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华歆是刘备的师叔,品德高尚清正廉洁,却被黑得挺惨!

华歆是刘备的师叔,品德高尚清正廉洁,却被黑得挺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羽文史录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3/12/29 20:25:22

《世说新语》中华歆因贪财,羡慕权贵,被管宁割席断交;因带兵入宫收系伏后,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成为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小人。其实历史上的华歆品德高尚,清正廉洁,没那么不堪。

《世说新语》——华歆贪财,羡慕权贵

华歆的黑材料首次出现其实是在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里面,我们中学时代都学过“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又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官员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这个故事的目的性很明确,赞扬管宁高尚的品德,批评华歆的贪财,羡慕权贵。

《三国演义》——华歆趋炎附势,助纣为虐

关于揪杀伏后。第66回描写:汉献帝与伏皇后密谋铲除曹操。谋泄,华歆奉曹操命,引甲士入后殿搜寻伏后。伏后藏匿墙壁中,华歆命甲士破壁,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华歆曾与邴原、管宁友善,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有诗叹华歆曰: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这个情节确实有史料记载,罗贯中不过是加工了一下。《后汉书》记载:“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说明当时华歆确实带兵入宫抓了伏后,不过是作为郗虑的副手。《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

第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描写:曹操刚死,群臣因无天子命曹丕继位的诏命,正在为难之际,华歆自许昌飞马而至。歆曰:“今魏王薨逝,天下震动,何不早请世子嗣位?”众官曰:“正因不及候诏命,方议欲以王后卞氏慈旨立世子为王。”歆曰:“吾已于汉帝处索得诏命在此。”歆于怀中取出诏命开读。原来华歆谄事魏,故草此诏,威逼献帝降之;帝只得听从。

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华歆上奏,望献帝效、舜之道,禅皇位与魏王,免遭大祸。献帝痛哭不从。歆曰:“陛下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帝曰:“谁敢弑朕耶?”歆厉声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

历史上真实的华歆

历史上真实的华歆其实没有这么不堪。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刘备、公孙瓒后来拜卢植为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歆是刘备的师叔。另外,华歆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华歆本人品德高尚,在士人中间的名声很好。

据《三国志·华歆传》:“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华歆离开孙权至曹操处时,吴朋好友馈赠数百金。华歆虽都收下,但私下里将个人所赠,都作标志。临别时,华歆将各人钱物都一一归还。华歆的清廉,得到了时人及后世普遍的赞誉。魏文帝、魏明帝时,华歆还多次辞职,请求将自己的职位,让给管宁。因此《世说新语》里说华歆贪财,管宁因此和他断交是靠不住的。

至于华歆是否趋炎附势,助纣为虐,是魏代汉的极力促成者,有这样一段记载可以参见。据《魏书》记载:曹丕受禅,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只有华歆因为神色不合(歆以形色忤时),触忤曹丕,只是改相国为司徒,而并无进爵。曹丕受禅,是华歆登坛主持整个仪式,华歆却神色不合,能够说明华歆内心也是很矛盾的。

没给华歆进爵,曹丕仍然不能释怀,有一次他问陈群:“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唯独相国(指华歆)和你,脸有不高兴的形色,这是为什么呢?”陈群离席长跪,说:“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道理上,我们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

《世说新语》说华歆贪财,其实是为了凸显管宁高尚的品德,从后来华歆清正廉洁和多次举荐管宁的做法来看,这个小故事恐怕是杜撰的。《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尊刘抑曹,所以总需要几个“小黑人”扮演跳梁小丑,可惜德高望重的华歆被安排了这一角色。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想要真正了解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一部《三国志》是必不可少的,读《三国志》必须带有裴松之的注,这本书质量精美,价格美丽,能够让你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历史。

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标签: 华歆

更多文章

  • 钱穆为何说管宁是三国第一人?因为曹操、诸葛亮都是局中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管宁

