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而已,原本看完后笑笑就可以了,可是就是有太多的人把这部小说当成历史了,因此造成了很多历史的“冤案”;如为了神话关羽,特地把被孙坚所斩的华雄,改为了关公温酒斩华雄。
但是这些其实都还算好的,真正憋屈的要数下面这三位,真是一个比一个冤啊,硬是把白的写成了黑的,纯粹就是为了衬托小说主角而已,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3 周瑜
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如赤壁之战,周瑜的主张不太明确,是战是和踌躇不定,诸葛亮借曹操修筑铜雀台欲夺小乔之事,智激周瑜,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
后来周瑜劝诱诸葛亮投吴不成,下定决心必除之而后快。正巧刘备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孙权提出假意要把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实则引诱刘备来东吴的妙计。然而在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和吴国太乔国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态度下,周瑜的计策被一一化解。
诸葛亮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诸葛亮设计,假装主动为周瑜吊丧,从而给众人留下诸葛亮宽厚大度,周瑜小气不能容人的印象。这是小说里的情节,虽然脍炙人口,但终是虚构事件,与历史不符。
但是正史中称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如此人物又怎么会被诸葛亮给气死呢?即便是真的,也不过一笑了之而已。不提周瑜为江东孙吴政权开疆拓土之功,就赤壁之战,真正的主角唯有周瑜而已。
鲁肃从大战略角度劝孙权不能投降,孙权依然犹豫不决;直到周瑜来了以后,从战役、战略、敌我双方优劣势对比等详细对孙权解说后,才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当时的诸葛亮,不过一个外交大臣而已。
TOP、2 蒋干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的出场是在赤壁之战时期,作为曹操麾下的能言善辩之士,而且还与周瑜有同窗之谊,于是被派往周瑜处充当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
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于是蒋干就成了周瑜的枕头了,也导致蒋干成为千古笑谈。
但是正史中的蒋干,虽然也充当过劝说周瑜投降的说客,却与小说中的蒋干表现截然不同。《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在出使东吴与周瑜见面后,得知周瑜的品性和坚守后,知道无法劝降周瑜,尤其是周瑜向其吐露心声后,蒋干也只是笑着始终没有说话。但是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即是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TOP、1 王朗
王朗比起前两位要更加憋屈,被称之为三国第一冤也毫不为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朗以会稽太守的身份初次登场。在孙策打败吴郡的严白虎之后节节进逼,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力排众议接纳了逃亡的严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对。之后派遣大将周昕与孙策作战失败,自知不敌孙策而向中原逃亡。
逃亡至中原后,受到曹操的赏识在朝中任职。在此之后则成为极力帮助曹操夺权的得力助手,与华歆等人联手,使曹操得以晋升至魏公、魏王的位子。曹操死后则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与曹丕,成为魏国建立的一大功臣。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
而在正史中,王朗也的确担任过会稽太守,也的确败给了孙策,但是却并没有逃亡成功,被孙策所俘,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孙策当时表面上还是臣服于曹操主导的中央朝廷的,王朗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而且王朗还是西晋司马家族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都要恭恭敬敬的叫其一生外祖公。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而且王朗和诸葛亮一生都毫无交集,又怎来的被“骂”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