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用人方面,皇帝身上肩负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对于帮自己打江山的良臣名将,不仅要重视,更要把握分寸,在放权的时候要懂得掌握火候,该放则放,该收还得收。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说到驭人,就是要懂得收放的分寸,要把握事态的关键。
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有一段时间很忧心。群臣见状,议论纷纷,不明所以。一日宠妃见他有忧,怯生生地进言说:“陛下愁眉不展,妾深为焦虑,妾能为陛下分忧吗?”刘秀苦笑,惆怅道:“朕忧心国事,你何能分忧?俗话说,治天下当用天下匠,朕是忧心朝中文臣武将虽多,但是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行呢?”
宠妃建议道:“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诏察问、寻访,终有所获。”刘秀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多方访求,重礼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相继入朝,刘秀这才高兴起来。
卓茂、伏湛入朝后,刘秀封卓茂做太傅、任命伏湛为尚书,让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大恩,他们曾对刘秀推辞说:“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对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重用我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对陛下不利。为了朝廷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刘秀则让他们放心任事,但一些功臣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并上书给刘秀,开宗明义的表达自己的反对之意。
刘秀于是把功臣召集到一起,耐心对他们说:“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你们劳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如果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毫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
刘秀当皇帝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侯爵地位尊崇,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有实权的,刘秀也渐渐压制他们,进而夺去他们的权力
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他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刘秀有一次对邓禹道:"自古功臣多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
邓禹深受触动,却一时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难得皇上能敞开心扉,皇上还是真心爱护我们的。”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或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让他们理解刘秀的苦衷。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为显赫,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立刻让伏湛代替邓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无怨言,纷纷辞去官职。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发生。
作为一个明智的皇帝,刘秀开合有道,不仅统领全局,更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面临权力施政的问题,他懂得刚柔相济,把本来棘手的问题解决得完美绝伦。
刘秀是高明得统治者,他懂得将权力放下,懂得将具体工作交给下属去办,懂得自己应站在一个高度上统筹全局,但是又懂得收放结合,不事事躬亲。事不躬亲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而事必躬亲却是使用力气,任力而治。前者是使用人才,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而后者则不然,敝生事端,劳手足,烦教诏,必然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