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最强诸侯国晋国被士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也代表着东周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战国初期七雄之中最强的是魏国。
魏国变法图强
魏国位于天下之中,四战之地,但随着魏文侯变法,魏国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特别是吴起,一手创建了战国最强军事组织“魏武卒”,一时间魏武卒方阵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及。
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魏国风头无两,这父子俩可谓打出了大魏国的威风,然而,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魏惠王手里,魏国开始悄无声息的走向下坡路。
第一个危机,迁都大梁
为什么说迁都大梁是一个危机呢,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山西南部的安邑迁往东部的大梁城,魏惠王本意是想把战略中心搬到离中原核心地带更近的大梁,以便图谋中原,但实际上这里藏着更大的风险。
魏国迁都示意图
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大梁离齐、宋、卫、楚等国更近,魏国迁都大梁,把军事重心放到东边,无疑加剧了和齐国、楚国等大国的摩擦,特别是此时齐国正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时期,史称威宣之治,处于战略上升期,而宋一直是齐国意图染指的大国。实力也是很强的,号称战国第八雄,魏国迁都大梁一是跟东边大国关系紧张,另外还忽视了西边秦国的崛起,为后来失去河西埋下了伏笔。
雄鹰坠落,两败于齐国
危机马上就来了,魏惠王妄图恢复原来晋国的霸业,一统三晋,所以陆续向原来的兄弟赵国和韩国开刀了。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魏国上将军庞涓奉命分别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和韩国首都新郑。而两次赵和韩都像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此时齐国正是齐威王当政,他马上任命田忌和孙膑率领齐军救援赵国和韩国,孙膑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的计策,两败庞涓。魏军大败,损失了十多万精锐部队,庞涓也死于军中。
马陵之战
秦国崛起,真正的刺客
虽然齐军两败魏军,但此时的魏国还未伤筋动骨,毕竟地处中原肥沃之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仓廪丰实。魏惠王还没到发愁的程度,然而他所忽视的正是西边的猛虎-秦国。
此时的秦国,正是秦孝公主政时期,他早就任命了商鞅进行变法,秦国经过变法的洗礼,早就悄悄的成为了西边的强国。实力对比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秦军二十万“锐士新军”枕戈待旦,意图收复河西地区,一雪前耻。
秦国锐士
原来吴起担任魏国河西太守之时,一口气占领了黄河以西繁宠、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地。通过临晋,魏军可以随时西进,灭亡秦国,然而此时吴起早已不在,
公元前364年,秦军兵出河西,在石门大败魏国守军,斩首6万,魏河西军大败。
公元前352年,
秦军东出函谷,一举攻克魏国故都安邑,逼迫魏国不得不加紧修补南起陕西华县,经渭水、洛水之澄城的长城,以加强对秦国的防御。战略形势逆转。
秦军东出
好汉难敌四手,魏国被群殴
秦军占领安邑之后,魏国的战略空间被压缩的十分厉害,公元前323年,楚国和魏国大战,在襄陵击败魏军,魏国此时陷入齐、楚、秦、赵、韩的包围之中,最终一拳难敌四手,逐渐在战国中期的争霸中败下阵来。
总结魏国衰落的根源,一是轻视秦国,做视秦国强大,无动于衷,最终被赶超。
二是树敌太多,和齐秦赵魏楚同时开战,不懂邦交合纵。
三是轻视人才,从最初的人才基地变成人才输出地,一个个的精英为对手所用,自己却没有贤才。
所以魏惠王没有把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魏国也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秦国才迎来了崛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