    谁才是三国第一人?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来个调查问卷或者投票,诸葛亮、曹操、刘备肯定都是其中的人选。但是在明末大儒王夫之,近代史学大家钱穆看来,管宁才是三国第一人!管宁,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我们中学时代学过《世说新语》里的一个管宁和华歆的小故事——割席断交(管宁割席)。管宁和

  • 真才实学的管宁,为何屡次拒绝出仕请求,是对金钱和权力没兴趣?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管宁

    管宁画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隐士,他们长居深山,但却美名在外,他们之所以归隐山林本意是不再为官,但是常常会有人请他们出山。常常会有人因经不住劝说而选择出仕为官,但是也有人虽拥有无数次为官的机会却一生从未做官,东汉时期的隐士管宁就属于后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次拥有做官机会的管宁却从未做官呢?其实管宁

  • “割席断义”考证与辨析:管宁是真君子,华歆也未必是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管宁

    “割席断义”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这个小故事。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

  • 永安:沃野田畴涌新潮 乡村振兴谱华章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海角边标签:田畴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永安,一幅幅景美业兴、村富民乐的田园画卷在乡野大地徐徐展开。▲吉山村俯瞰图 (张爱娟 摄)这其中,沿着沙溪河打造的“桃源古韵、文旅休闲”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在永安的版图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条线路全长30公里,由贡川镇集凤村—延爽村—龙大村—曹远镇霞鹤村—燕西街道上吉山村—吉

  • 云南勐混的田畴间,曼妙的傣族少女,插头上的塑料花也飘出芬芳

    历史人物编辑:背包旅行呀标签:田畴

    18年前上云南布朗山,勐混、班章和老曼峨至乡政府勐昂一线,只有一条荒废的旧道,荆棘丛生,飞机草比人还高;勐混、弄养、戈贺、曼囡和新鼋至勐昂一线,是砂石路。我们走的是后条,九十一公里,越野车跑了近四个小时。不过,在我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极限之旅,一切正好相反,它根本用不着挑战我的意志,而是我乐于接受道

  •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田畴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话说袁尚、袁熙奔往乌桓。乌桓部酋蹋顿为故王印力居侄子,占住辽西偏隅,素与袁氏相往来,袁绍曾立他为单于,使家奴冒充自己之女遣嫁蹋顿,蹋顿未知真假,遂认袁绍为妇翁,聘问不绝;及袁尚与袁熙往奔,当然迎纳,拨众相助,使复故土。早有幽州边吏报达曹操,曹操便拟北伐,先

  • 三国奇案之:国渊智断“匿名谤书案”,开后世笔迹断案的先河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国渊

    说到笔迹断案,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国渊,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笔迹断案”的鼻祖。据《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霸管传》记载,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南)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而郑玄则评价其“必为国器”。早期治理地方时,政绩超卓,仓廪丰实,百姓乐居敬业。曹操时期,曾历任屯田官员

  • 蔡徐坤的眼睛里放着一张范丞丞,队友都懵了,网友:真难!

    历史人物编辑:范运鹏标签:张范

    哈喽,大家好,蔡徐坤咱们也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他是NPC队里的C位,而且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了,范丞丞是他的队友,两个人之间也是非常熟悉的,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人长得非常相似呢?不仅身高体型特别的像,而且五官也是非常一样的。如果蔡徐坤的眼睛里边儿,放上一张范丞丞,你是不是也觉得懵了呢?要想猜出来的话难

  • 河南历史名人 二百三十二 张范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张范

    张范(?―公元212年),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张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张歆为东汉司徒,父亲张延为东汉太尉,家中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

  • 袁涣:让曹操刮目相看,有萧何潜质,却为何籍籍无名?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袁涣

    他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志之士,备受曹操重视,谁知道他在投靠曹操之前,也曾在刘备和吕布手下做事,可是并没有得到二人的重用,刘备不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吕布由于看不起他,而多次侮辱。 就这样他转而投靠曹操麾下,三次易主之后,还可以让曹操刮目相看,并得到曹操重用,成为魏国的肱骨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