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聊历史斋 访问量:2376 更新时间:2024/2/1 9:45:02

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固执又单一的遵循这一句话。

将军朱灵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并且对袁绍忠心耿耿。起初朱灵一家人都住在夏津,而后公孙瓒占领了夏津,朱灵受命攻城,公孙瓒把他的母亲绑在城头,逼迫其投降,朱灵又是如何抉择的呢?

奈何那城头绑的是自己的母亲,为了顾全大局,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毅然决然的选择攻城。

作为一个儿子,自己的不尽责,心狠手辣,但作为将领,无愧自己的身份,无愧主公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情况。

忠孝两难全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汉朝有个李密不愿意做官,于是写《陈情表》婉拒,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直接表明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要让他们顺从自己的意思,但报告需求不被允许,自己是进退两难,十分难堪。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剩余的生命,因此自己不能去当官而抛弃祖母。

马克思教会我们对待事物要有辩证思维,选择了一方面,就要承受或规避另一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忠孝两难全,何尝不是一种考验,考验我们成为大将风范的才人。

倘若他没有做出攻城的决策,那就不是小家的得失。两个军队是无数家庭的牺牲,无数的将士都是无辜的,大家都是为建成美丽家园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值得信赖的主公而战斗。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想通了将领的决策,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度,正如秋瑾《失题》的:“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鬼谷子忤合》中提到过:“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如果你想要做成一件事,很难是两全其美的,如果双方处于对立面,不是统一或难以达到统一,而你想要达到其中的一方的目的,就必须会伤害到另一方。

将军痛哭后,下令继续攻城,也许有人评价他懦弱,难成大器,但我认为作为将领,他没有忽视自己的职责,忠孝之下,仍选择忠。

东汉末年,刘备得到徐庶的相助,攻破曹军,曹操下令让人抓到徐庶的母亲,他万般无奈,辞别刘备,虽然不再为刘备出力,进入曹军,从此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如此事迹,便出现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可是结果不尽人意,徐庶的母亲听闻他的选择,破口大骂,她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为了让他不背上不忠的名号,徐母选择自缢,结果可想而知,徐庶不仅没有尽自己的孝心,还逼死了自己的母亲,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称号。

时至今日,我们谁也无从得知,朱灵对自己的决策是否后悔过,这样持续的攻城,为朱灵投奔曹操作了铺垫。当朱灵刚来的时候,曹操对他还是很礼貌的。

后来,曹操的态度转变甚大,对于他的决策,舍母攻城的做法应该是不太苟同的,而后对他不再重用。

攻城的继续,忠孝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遵从内心深处的想法。

个人对自己国家尽忠,对自己父母尽孝。对于任何一个果敢的人,这二者的选择,同样会感到矛盾,犹豫不决。

数千年以来,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的个人权益,只为家国无恙,百姓无忧,值得我们当代人青年人学习亦值得我们歌颂。

不管什么时候,没有任何人会随随便便地成功。汉代末年,皇室衰微,社会动荡,结合曹操自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他坚持依法治众,不计较个人的出身,按照制度进行赏罚;曹操相信胸怀大志的人,应变能力强,善于权谋。

至于曹操的功过,世人评价不一。但知人善用是他的过人之处,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曹操说:“此人不可重用。”

在我们这并不成熟的角度看来,无非是曹操对将领的失望,战役固然重要,但倘若一个人背弃了自己的家人,他的品德又会有多高尚呢?假如我们的朋友连基本诚信都达不到,你还能放心地敞开心扉和他聊天吗?

不可重用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这位将领原本敌方的人,并且对敌方将领,即袁绍,而这位将领对袁绍非常的忠心,这就导致曹操:“你现在有自己的军队而且以前对袁绍又那么忠心,这么突然之间就要跟我混,我真的很慌张啊!”

曹操身处乱世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信任与诚意在这乱世之中,无疑会显得非常重要,当时情况下将领团结一致共同为其效力,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家,也许这就是曹操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当今时代,“诚”仍然是检验我们一个人重要品质。

人们牺牲自己,顾全大局。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

忠孝两难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但世事无常,面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很少有人说两难全这种话语,时代向前,青年向上。

忠孝怎样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每一件事情的走向,则必须是当事人的深思熟虑。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去约束他人,这时候也许就需要一定的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评他人。

