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战成名与纸上谈兵,赵奢、赵括父子俩的不同命运

一战成名与纸上谈兵,赵奢、赵括父子俩的不同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斋看书画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4/1/20 1:16:09

赵括因“纸上谈兵”而闻名,最终与秦军长平一战兵败身亡。赵括虽是败军之将却比他父亲赵奢出名多了。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与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对于《千字文》颂赞的战国四大名将,好像司马迁对并不苟同,在《史记·廉蔺列传》中赵奢记载反而多于廉颇。

赵奢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败秦,解韩之围,一战成名官拜上卿,与廉颇、蔺相如同一级别,赐号“马服君”。

其实,赵奢最早就是个收税的小吏,即“赵之田部吏也”。“田部吏”,解释为征收田租的官吏。那么,赵奢是如何从征收田租的底层小吏成为将军的呢?

秉公执法获晋升

在春秋时期,收税的小官吏想要取得仕途晋升,靠征税是很难得。而由贵族推荐才是晋升的捷径,战国四公子门客众多,有才干的都可以得到提拔重用。

赵奢已是赵国官吏,再委身于平原君赵胜门下又不甘心。更何况赵胜门客众多且都是碌碌无能之辈,赵奢又不愿与之为伍。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史记·廉蔺列传》

赵奢想到了一个办法。

到赵胜家收税时,赵胜的家丁门客仗势偷逃税款,从而顶撞赵奢不肯照章缴纳税款。赵奢于是依法处置,杀了赵胜家九个管事的人。

平原君赵胜是谁?

赵惠文王的弟弟,赵武灵王的庶子,赵国诸公子中最贤能的一个,当时辅佐赵惠文王,为赵国国相。

赵胜是权势熏天的主,打狗看主人。赵奢杀了赵胜的家丁岂不是给自己挖坑了?

果然,“平原君怒,将杀奢。”

赵奢秉公执法激怒赵胜,而这恰恰是赵奢所期望的,制造机会与见平原君见上一面。平原君虽然好客纳士,估计寻常赵国人很难接近,更何况还要陈述自己施政理念。

“奢因说”,司马迁用此三字说明了赵奢秉公执法的目的性。

“您贵为赵国公子,现如今纵容您家丁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会削弱;国法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各国就会进兵侵犯;各国进兵侵犯,赵国就不能存在,那您还怎么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呢?”

赵奢环环相扣,阐述赵胜带头扰乱法度的危害,最终直接影响赵国安危,进而动摇平原君的富贵。当然,赵奢也分析了赵胜带头奉公守法的好处。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赵胜认为赵奢很有才干,于是推荐给赵王。

“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王任用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所以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这足以证明治国理政,赵奢可堪大任,没有辜负了赵胜的举荐。赵奢在带兵作战方面也颇有能力。

阏与破秦拜上卿

“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到阏与。这一年在《赵世家》记载为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0年。

赵惠文王先后召见廉颇、乐乘,问:“可救不?”廉颇、乐乘答案如出一辙:“道远险狭,难救。”

然而,赵王并不甘心,又召见赵奢征求意见。

从《赵世家》来看,赵奢已经不是单纯的税务官了,也曾带兵征战,“十九年,秦取(攻占)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奢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蔺列传》

赵奢用比喻提出“狭路相逢勇者”。于是,赵王便委派赵奢领兵,前往阏与击秦。

赵军从邯郸(赵国都)向阏与开拔,三十里之后安营扎寨。赵奢在军中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当时驻扎在武安(今河北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

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速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继续坚守营垒,一直驻扎停留了二十八天,每天加筑营垒。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赵奢好吃好喝地款待了秦军间谍,然后又释放了。

赵奢为啥这么做呢?

“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间谍将所见所闻向秦军将领汇报后,秦将大喜。“距离国都三十里就不敢前进了,而是坚守修建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土地了。”

由此可见,赵奢抓放间谍以及驻扎,不仅误导了赵军,也误导了秦将。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史记·廉蔺列传》

赵奢送走秦间谍,就令士兵束甲轻装奔向阏与,两天一夜急行。然后,命令弓箭手离阏与五十里扎营。

赵奢出其不意,营垒筑成后,秦军才获知消息。

赵奢抢先占据了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山头,赵军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主动出城配合夹击秦军。秦军大败,赵奢解救阏与,班师回朝。

回到邯郸,赵惠文王赐赵奢封号“马服君”,官拜上卿,与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

从征税官吏到带兵将军,赵奢一战成名。“狭路相逢勇者胜”,廉颇、乐乘都不敢对秦作战,赵奢却能迎难而上,以计取胜,说明其智勇在廉颇之上。

纸上谈兵败长平

正所谓“将门虎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兵法,讨论排兵布阵,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匹敌)”。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赵括曾经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虽难以驳斥,但却没有称赞。司马迁为赵括败于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七年,即公元前260年,秦赵再次对阵,此战选在长平,为秦赵战略对决。

“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此时赵奢已故去,而蔺相如又病重。所以,赵国派廉颇将兵出战。“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军多次打败赵军,廉颇被打怕了。无论秦军怎么挑衅,坚守大营拒不应战。

