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家人:贾逵是曹操重臣,贾充毁了曹魏,贾南风导致西晋八王之乱

贾家人:贾逵是曹操重臣,贾充毁了曹魏,贾南风导致西晋八王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秀红 访问量:1862 更新时间:2023/12/6 14:54:02

“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曹操

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对贾逵的评价。今天要说的不是贾逵个人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做了多大的贡献,而是这一家三代的都颇具传奇色彩,充满戏剧性。贾逵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贾充却为西晋政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却又将西晋政权给毁掉了,这真是下一代一定要拆上一代的台。

贾逵和他的儿子,孙女不一样,他是一个忠义之士。曹操这人本就生性多疑,但是对待贾逵那是百分百信任,要不然也不会将玉玺交给贾逵。贾逵一生对曹魏政权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治理地方以及权力交接之中。

在担任豫州刺史的任期中,他主持修建了一条运河,被人称之为“贾侯渠”,为政期间口碑非常不错。后来曹操去世后,整个葬礼都是由他负责,当时青州各军听说曹操去世,都嚷嚷着分家散伙,此时朝中大臣们主张从严处置,但是贾逵认为应该安抚为主。好在是安抚,否则青州军要是真的反了,对曹魏政权来说也是莫大的威胁。

曹操去世时,曹丕并不在邺城,本来该由曹丕回来继位的,但是曹彰先到了。曹彰先到的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想要夺位,到了之后更是直接问贾逵要玉玺。贾逵义正言辞的拒绝,认为除了曹丕没有人可以从他这儿拿走玉玺。最后曹魏政权才得以顺利的从曹操手里,交接到曹丕手里,否则曹魏内部必定大乱。

贾充,贾逵的儿子,自己的父亲因为对曹魏政权有大功,所以官职较高,子承父业,贾充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是此时的司马家族势力日趋壮大,贾充看在眼里,不像自己父亲一般誓死捍卫曹魏政权,他直接倒戈司马昭。当初曹髦就是他指挥成济杀的,所以贾充一下子成了司马昭的心腹大臣。

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其中贾充功不可没。贾充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他的继位还和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有着莫大的关系,要不是贾南风帮他作弊,司马衷怎么可能成为西晋的二代皇帝。

司马衷是个无能的皇帝,整个朝政大权全部落在了贾南风手里。她可是一个政治野心非常的大的女人,但同时她的实力撑不起她的野心,政治能力太差,根本不会治理国家。

贾南风干政弄权最后导致八王之乱,最终导致西晋亡国,中原大地300年动乱进入五胡乱华时期。

纵观这一家子,贾南风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残暴皇后,他的父亲贾充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弑主之徒,只有他的祖父一生忠心耿耿,不畏强权,多次力挽狂澜。

宋江临死前,为何要毒杀忠心不二的李逵?伟人的解释一语中的

“三寸金莲”是什么?清朝皇帝严禁缠足,为何依然盛行难以杜绝?

古代皇帝为了方便宠幸妃子,发明了五种方法,每一个都很奇葩

东陵大盗孙殿英:他盗墓时为何要砸烂乾隆的牙,扒下慈禧的裤子?

《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多次强幸小周后,还让画师现场作画?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文章题目:贾家人:贾逵是曹操重臣,贾充毁了曹魏,贾南风导致西晋八王之乱文章作者:寻历史真相----离央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盗用警告: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做伸手党!

