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驾崩,冒顿单于写信公然调戏吕后,吕后:我年老色衰不陪你了

刘邦驾崩,冒顿单于写信公然调戏吕后,吕后:我年老色衰不陪你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沈烈康 访问量:675 更新时间:2024/2/14 22:07:58

刘邦是西汉的创立者,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气的狠角色。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人,她将大汉的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是历史上非常有名望的一位女政治家。

冒顿单于是西汉时期匈奴的领袖,他也是一位狠角色,杀父弑母,除掉与他争夺单于位置的弟弟大臣,带领着匈奴的骑兵,铁蹄踏遍现在的西亚和欧洲的土地,是匈奴人第二位王,为匈奴开疆辟土,雄风威震当时包括西汉在内的很多国家。

吕雉和冒顿单于因为处于同一时空下,所以两位狠角色最终有了沟通,冒顿单于在刘邦死后曾经修书一封给当时的吕后,吕后看后勃然大怒,但是思前想后,吕后按捺下心中的怒火,给冒顿单于回信一封:我年老色衰就不陪你了。

那么冒顿单于信里写了什么?吕后为什么盛怒之下还要按下怒火?我们就来讲讲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草原雄主冒顿单于

匈奴是西汉时期盘踞在我国西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当时这个少数民族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王,他就是头曼单于。头曼单于的阏氏去世后,很快又迎娶了新的阏氏,新阏氏很快为头曼单于诞下了男孩。

于是作为头曼单于的长子的冒顿就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在新阏氏的枕头风下,头曼单于越来越对冒顿有意见,不想将单于的位置传给长子冒顿,而是想要传给新阏氏的儿子。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顺利地继承头曼单于的汗位,新阏氏想出了让冒顿去大月氏做质子的坏主意,就这样冒顿被送到了大月子做质子,而后,为了借刀杀人,头曼单于在新阏氏的鼓动下,开始出兵大月氏。

本来以为这样大月氏一定会迁怒做质子的冒顿,会将冒顿杀死,可是事情却并没有向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冒顿在大月氏和匈奴也有着自己的圈子,他从一定的渠道知道了父亲头曼单于将要发兵大月氏,于是他抢夺了一匹千里马,一个人骑马突破大月氏的阻拦,一路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于本来是想着冒顿会死于大月氏之手,可是却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的英雄无比,竟然单枪匹马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因为冒顿的壮举感到颇为自豪,认为此子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智慧和勇猛,为了奖励冒顿,头曼单于给了冒顿一万铁骑。

冒顿逃回匈奴之后,很快就知道了父亲在新阏氏的怂恿下想要借刀杀人杀死自己,好让新阏氏的儿子继承汗位的阴谋。冒顿不动声色,因为他知道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冒顿带着父亲给的一万骑兵开始了训练,冒顿自己发明出了一支会响的箭,取名“鸣镝”,之后冒顿告诉自己的骑兵,自己的鸣镝射向的地方就是骑兵们弓箭射向的地方,如果有人不遵从命令,杀无赦。

之后,冒顿将鸣镝先是射向鸟兽,看到有不肯服从命令的骑兵,冒顿将他们杀死了。第二次,冒顿又将鸣镝射向自己的爱马,依然有一些骑兵没有遵从命令,冒顿又将不遵从命令的骑兵杀死了。

第三次,冒顿将鸣镝射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次依然有一些骑兵没有遵从命令,冒顿再次将这些骑兵杀死。

骑兵们在冒顿的训练下,明白了,无论冒顿将鸣镝射向哪里,他们都必须要跟随,于是第三次,冒顿将鸣镝射向了头曼单于的马,骑兵们万箭齐发,头曼单于的马立刻成为了刺猬。

第四次,冒顿单于借着狩猎,想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冒顿将箭指头曼单于,因为有了之前的严格的训练,骑兵们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命令,一时间万箭齐发,头曼单于一命呜呼。

头曼单于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之后冒顿杀死了头曼的新阏氏和新阏氏的儿子,又杀死了不服从自己的臣子,自己坐上了单于的宝座。

之后,冒顿单于开始了养精蓄锐,他在等待自己的部族的强大,在此期间为了保证自己部族实力的强大,冒顿一忍再忍,甚至为了让东胡人不进攻自己,将自己的妻子都送给了东胡王,可是当冒顿强大起来之后,一次出击就灭掉了东胡,之后又征服了北方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国。

大臣们都越来越佩服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开疆辟土,东突西杀,将匈奴的地盘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之后,冒顿单于开始觊觎中原的领土。

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袭扰边疆,刘邦亲自带领着军队前去迎敌,却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刘邦差一点就丧命冒顿单于之手,后来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陈平用计策解了白登山之围,刘邦自此对冒顿单于甚为忌惮。

从此之后,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与冒顿单于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狠辣的吕后

吕后名吕雉,是与刘邦患难与共的原配。当年吕雉的父亲觉得刘邦相貌不凡,未来必成大器,所以将自己不足20岁的女儿吕雉嫁给了一无所有,年长吕雉15岁的刘邦。

之后,刘邦很快就东拼西杀,吕雉在家里带着孩子与老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生计吕雉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务农养蚕,甚至在刘邦在逆境中的时候,还频繁的给刘邦去送衣服和饭菜。

