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古文是极其精炼的,对文章遣词造句无不考究,寥寥数语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高深莫测的含义。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往往简短的一个历史典故,其历史形象和原义,在历史的长河里,往往会引申出或变化成别的含义。
比如“楚王好细腰”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原义是
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细腰,结果大臣们都不想因为体胖腰肥而失去灵王的宠信,就一天一顿饭,节食减肥控制身材,早上穿衣前还要屏住呼吸再束腰,一年后,朝臣皆面露饥色。这则关于“细腰”的典故既写出了楚灵王的不良嗜好,也映照出了满朝臣子的谄媚之态,更说了上行下效的作用。
《墨子·兼爱中》还有类似这样的典故还有“晋文公好恶衣”、“越王好勇士”。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楚王好细腰”被不停的引用,原义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战国策》楚一《威王问於莫敖子华》篇
大臣莫敖子华利用这一典故劝谏楚威王,威王感叹:“人才难得,贤臣难觅”,而莫敖子华就说:“昔日灵王喜欢细腰,士大夫们节食减肥,饿的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即使人人都喜欢美食,还不是为了先王的宠信,饿死都不怕。大王一直没有特别的喜好,如果真心喜欢贤臣,何不利用喜好引导群臣争当贤人,那么楚国不难出现前贤一样的贤臣。”
这里只是解读典故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记载历史人物与事件,变成了解读典故,引申出:上行下效。
《晏子春秋》外篇(上)
“越王好勇,其民轻死。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这里变成了朝中多饿人,直接取消了代表士大夫的“士”字。
《韩非子》二柄篇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这里从面露饥色的群臣变成了国中多饿人,不说把士大夫去掉,连“朝臣”都不见了。
《尹文子》大道篇(上)
“昔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这里就更夸张了,或者一国皆有饥色。
《管子》七臣七主篇
“夫楚王好细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这里有点完全变样了,已经是宫中美人省食,好嘛楚灵王已经变成了好色的昏君了。
都是明显浓缩自《威王》篇和《兼爱》篇,可能典故传播广泛,所以一笔而过,没有细致的描写整个典故。虽然都还能看见原义想说明的:上行下效,上位者的喜好影响下属,而下属的谄媚。
但是从遣词造句中,不乏看出原义的不断在变化,毕竟汉字是博大精深的,何况还在不同的句子应用,会给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造成典故理解误差、人物历史形象的变化。更何况极其精炼的古文,可想而知,典故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不断的变化和引申。
古为今用,这就是读史的作用。当然精炼的古文与厚重的历史,要用心仔细的读,不然会闹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