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新版三国演义上映的时候,居然有些小孩子说,太好了,终于有人把日本如此经典的游戏,改编成电视剧了。
说这话的人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三国的故事本就是中国的,怎么变成日本的游戏了呢,除了说明这个人历史知识严重欠缺之外,说明日本人对三国的那段历史可真的是非常痴迷。
三国的时期,是中国历史最出名的一段时间,几十年间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故事精彩,甚至三国的故事早已出圈,被解读成了各种成功学,职场宝典,用人策略,战略眼光等等。
但目前关于三国的兴趣和研究,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这种研究就是以易中天为代表的求真派,所谓求真就是力求挖掘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曹操到底是不是坏人,刘备到底人不仁义等话题。
这是最近几十年普罗大众包括学者,对三国研读的方向,这不能说是错,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三国其实是个平行宇宙,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有漫威的复联宇宙,其实我们也有现成的宇宙,那就是三国的宇宙,在三国的宇宙里,各个英雄人物,各自在自己的空间里,演绎着自己的英雄故事,最后在三国的世界中汇合。
就拿关索这个人物来说吧,他是关羽的儿子,但是这件事似乎非常蹊跷,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连诸葛亮都不知道关羽还有这么一个儿子。
突然有一天帐前来了一个人说是关羽的儿子关索,然后就协助诸葛亮打仗,之后就又突然间消失了,就算是熟读三国的人,也被这一段弄得一头雾水。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会突然间来上这么一段呢,感觉没头没尾,完全可以去掉呀,关索的戏份并不多,也不影响故事的主线,罗贯中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进来一个关索呢。
这又不是拍影视剧,甲方说这个角色我必须要露一下脸,多少钱无所谓,那么为什么关索这个人,会如此神秘,真的有点像别人硬塞给三国剧本的呢?
这个谜底直到1967年才被揭开,这一年有人从古墓中发现了一本叫做《花关索》传的这么一本书,结合这本书再看《三国演义》,你会发现,关索就像是三国的一个彩蛋。
那么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呢,故事是以关索为主角的,话说桃园三结义后,关羽抛妻弃子,跟刘备闯事业去了。从小没有父亲的关索,经历了年幼走失、拜师学艺、千里寻父一系列故事常见的桥段,终于历经磨难,来到关羽身边。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像不像漫威宇宙里的某个超级英雄,本身有自己的独立故事,最终又回到三国这个主线中去。
最离奇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关羽在荆州战死之后,关索为他报了仇,杀了仇人吕蒙、陆逊。
是不是觉得很离奇,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一定是听过这个故事的,所以把关索这个人加进来也就很正常了,毕竟关索的故事在西南那一代还是非常流行的。
罗贯中三国演义本来也不是原创,他是根据历代的勾栏瓦肆评书先生的评书积累删改而来的,早期在元代有个插图版的三国,叫《三国志平话》,出版于元朝末年的至治年间。
这个版本早年在中国已经绝迹,现在日本内阁文库收藏了原本,这版三国就有点玄幻色彩了,开头说,汉初被刘邦害死的韩信、彭越、英布,在汉末分别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来找汉朝报仇,刘邦转世为汉献帝,为当年的杀戮赎罪。
整个故事,就变成了民间的报应轮回的观念,这就是三国的影响,三国可以有很多,完全可以构成一个三国的宇宙,现在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比如说,前些年拍的什么赵云传,关羽传等等这些,这其实都是对三国的延伸,但这些东西因为可能不符合真实的历史,而遭人批判。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较真,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看成是三国的平行宇宙,喜欢关羽的,可以在以关羽为中心的世界里,纵横驰骋,甚至可以让关羽杀了曹操。
我们一直说,我们有重视史学的传统,这其实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的,我们自己的排序是经史子集,历史的地位并不高,历史并不是以求真为唯一的目标,历史的作用司马光说得很直白,就是要起到资治的作用。
换句话说,历史要对现在的人和事,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这个程度上讲,《三国演义》就远比《三国志》要成功得多。
就连小孩子听说刘备败了都会落了,听说曹操输了就会拍手称快,这就是人心教化的力量,求真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
三国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有的故事里,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气概无人能及,有的故事里则写着,华雄是被孙策杀死的。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趣的三国才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如果没有了各种故事和争论,三国恐怕也会像紧挨着他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那样,成为国人最头疼最陌生的时代了吧。
三国是个庞大的宇宙,我们可以用它创造我们喜欢的故事,求真没错,但绝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价值好目标,我就觉得关于斩华雄这个桥段写得很不错。
关于三国的真与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