后来刘邦成为了汉王,权势越来越大,而此时陪伴在刘邦身畔的是更加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吕雉被刘邦扔在一边不管不问。

后来吕雉还曾经被楚霸王项羽俘虏,成为阶下囚,直到楚汉议和吕雉才被项羽还给刘邦,而此时身为汉王的刘邦身边已经莺莺燕燕一大堆。

可以说吕雉跟随着刘邦并没有享什么福,而是被刘邦所累,吃了很多苦,后来,西汉建立,刘邦将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立为太子,但是后来戚夫人有了刘如意,刘邦爱屋及乌,一度想要改立太子,让刘如意继承大统。

吕雉最终请出了商山四皓辅佐刘盈,刘邦这才放弃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吕雉从此恨透了戚夫人。

刘邦在世的时候,为了稳固西汉的政权,吕雉出谋划策杀死了韩信和梁王彭越,之后镇压了反对刘邦的势力,吕雉初步体现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

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放在厕所里,并且囚禁了生前被刘邦宠幸的所有的妃子,就连她们的宫女也没有能够幸免。刘邦死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统治,吕雉还相继杀害了刘邦的儿子们,首先是毒死了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

之后,吕雉让自己的儿子去看了自己制作成的“人彘”,亲生儿子刘盈因此大受刺激,从此郁郁寡欢,最终抑郁而死。

吕后让皇五子刘恢迎娶了侄子的女儿,但是这位女子因为不受刘恢宠爱,毒死了刘恢最爱的女人,而吕后却不肯为刘恢主持公道,刘恢愤而殉情自杀,可以说吕后间接害死了刘恢。

吕后将吕氏家族的女儿嫁给了皇六子刘友,可是刘友并不宠爱这位吕氏女子,这位女子于是向吕后告密,吕后大怒,将刘友囚禁起来,活活饿死。

皇子刘建小心谨慎,吕后封他为燕王,但是他却英年早逝,后来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派人杀死了他唯一的儿子。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吕后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谓是杀人如麻,不管是功臣,还是刘邦的子嗣,只要是妨碍到了她的利益,她都可以狠辣下手,毫不手软,所以从吕后杀死的这些人来看,吕后绝对是一个狠辣的角色。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狠辣的角色,在冒顿单于写信调戏的状况下,却一忍再忍,好言相劝,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冒顿单于写信公然调戏吕后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觉得入侵中原的机会来了,可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掌权者是否也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工作,不知道自己此次打算入侵中原是否会成功。

鉴于此,冒顿单于写了一封信送给掌权者吕后,信上是这样写的: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独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翻译成为现代语言就是以前曾经多次到达边境,希望到贵国游玩一番,可是刘邦不允许,现在他死了,你是寡妇,我是光棍,我们可以在一起好好快活一下。

吕后看信后,勃然大怒,确实一度动了出兵讨伐的打算,可是臣子们竭力相劝,吕后考虑权衡再三,放弃了出兵的打算,给冒顿单于会了一封信:我年老色色衰不陪你了,你让我陪你睡觉是玷污了你的身份。

冒顿单于看了吕后的回信,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十分叹服吕后的政治格局,看到吕后如此低声下气,没有丝毫生气地表示,冒顿单于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并非可以轻易就能够侵犯得了的。

之后吕后更是将汉室宗室的女儿抬为公主,之后嫁给了冒顿单于,并且送上了丰厚的嫁妆,冒顿单于很欣喜地接受了吕后的美意。

吕后可以说是开创了大汉与匈奴和亲的制度,每当匈奴单于想要侵犯大汉的时候,汉朝的统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和亲的政策稳住匈奴单于,使得汉朝和匈奴之间在吕后之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大规模的战争。

大汉之所以采取和亲的政策,完全是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经过了吕后时期,之后是文景之治,再之后就是一代霸主汉武大帝时期,到了汉武帝那一代,大汉已经国库充盈,实力强大,汉武帝的有生之年都在讨伐匈奴,最终将匈奴打服,维持了之后很多年的汉匈和平。

吕后的功劳

吕后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她不得不大开杀戒,杀死了很多自己的政敌,当然也杀死了一些无辜的人。

说她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是有点过的,但是说她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统治者却是实至名归的。这位狠辣的女人原本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可是残酷地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锻炼了她,造就了她坚强自立的性格。

在刘邦无法依靠的情况下,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刘邦死后,她接过了刘邦的权杖,成为了西汉的实际统治者。

她很清楚,经历了常年战乱的西汉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休养生息,就是要让因为战争多年流离失所的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所以她在面对冒顿单于的调戏的时候,虽然勃然大怒,可是在怒过之后,她依然选择了低声下气,放弃了跟匈奴开战。这是她的明智之举,甚至为了讨好匈奴,她还发明了和亲政策,安抚匈奴,增强实力。

吕后毕竟只不过是一位封建时期的统治者,虽然她有很多值得指摘的地方,但是她无疑是一位聪明睿智,并且颇有格局的女中豪杰。

参考资料:

