于对立面,不是统一或难以达到统一,而你想要达到其中的一方的目的,就必须会伤害到另一方。
将军痛哭后,下令继续攻城,也许有人评价他懦弱,难成大器,但我认为作为将领,他没有忽视自己的职责,忠孝之下,仍选择忠。
东汉末年,刘备得到徐庶的相助,攻破曹军,曹操下令让人抓到徐庶的母亲,他万般无奈,辞别刘备,虽然不再为刘备出力,进入曹军,从此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如此事迹,便出现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可是结果不尽人意,徐庶的母亲听闻他的选择,破口大骂,她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为了让他不背上不忠的名号,徐母选择自缢,结果可想而知,徐庶不仅没有尽自己的孝心,还逼死了自己的母亲,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称号。
时至今日,我们谁也无从得知,朱灵对自己的决策是否后悔过,这样持续的攻城,为朱灵投奔曹操作了铺垫。当朱灵刚来的时候,曹操对他还是很礼貌的。
后来,曹操的态度转变甚大,对于他的决策,舍母攻城的做法应该是不太苟同的,而后对他不再重用。
攻城的继续,忠孝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遵从内心深处的想法。
个人对自己国家尽忠,对自己父母尽孝。对于任何一个果敢的人,这二者的选择,同样会感到矛盾,犹豫不决。
数千年以来,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的个人权益,只为家国无恙,百姓无忧,值得我们当代人青年人学习亦值得我们歌颂。
不管什么时候,没有任何人会随随便便地成功。汉代末年,皇室衰微,社会动荡,结合曹操自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他坚持依法治众,不计较个人的出身,按照制度进行赏罚;曹操相信胸怀大志的人,应变能力强,善于权谋。
至于曹操的功过,世人评价不一。但知人善用是他的过人之处,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曹操说:“此人不可重用。”
在我们这并不成熟的角度看来,无非是曹操对将领的失望,战役固然重要,但倘若一个人背弃了自己的家人,他的品德又会有多高尚呢?假如我们的朋友连基本诚信都达不到,你还能放心地敞开心扉和他聊天吗?
不可重用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这位将领原本敌方的人,并且对敌方将领,即袁绍,而这位将领对袁绍非常的忠心,这就导致曹操:“你现在有自己的军队而且以前对袁绍又那么忠心,这么突然之间就要跟我混,我真的很慌张啊!”
曹操身处乱世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信任与诚意在这乱世之中,无疑会显得非常重要,当时情况下将领团结一致共同为其效力,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家,也许这就是曹操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当今时代,“诚”仍然是检验我们一个人重要品质。
人们牺牲自己,顾全大局。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
忠孝两难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但世事无常,面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很少有人说两难全这种话语,时代向前,青年向上。
忠孝怎样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每一件事情的走向,则必须是当事人的深思熟虑。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去约束他人,这时候也许就需要一定的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