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乐羊:是个狠人,为了功名食亲生儿子乐舒,最后下场两个字:活该

乐羊:是个狠人,为了功名食亲生儿子乐舒,最后下场两个字:活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文之光 访问量:2009 更新时间:2023/12/19 2:01:00

用最简单的话,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战国前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率先称霸。乱世战国,名将层出,乐毅的父亲乐羊就是战国早期名将之一。乐羊领魏令攻打中山国,乐羊率5万兵马即灭了中山国,本应功成名就的乐羊为什么被“解甲归田”?

这还要从中山国事件说起。公元前408年,中山国率兵进犯魏国,翟璜向魏王举荐乐羊为将。在这里要点明一点,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曾在战场上斩杀翟璜之子翟靖。但翟璜深明大义,他深知乐羊的才能,所以不计前嫌,力荐乐羊出征中山国。

公元前407年,乐羊率兵5万,抵抗中山国的进攻。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无脑群臣便开始诬告乐羊通敌,乐羊两面不是人。

此时,中山国国君为了恐吓乐羊,“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盃。”意思是说,中山国国君将乐羊的儿子乐舒烹杀掉,并且将之做成肉羹派人送到乐羊帐下,乐羊坐在帐前吃了一杯肉羹。

翻阅史书,个人观点乐羊有不得不饮肉羹的两条原因:一是当时乐羊正受朝中大臣以及皇帝的猜忌,所以当中山国国君送来肉羹时,他一饮而尽以表忠心;二是当时中山国来势汹汹、有所预谋,乐羊需要一个契机点燃士兵斗志,被烹杀的儿子正好成为契机,他也可以顺便喝了肉羹以表与中山国势不两立。

事实证明,乐羊此举于战术上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不仅大败中山国大军,并且灭亡了中山国,俘虏了中山国国君姬窟。以至于在魏文侯给他的庆功宴上他可以神色自豪地说:“除了我,没有人可以灭了中山国。”

但于道义上讲,乐羊此举,是所有士人所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士人遍地的魏国。当乐羊食其子后,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一个忠心之士,不应该怀疑他的忠心!

但睹师赞则说:“其子之肉尚食,其谁不食?”乐羊为了功名连自己儿子的肉都能吃,那么为了功名谁的肉他不能吃呢?魏文侯一听,认为“此言甚是,”于是有了后来的“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此处还可以插入一个关于乐羊的奇闻轶事: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由于喝酒没有下酒菜,尽显夸功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指责乐羊食子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乐羊如此般被魏文侯震慑。魏文侯按照乐羊的功劳将灵寿封给乐羊,号为灵寿君。但“疑其心”而剥去乐羊兵权,并终身不用,直至老死在灵寿。

曾倾全力举荐过乐羊的翟璜不解,问过魏文侯:“乐羊如此将才,百年一遇,文侯为何不使其为国效力,率军戍边,反而解其兵权、令其闲居?”魏文侯笑而不语。

参考资料:《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

标签: 乐羊

更多文章

  •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武侯任用吴起征战天下,魏惠王却错失良机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悝

    赵魏韩三家分晋虽然有些不厚道,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三家分完以后,魏国尤为强大。魏国首任国君是魏文侯,传其子魏武侯,到了第三代则有实力称王了,所以便是魏惠王。不过大魏国在魏惠王手里却由盛转衰,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01魏文侯时期,法家领袖李悝变法,使得国力强大。其实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并不是秦国的商

  • 魏国会为何能成为中原第一位统治者?其缘由在于李悝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李悝

    全文共158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西周被西北大戎所灭,周平王借诸侯国之力,击败大戎国,迁往洛阳。与西周相比,东周对周的控制明显减弱,而其他诸侯国则趁机扩大势力。春秋时代,各国对周皇帝仍是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就以周天子为借口,以“尊王

  • 李悝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符合国情、领导支持、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李悝

    李悝变法在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段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法改革,并且李悝的变法最终也是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李悝变法的推动之下,魏国也是逐渐的从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中逐渐的脱颖而出,称为历史上的一代强国。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够在魏国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与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的。变法的内容符合魏国的国情。战国时期

  • 春秋谢幕战国又起,一代改革家李悝,帮助小国称霸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李悝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风雨的挣扎,又有多少霸主登台表演,春秋的大幕终于是缓缓的落下去了,不过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历史立马上演了下一时刻的大戏,揭开了新的一幕,那就是战国。“战国”这个一听名字就让人很害怕的世道,这一定就是战鼓咚咚响,喊杀连天的时代,对的!这个时代就是大鱼吃小鱼,到处征战的时代。要想要变成一

  • 自古变法多流血,为何李悝却能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悝

    变法从来都是伴随着流血的,而变法者十有八九都不能得到善终。纵观战国时期的变法者,不难发现变法者只是在最开始效命的君主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着,而一旦新的君主继位,基本上歇菜了,落得个凄惨结局,不得善终。商鞅被车裂、吴起被射死,反而是开启中国变法之始的李悝,得魏国两任君主的重用信任,得以善终。李悝先看李悝

  • 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为啥只有商鞅成功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李悝

    战国时期,周室进一步衰微,井田制被破坏,奴隶制被废除,私有制逐渐成形。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完成,意味着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将会更加激烈,一个不慎就是亡国灭族的下场。各诸侯国深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变法图强。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传统的分封制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大

  • 战国第一霸主为何让秦人闻之色变?李悝变法为何如此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悝

    他是一个开创了变法先河的国度,他是战国的第一个霸主,他的军队更是让秦人闻之色变,他就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却能逆势崛起。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国君魏文侯非常渴望人才,使得天下人才尽归魏国,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孔子的门徒子夏,子夏在魏国西河一带开办大学,将孔子的儒家经典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开创了西河学派,而李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李悝变法”,思想其实还挺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李悝

    春秋晚期,随着“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代,新兴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政治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活跃在各诸侯国推行各种改革,试图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图1:春秋后期形势图公元前445年,魏

  • 商鞅、吴起、吕不韦、李悝,“卫国出品,必属精品”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李悝

    引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英才勃兴,每逢科考,江南省一省的上榜人数占了全国的一半,故而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江南”。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一个地方盛产英才,其所产英才至列国或为将或为相,为将者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为相者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个地方便是极不起眼的小诸侯国——

  • 比荆轲刺秦还悲壮的刺客豫让:为谋刺赵襄子漆身吞炭,够狠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赵襄子

    一说起古代的刺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荆轲,不仅因为荆轲刺秦是身赴国难,为世人所颂扬,更因为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是世间少有,但历史上还有一人,为刺杀成功,自残肢体,身受酷刑,比荆轲还惨烈!这个人就是豫让。《史记》记载: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土而事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