于是,秦军使用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秦不怕廉颇,唯独担心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赵王信秦之间”,用赵括代替廉颇。当然,赵奢曾在阏与战败秦军,这多少也给赵括增分。

赵括任将之后,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撤换将吏,变防守为进攻。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的作战方针,最终获胜。

赵括带着精锐突击,被秦军射死。数十万赵军士卒投降秦军,全部被白起挖坑活埋了。此战,前后赵军共折四十五万人,从此赵国屡屡遭受欺凌。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史记·廉蔺列传》

“知子莫若父”,赵奢在世时曾对夫人说过:“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说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赵括为统帅就罢了,一旦任命为将帅,必将使赵国败亡。

长平之战,赵奢的忧虑得到了应验。

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母亲曾经上书提醒,“括不可使将。”并且向赵王比对赵奢、赵括父子的差异。

“当初赵奢做将军,亲自捧着饭菜侍候士兵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的赏赐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一旦接受命令,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做将军,面向东坐着接受朝见,军吏没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他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赵王虽然听懂了括母的话,却不肯听从,最终任命赵括为将,导致长平兵败。

赵奢、赵括父子二人同是与秦国作战,固然战机有区别,时局也有差异,但是由于两人心地不同,导致结局各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从赵奢父子的不同结局来看,命运到底是天定还是人为呢?

标签: 赵奢

更多文章

  • 战国八大大名将里,赵奢凭什么能评上,实际上赵奢的功绩并不明显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赵奢

    在西汉初年,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败得失原因,一代名士贾谊写的《过秦论》,里面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后世将这八位称为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在这八个人里,赵奢为何能名列其中,这辈子也就打了一仗“阏与一战”。除此之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实际上呢,

  • 战国三位名将廉颇、赵奢、吴起如何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赵奢

    毫无疑问,吴起功绩能力最大,排第一,廉颇次之,赵奢第三。吴起能力最强,排第一。首先,吴起军事素养极高,其撰写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至今仍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其次,吴起实战能力极强,在镇守河西之时,曾率5万精兵打败了秦军50万大军,以一胜十啊;最后,吴起还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吴起投奔楚国后,

  • 赵奢:秦赵对决,为赵国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赵奢

    中国有句老话:兵不厌诈。古代战争胜果,往往来之不易,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一旦轻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任何一场战争节奏的把控,则完全依靠领军者的直觉判断。六国皆畏秦军,而赵奢居然一战成名、以弱胜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赵秦实

  • 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齐庄公

    崔杼弑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也使得史家秉笔直书和晏婴不畏强权的品格名垂青史。从史书上来看,崔杼弑杀齐庄公是大罪,史家不怕崔杼的残暴威胁,即便牺牲人命,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成为史学家刚直不阿的典范。与此同时,齐相晏婴不惧崔杼的权势,亲自出面吊唁齐庄公,也使他不畏强暴

  • 钟会和邓艾必争的地方,张仪要白送给楚国,甘茂却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甘茂

    张仪想把汉中白白地送给楚国,并且分析了秦国占有汉中,所带给秦国的危害,但是他的见解,却遭到了甘茂的坚决反对。甘茂绝地反击的言语,充满了理性的光芒,从中也可以看出甘茂不拘于现状,有着长远的眼光。张仪想把汉中,送给楚国,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实际的,但是也反应出了张仪眼光的短浅。“汉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三人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甘茂

    文|飞鱼说史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何也?历史之必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

  • 此国君主为炫耀勇力,亲自扛鼎,白起、甘茂:大王不可!举鼎绝膑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甘茂

    公元前307年八月的一天,秦武王嬴荡(这名字取的好)在甘茂、白起和孟奔等一帮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来到东周故地视察周王室,虽美其名曰觐见周王,但东周自平王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群雄逐鹿,大有取周而代之的趋势。作为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其取周代天下之心更是急不可耐。秦武王嬴荡一行人觐见周赧王后,周赧

  • 历史上何人,先辅秦,后叛秦而走——甘茂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爱搞笑啊哈标签:甘茂

    秦相甘茂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识,就派他带兵去助魏章夺取汉中。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不久,秦公子赢辉和陈壮在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前去平叛。随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

  • 《英雄志》:地狱业火,焚我残躯,天生反骨者唯有秦仲海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秦仲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如今金庸古龙都已逝,依然是写不完的《英雄志》。《英雄志》有四大主角,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在这四人中,秦仲海是命运变化最巨大的一人,一生悲苦,变化多端,但又天生反骨永不屈服。秦仲海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的苦难一生皆因他的父亲叫秦霸先。秦家遗孤秦仲海秦霸先出

  • 秦庄公讨伐犬戎发家,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吴起逃楚变法强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秦庄公

    前言周孝公年,秦氏为周氏王朝下的一个小封国,后对平王殷勤侍奉,封为诸侯,开疆扩土,东出以攻西戎,拿下大片国土。秦孝公时,公子商鞅闻秦国招贤纳士,助孝公变法;秦国与魏国交战,魏将吴起大败秦国,魏武侯登基,奸臣挑拨武侯离间吴起,吴起被迫逃至楚国。有楚尹王重用吴起,楚国在吴起之手开始变法强国,国内权力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