标签: 贾逵

更多文章

  • 曾经主持曹操丧事、辅助曹丕继位的贾逵,结局咋样,是否善终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减压历史标签:贾逵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洛阳城顿时乱成一团,有人主张把消息压住,秘不发丧,负责丧葬事宜的贾逵与司马懿相视苦笑:“这等大事岂是那么容易瞒得住的啊!”当时曹操生前选定的继承人曹丕远在邺城留守,曹操临死前召唤的曹彰也还未到,留在曹操身边的人都各怀鬼胎,还有人提议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嫡系的谯县人

  • 蒋济略施小计解合肥之危,但孙权意在南郡,刘备乘机收复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蒋济

    当得知曹操大军东下的消息后,孙权意识到该是行动的时候了。周瑜那边暂时没问题,孙权决定另外开辟战场,孙权带着二万人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从濡须口进入巢湖,兵锋所向直指合肥城。扬州守军在得到孙权带兵来攻的消息,立即派人快马穿过豫州赶到荆州向曹操报告求援,此时曹操刚刚带领大军离开江陵,沿长江走到巴丘附近;曹

  • 后人说:曹操的一纸空文竟胜千万雄兵,蒋济一书退敌军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蒋济

    赤壁之战后,孙权一面在西线同刘备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一面在东线伺机向北扩展势力,同曹操在淮南地区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刚撤回北方,孙权就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守军人数不多,但团结一致,进行了顽强抵抗。当时阴雨连绵,域墙被水浸泡,有崩塌的危险,城中军民便用茅草加以覆

  • 刘晔建议曹操攻打刘备,曹操立马拒绝,法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刘晔

    曹操平定汉中以后,手下谋士刘晔就指出:主公当初以五千士兵起兵讨伐董卓,先后击败袁绍,刘表等人,基本上统一了九州,威震天下,如今又夺取汉中,蜀人闻风丧胆,乘势南下蜀地,可以传檄而定。刘备也算是一代人杰,深有谋略,只不过是反应稍微慢了点,他刚刚夺取蜀地没多久,民众尚未归附。如今主公攻破汉中,蜀人惊恐不已

  • 魏明帝曹睿信任的重臣刘晔,其小人面目是如何被识破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刘晔

    魏明帝曹睿心腹刘烨,如何识破他的奸相说:“君子大度,小人相对”(《论语.述而》),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然而,反派不仅有“远亲”的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这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小人不可惹,小人不可信,小人不可爱,小人不可用。”这是哪个智者说的?我不记得了,但这“四大咒语”是

  • 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曹魏三朝元老,一生算无遗策却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刘晔

    今天小编想来和大家聊聊刘晔,一个并不太出名的三国谋士,然而在我看来,他本该迸发出更夺目的光辉。有人说刘晔是“长命版的郭嘉”,其实我认为刘晔的才能完全不亚于郭嘉,只是一直不受重用而已。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这绝对是纯正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靠谱多了。即使是刘表、刘焉这些

  • 刘备出兵伐吴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孙权,这个计划可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刘晔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为由,出兵伐吴。孙权求和无果以后,于是一面调兵遣将迎击蜀军,一面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称臣纳贡,以避免两面作战。赵咨到了魏国以后,朝臣们纷纷向曹丕祝贺,认为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孙权就主动称藩,是一件大好事。司徒王朗等人更是建议一面接受孙

  • 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夹攻孙权,真的是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刘晔

    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为何曹丕会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吴?——曹丕在最好的时机不出兵,偏偏等孙权的危机过去了,再向孙权发难,显然是错失良机后的补救行为。王朗的建议是“先坐

  • 《三国演义》中的刘晔,是曹操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刘晔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明月清风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01.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皇叔自居,并且到处招摇,实则十分可疑。而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倒是记载了一位正宗的刘皇叔。可是这位根正苗红的皇叔,却十分低调,不仅从不炫耀,而且还唯恐他人知晓。本来可完全凭“脸”吃饭,却硬是凭着自己的真

  • 如果曹操听从刘晔的两次建议,他将加速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刘晔

    原来,如果曹操听从刘烨的两条建议,他将加快统一的速度,更能改变历史。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陵王刘晏的后裔。刘烨年轻时名声在外,据说有天下之才。他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刘烨在几个朝代任职,是曹魏三个朝代的元老。很多人在读三国时期的史书的时候,都会想起曹操等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也埋葬了很多有才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