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八大大名将里,赵奢凭什么能评上,实际上赵奢的功绩并不明显

战国八大大名将里,赵奢凭什么能评上,实际上赵奢的功绩并不明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有得观史 访问量:2103 更新时间:2024/2/14 22:05:03

在西汉初年,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败得失原因,一代名士贾谊写的《过秦论》,里面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后世将这八位称为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在这八个人里,赵奢为何能名列其中,这辈子也就打了一仗“阏与一战”。除此之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实际上呢,赵奢允文允武,后世之所以名声不显,很大程度上,一是因为他出战的机会不多,二是被倒霉儿子拖累。

赵奢不是职业军人出身,他是税务官员(收租的田部吏)。因宗室平原君赵胜仗势抗租,赵奢照章办事,连杀相府九位管事,赵胜对此大为感慨,将他推荐给赵王负责全国赋税。此后成功转型为一位杀伐果断的武将,伐齐夺城,大放异彩。最后在阏与一战成名。因此受封马服君。只是可惜的是,他上战场的机会太少了。

赵奢的生卒年不详。属于宗室远支成员,生活的时代主要在赵惠文王和武孝成王时期,属于赵国的全盛时期。公元前280年,是赵奢第一次领兵作战,赵奢受命率军伐齐。赵奢的人生从此改变。赵奢虽然身为主将,但却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将赵王的赏赐都分给普通士兵,曹操为此赞叹:“赵奢为将,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结果就是,虽然首次领兵,赵奢却是大获全胜。

对于赵奢的成名之战阏与之战正史上记载的并不多,《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的阏与,韩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只能向赵国求援。当时的赵国名将廉颇认为:这次救援道路遥远、狭窄、艰险。这场仗不好大,赵王又问赵奢,赵奢却说可以打:“臣亦知此去道远地险路狭,随时都可能遭遇敌军埋伏。这就好像两只老鼠在狭窄逼仄的洞穴中争斗一样,就看哪个更猛更快一些,哪个就能取胜!”这话就是后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由来。

赵惠文王当即派赵奢为将,率军救援阏与。赵奢向赵惠文王请示道:“兵事诡变,请大王勿要干预臣的行动,臣必能克敌建功!”赵王点头应允。赵奢出兵之后,在得知秦国此次是两路出兵,一路以主力进攻阏与,一路以偏师屯驻武安西边,进而威胁赵都邯郸,令赵国首尾难顾。针对秦军的部署,赵奢决定将计就计,采用了“先主动示弱、再突然袭击,抢占有利制高点”,与阏与城守军夹击秦军,导致秦军伤亡过半。彻底挫败了秦军的战略,这一战赵奢打得相当漂亮,可谓是出奇制胜。

赵奢此战能够大胜,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当时的秦军已经相当强大了,在与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几乎是一面倒地取胜。而赵奢在当时是无名之辈,一个收税官当将军来打仗,一个收税的小官吏打败了强大的秦军和秦国名将,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此后多年,秦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意料不到的是,赵奢的军事生涯在阏与之战后却就此止步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赵奢在阏与之战后再无统兵出战机会。

赵奢虽然再也没有出战的机会,但遇事很有远见,在自己病重期间,告诉妻子,我死之后,不能让赵括为将,如果赵国用之,那么破赵者必括也!”一位父亲能够如此评价自己的儿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失望是多么令人扼腕啊。幸好有了赵奢的远见,赵夫人才能在赵括被任用为将之际,说了那句话,如果赵括打败仗,从而保全了赵奢一族免受牵连。不过,赵奢后人因为赵括之败深感耻辱,遂因赵奢的马服君爵位改赵氏为马服氏,后简化为马姓。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赵奢

更多文章

  • 战国三位名将廉颇、赵奢、吴起如何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赵奢

    毫无疑问,吴起功绩能力最大,排第一,廉颇次之,赵奢第三。吴起能力最强,排第一。首先,吴起军事素养极高,其撰写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至今仍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其次,吴起实战能力极强,在镇守河西之时,曾率5万精兵打败了秦军50万大军,以一胜十啊;最后,吴起还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吴起投奔楚国后,

  • 赵奢:秦赵对决,为赵国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赵奢

    中国有句老话:兵不厌诈。古代战争胜果,往往来之不易,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一旦轻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任何一场战争节奏的把控,则完全依靠领军者的直觉判断。六国皆畏秦军,而赵奢居然一战成名、以弱胜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赵秦实

  • 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齐庄公

    崔杼弑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也使得史家秉笔直书和晏婴不畏强权的品格名垂青史。从史书上来看,崔杼弑杀齐庄公是大罪,史家不怕崔杼的残暴威胁,即便牺牲人命,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成为史学家刚直不阿的典范。与此同时,齐相晏婴不惧崔杼的权势,亲自出面吊唁齐庄公,也使他不畏强暴

  • 钟会和邓艾必争的地方,张仪要白送给楚国,甘茂却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甘茂

    张仪想把汉中白白地送给楚国,并且分析了秦国占有汉中,所带给秦国的危害,但是他的见解,却遭到了甘茂的坚决反对。甘茂绝地反击的言语,充满了理性的光芒,从中也可以看出甘茂不拘于现状,有着长远的眼光。张仪想把汉中,送给楚国,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实际的,但是也反应出了张仪眼光的短浅。“汉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三人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甘茂

    文|飞鱼说史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何也?历史之必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

  • 此国君主为炫耀勇力,亲自扛鼎,白起、甘茂:大王不可!举鼎绝膑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甘茂

    公元前307年八月的一天,秦武王嬴荡(这名字取的好)在甘茂、白起和孟奔等一帮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来到东周故地视察周王室,虽美其名曰觐见周王,但东周自平王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群雄逐鹿,大有取周而代之的趋势。作为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其取周代天下之心更是急不可耐。秦武王嬴荡一行人觐见周赧王后,周赧

  • 历史上何人,先辅秦,后叛秦而走——甘茂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爱搞笑啊哈标签:甘茂

    秦相甘茂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识,就派他带兵去助魏章夺取汉中。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不久,秦公子赢辉和陈壮在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前去平叛。随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

  • 《英雄志》:地狱业火,焚我残躯,天生反骨者唯有秦仲海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秦仲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如今金庸古龙都已逝,依然是写不完的《英雄志》。《英雄志》有四大主角,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在这四人中,秦仲海是命运变化最巨大的一人,一生悲苦,变化多端,但又天生反骨永不屈服。秦仲海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的苦难一生皆因他的父亲叫秦霸先。秦家遗孤秦仲海秦霸先出

  • 秦庄公讨伐犬戎发家,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吴起逃楚变法强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秦庄公

    前言周孝公年,秦氏为周氏王朝下的一个小封国,后对平王殷勤侍奉,封为诸侯,开疆扩土,东出以攻西戎,拿下大片国土。秦孝公时,公子商鞅闻秦国招贤纳士,助孝公变法;秦国与魏国交战,魏将吴起大败秦国,魏武侯登基,奸臣挑拨武侯离间吴起,吴起被迫逃至楚国。有楚尹王重用吴起,楚国在吴起之手开始变法强国,国内权力更加

  • 秦庄公击猃狁,标榜史册,统率秦庄公出兵的人是谁?至今争论不息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秦庄公

    关于秦国的历史,本应从非子得封秦地说起。是的,非子因善养马而得周孝王封秦地,成为了秦国的始封君。但非子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他的封地不足五十里,不是诸侯国,只是依附于某一诸侯国的小小“附庸”而已。所以,史家论述秦国的历史,都从秦襄公率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后算起。司马迁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