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追溯命运的根本,你体内的神明不答应。离开安康和寿命这两点都是妄念邪念,庄子把这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你认为风光无限的,在庄子眼里才是真正的可怜人。
庄子《让王》篇介绍了魏国公子牟,也想做到无为,也想躺平,可是身在江湖,心系庙堂。隐士瞻子告诉他“放不下就拿起来,该努力你就去努力吧,如果你不能放下而又强迫自己放下,那么这是一种双重伤害,遭受双重伤害的人,都注定活不长的。”隐士瞻子直指人心,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活尽天年和安康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放下而放下。为了放下而放下,同样是一种执念。因此“命”也分为“真命”和“假命”。活出自我,不在乎外在的评价,照看好自己的内心才能照看好身体,真命于此,无它。
至此我们还会走进另一个误区,认为这就是听天由命,这就是唯心主义。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除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没有了第三种判断,依然跳不出世俗的评价体系。庄子《至乐》篇通篇就是在批判这种傲慢和偏见的。道是无为无不为,无有无不有,无见无不见,可我们为什么非要割裂来看呢?
老子庄子的理论,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庄子》内篇的《德充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调动宇宙能量的。“德”是身心灵合一;“充”就是调动;“符”就是我们的肉身,身体是调动天地能量的“凭据”,故曰“符”。庄子《大宗师》也进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宗师,每个人都是造物主,如果都能归于天地之心则天下平均,庄子谓之“至德之世”。庄子理论笏漠无形,无内无外,六通四辟,怎可用唯心或唯物而武断定义?
庄子在《齐物论》篇指出“彼是莫得其偶,方生之说也。”当我们能够回归到尊生之道,回归到生命本身的安康和天年的时候,我们才算明白了命运的真相。而怎样改命,那就要达到“与造物主同游”的境界。这个境界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不唯心,也不唯物,从“德、充、符,就能走进《大宗师》。”我们一旦落入唯心怪圈就会盲目相信一切唯心造,执迷于所谓的“吸引力法则”,仿佛你只要一心想着发财就自动有人往你卡里打款一样,甚至连卡号都不用提供,这是真荒唐,是更大的执念,是在逆天而行。
庄子改命的方式在上面文字中也已经提到“彼是莫得其偶,方生之说也。”“方生之说”就是上天的好生之德,这种好生之德是善念而不是执念,而善念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彼是莫得其偶”,你要做到一个独立的人格,能够阴阳合一,自我满足,而后进入非阴非阳雌雄合体的造物主境界。这是全面觉醒的自觉觉他、自利而利他的善护念。
德是修来的,符是肉身,是我们调动天地能量的凭据。我们所做的一切首先修得自身的圆满,这个圆满是指的“身心灵合一”。“德充符”的玄机尽在于此。如何做到身心灵合一?再说一遍:让内心充实起来,只为了安康和天年而活着,内心安定是一切前进的动力。时也命也。尧舜为天下,天下无穷人;桀纣为天下,天下无通人。外在的一切是以做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相信自己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