标签: 朱灵

更多文章

  • 曹操夺了朱灵兵权后,朱灵已无作用,为何曹丕升他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朱灵

    在曹操时期的将领中,朱玲是一个谜:首先,他是较早在曹操手下服役的将军,他也有过一些军事功绩,但他的地位和声誉不如五好将领;其次,朱玲不知道。曹操居然派他去禁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直到曹操病逝,朱玲才有机会翻身。最后,朱玲的仕途是这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曹丕却让人疑惑。登上王位后,他被提升为官阶。

  • 袁绍麾下名将朱灵,实力堪比张辽徐晃,缘何却投奔曹操阵营?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在东汉末年,先投身于袁绍为将,后转投于曹操为好将。在《三国志》中,朱灵是曹操阵营之中的好将,名声仅次于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朱灵督三营将士助曹操二征徐州凯旋而归,回到兖州。本属袁绍的三营人马按理应直接回到冀州归建。可是朱灵因仰慕曹操,认为曹操是明主,就毅然决

  • 朱灵实力直逼曹魏五子良将,曹操曹丕缘何对他态度截然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尽管跟随曹操二十七年都不尽人意,被怨恨,被解除兵权;可是追随曹丕七载反尽如人意,被拜将,被封改爵位。不同人,不等年,对朱灵的命运也尽不同。在曹丕即王位登帝位的七年里,朱灵可谓顺风顺水,一切皆如意如愿。特别是在封爵,改爵一事上,更是随心所意,近乎随性随意。朱灵

  • 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高顺

    吕布麾下主将高顺,吕布知其忠而不用,而当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吕布手下高顺,张辽,臧霸,都是大将之才,高顺击败关张夏侯惇,张辽日后威震逍遥津,臧霸之勇与乐进相似。均可独领一军独当一面。而吕布勇而无谋,有这样大将的不会用,最后殒命白门楼也是不冤。历史上关于高顺记载的不多,正史记

  • 同样是拒不投降,曹操为何留下张辽,反而斩了实力更强的高顺?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高顺

    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大败吕布,俘虏了吕布集团的核心人物吕布、陈宫、高顺、张辽。其中吕布、陈宫、高顺都被曹操所杀,只剩下张辽一人,而张辽也报恩,成为日后曹魏集团五良将之首。曹操作为敌人被曹操杀死并不奇怪,但是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的得力助手。为什么只有张辽留下,没有高顺呢?俗话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高顺

  • 《三国演义》中,与张辽齐名的高顺,武力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高顺

    《三国演义》中,与张辽齐名的高顺,武力可能比张辽略逊一筹,但是差距不大。高顺在《三国演义》里单挑次数不多,更倒霉的是遇到的一般都是比较厉害的武将,因此一场未胜,在濮阳之战输给了典韦,在小沛之战和夏侯惇打了四五十合以后败下阵来,后来在小沛又和张飞打了一次,还是战败。典韦和张飞在《三国演义》里都是超一流

  • 根据吕布能收服高顺,却遭其他部将反叛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高顺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但他也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而招致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其中,吕布能够收服高顺,却遭其他部将反叛,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吕布收服高顺的原因在当时,高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他的实力和声望都非常高,许多人都认为他

  • 现役球星搭档的高顺位核心球员最多的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小柳时尚汇标签:高顺

    在现役联盟流行抱团争冠的大环境下,一个球队都有两三名球星。那么哪些球星搭档过更多高顺位核心球员呢?首先能成为球星的往往都是一些高顺位选秀球员,毕竟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人家可能只要踮踮脚,你就要花费数年的努力去进步,所以成才率绝对是更高的。但凡事也无绝对,除了像巴特勒、约基奇这样“异类”的选秀怪咖,也是

  • 鞠义的“八百先登”,正面硬撼高顺的“陷阵营”,哪边厉害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高顺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流寇四起,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袁绍、淮南袁术、兖州曹操、江东孙策,先后崛起,风起云涌,固一时之景象也。各地诸侯,除了厉兵秣马,储备粮草之外,都会从部队里选拔出精锐之师,组建特战部队。这些特战部队或用在保护主公家属,或用在战场冲锋陷阵,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出色完成了任务。

  • 关羽是“万人敌”,而高顺是“万万人敌”,爱才的曹操为何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暄美丽读历史标签:高顺

    虽然,关羽和张飞有“万人敌”之称,但高顺却有“万万人敌”之称,就算关羽和张飞车轮战高顺,也均被其在正面对战中刺伤。虽然,关羽曾于襄阳之战中困曹仁、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惊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锐;但是,威震徐州的高顺,同样吓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锐。同时,高顺还于万军之中斩杀夏侯惇先锋蔡阳首级而还,无人敢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