《史记》

《史记》

《后汉书》

标签: 冒顿

更多文章

  • 白登山之围,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最后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栀沫说历史标签:冒顿

    放弃,原因只有一个:冒顿搞不死刘邦!原因如下:冒顿大军攻不破刘邦的防御阵地。很多人以为冒顿士兵的战斗力远胜汉军,是陈平的计谋救了刘邦,实际并非如此:换作你是冒顿,会这样做吗?显然不会!汉初,马蹬还没有普及,游牧士兵的战斗力有限,后来的陈汤曾做过统计:一个汉兵能抵抗三个匈奴兵!这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一

  • 冒顿单于为何不像后来的匈奴那样,趁着刘邦被围,打进中原?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冒顿

    "亡走匈奴。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韩王信彼时投靠了冒顿单于,并且不断的在边境惹出事端。初定天下的高祖皇帝刘邦,决议御驾亲征。在他看来,当年秦始皇都能打的匈奴溃不成军,几十年不敢南下牧马,自己定能将其一举击溃,成就千古功业。不过,领兵作战本来就充

  • 一封普通情书,险些成为战争导火索,吕后如何破解冒顿设下的危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冒顿

    在史书中曾经记载着一件事,那就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守寡的吕后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让整个汉朝,从吕后以下的所有人,都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封求爱的信。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所记载,内容如下: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

  • 匈奴冒顿单于为何没在楚汉相争时来逐鹿中原?现在来看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冒顿

    一、汉朝刚建立之初,刘邦也曾想过学习秦始皇“北击匈奴千于里”,但没想到匈奴单于要比刘邦聪明,特意给刘邦设了个陷阱。用数十万大军将刘邦的大军团团围住,历史上被称之为“白登之围”。刘邦被围困之后缺粮缺水缺草,虽然双方交战的时候各有胜负,但毕竟刘邦属于被包围的状态,若是长久耗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刘邦

  • 老年冒顿用智慧对峙刘恒,用武力占领西域,忙里偷闲还为天山命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冒顿

    刘邦驾崩,冒顿写信给吕后进行了一番羞怒,本想用激将法使其主动发起战争,怎料吕后忍辱负重又送美女又送财宝,弄得冒顿都不好意思了,于是只好继续保持与汉朝微妙的和亲状态,虽然边塞不时还会有小冲突,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宁静一时,不能宁静一世,十几年后,汉朝与匈奴再次将兵戎相见。当初吕后把持朝政,吕氏诸王得以

  • 冒顿单于到底有多厉害?通过他练兵,可以知道这个人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冒顿

    匈奴这个民族一直活跃在汉民族西北这一代,主要以今天的陕甘地区为主。匈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那时他们的名字叫做犬戎。犬戎兴起于周幽王时期,当时昏庸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曾经三番五次的调戏诸侯王,诸侯王一看天子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烽烟,猜想肯定是有外族侵犯了。于是各地的诸侯王开始率兵来救援。等这些

  • 白登山之围,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趣说人标签:冒顿

    “放弃白登、放过刘邦”,表面上看,冒顿单于是听了老婆的话,实际上,冒顿就是顺坡下驴,见好就收。你千万不要低估了冒顿单于,这人是匈奴历史上,最为出众的人物,分寸拿捏,让人叹为观止!1、冒顿单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看一下冒顿(mòdú)单于(chányú)的档案。出生年月:不详!死去时间:公元前174

  • 刘邦曾经领兵北抗匈奴,被冒顿围在白登城,最终为何能够脱险?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冒顿

    匈奴的冒顿南下进攻汉王朝,刘邦亲自带兵迎敌,但是因为轻敌冒进最终被冒顿的部队围在了白登城内,即使如此冒顿也没有能够用手上的部队攻下这座城,更不要说俘虏和杀死刘邦了。主要是当时的环境所影响,因为在汉代还有没有发明后世的马镫,所以当时的匈奴骑兵只能在马上进行骑射作战,而不能长时间在马上和人交战,因为重心

  • 刘邦驾崩,冒顿单于写信公然调戏吕后,吕后:我年老色衰陪不了你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冒顿

    匈奴现在看来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在历史上,他和中原的江山其实属于两个国家,匈奴崛起于战国末期,在秦朝末年更是兴盛一时,历朝历代,我国都把抗击匈奴当做边防要事。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北方边境的匈奴就曾对新生的汉朝挑衅。刘邦当时并不好受,匈奴想要南下开拓疆土,刘邦只想好好巩固政权,这样的认知偏差毫无意外

  • 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崛起后,为何衰落?汉朝强大,游牧狩猎经济脆弱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冒顿

    导语: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崛起后,包围皇帝刘邦后,为何衰落?汉朝强大,游牧狩猎经济脆弱匈奴是我国突然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对我国中原政权和我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么匈奴是如何崛起而强大的呢?我们先简略了解一下匈奴崛起后与汉王朝相爱相杀的兴衰史。匈奴崛起于冒顿单于时期,匈奴骑兵东破东胡王,西败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