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国七雄,我们常常会拿七国各自的实力进行比较,并公认齐国最富、秦国最强、楚国疆域最广大。齐国有鱼盐之利,相对中原各国战事较少,便于将注意力集中到内政和生产上,故而富庶;秦国自商鞅变法伊始,历代君王治国以强兵为第一要旨,关中老秦人人将军功作为毕生荣耀,训出了最终统一六国的强大军队;而楚国也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能够拥有后来如此广大的疆域,首功应当归于一位春秋早期的君主——楚成王。
儿时父母教我们最粗浅的中国历史,对于东周时代无非一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稍长一些,我们渐渐对管鲍之交、秦晋之好、五张羊皮和卧薪尝胆这些典故耳熟能详,但也依旧没有离开春秋几位霸主的事迹范围。未曾完整读过史书的话,对春秋三百年的历史认知就容易停留于片段零星的小故事。一个国的崛起和繁荣,往往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那些为后代垫好铺路石,却未能站到舞台前端的人,敌不过千百年时光的冲刷,楚成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根据各类史料的记载,楚国的先祖源于黄帝的子孙芈氏,兴起于商周时期居住在江汉平原的楚人部落。犬戎灭西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威权扫地,拉开无义战的春秋大幕。此时的楚国,还只是富贵人家里买回来的野丫头,无名无分。虽然同是华夏族人,但与中原诸侯的王爵相比,地位不知低了多少。事实上,即便后来强势崛起,但在中原各国眼中,楚国也没有摆脱自身蛮夷的气质。
今天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水陆空交通的枢纽,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宜昌是三峡和葛洲坝的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但在两千六七百年前的楚人,却是生活在比中原艰难得多的环境中。彼时的江汉平原远离中原各国的“文化圈”,楚人顶着“蛮夷”的帽子,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南方三苗、扬越这些真正“蛮夷”部族的威胁,如此的窘况直到成王的祖父——楚武王时代才有所改变。
楚武王熊通与兄长楚厉王虽然因为不识货,砍掉了诚心进献和氏璧的卞和的双脚,在历史上招致了不好的名声,但就事论事,楚武王对楚国霸业的开创是有重要贡献的。在长达五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建都于郢,渡汉伐随,并吞权、绞这样的小国,同时北图中原。熊通在派遣使者向周天子进言请求封号未果后,便自封武王号,开创了诸侯谮号称王的先河。到了武王之子文王登位后,更是渡过汉水伐申征吕,并用了九年时间灭掉邓国,将整个南阳盆地尽数纳入掌中,成为了楚人北上中原,东进两淮的前进基地。
公元前677年夏,楚文王在渊地暴病而亡,接任的是文王的长子楚堵敖。考虑到自己有个见识不凡的弟弟熊恽,楚堵敖对自己的一奶同胞动了杀心,听到风声的熊恽立刻出逃到了随国并等待时机。楚堵敖一肚子搞阴谋的坏水,但在治国理政上却一塌糊涂。他整日飞鹰走狗,完全没有遗传父祖的才智品行。听闻国政日益崩坏的熊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即联合随国人袭杀兄长,夺得国君之位,这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楚成王。
虽然哥哥不是个玩意儿,但毕竟是法统上的继承人,而自己则是弑兄夺位的叛逆,即便在文化道统不如中原严格的楚国,这样的国君恐怕也无法很容易坐稳王位。考虑到这一点的熊恽,登位后一改父祖时代征伐四方的策略,向北方各个敌国递出了橄榄枝,并将目光转向江汉之南的夷越之地。长江流域湘、资等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与江汉地区接近,并且有着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确是楚人开疆拓土的理想地域和北上争霸的稳固后方。此外,夷越部落虽然凶悍,但社会发展终究不及楚国,组织松散,易于征服。趁着中原纷乱,成王在“蛮荒之地”默默耕耘,迅速开拓出了一片广袤的领土,等到晋郑卫宋这些“正统”诸侯回过神来,他们将面临一个雄踞南方的庞然大物。
楚成王在位的头二十多年里不急于图谋北上,除了得位不正,后方不稳等内部因素外,还因为他深知中原傲立着一头自己无法匹敌的雄狮——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亚述帝国焚烧了古都巴比伦,进行着残酷血腥的征服战;尼罗河畔,努比亚国王夏巴卡征服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的第25王朝,古埃及进入了“黑法老时代”;而在华夏大地上,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了春秋第一位霸主,风头正盛。
郑国曾演绎过箭射周天子的霸道戏码,但这股威风却在郑庄公逝世后便告消亡。但毕竟处于中原腹地,郑国还是无可避免成为诸侯竞逐的一块肥肉。即位十四年后,日益强大的楚成王开始进攻郑国,却很快招来了齐桓公率领宋、陈、卫等八国的军队,颇有黑帮大哥带人给小弟出头的架势。楚成王熊恽意识到,齐国是不可以正面交锋的。与当年在随国一样,他再一次选择了伺机而动,而这一等,就又是十几年。
楚成王二十九年,齐桓公病逝,齐国陷入诸子的争斗中,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齐国内乱,宋襄公趁机帮助公子召登上王位,他打的好如意算盘:帮助老霸主的儿子即位,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成为新任霸主了。但宋襄公心里明白,自己作为霸主实力远远不够,想要当大哥,首先需要“华夏帮会”的老二——楚成王支持,他宋国才能狐假虎威起来。二哥会帮自己?心里犯嘀咕的宋襄公向成王发出了会盟的邀请函,意外的是,楚成王痛快地答应了自己,宋襄公的内心顿时飘飘然起来。宋襄公也不想想,楚国最大的目标就是制霸中原,怎么可能当这个二傻子?天上掉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宋襄公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楚国北上的一枚棋子。
据史书记载,会议上宋襄公提出要当霸主,这边就呼啦啦来了一群荷枪实弹的楚国军人,把襄公当场给扣了。将国君抓了当人质,楚国的大部队就咣咣向宋国开进了。亡国就在眼前,好在宋国大忠臣公子目夷带领人民同仇敌忾,硬生生抗住了“南蛮子”的武力进攻。最后总算在齐鲁两国的劝和下,楚国“勉强”卖了个面子,将失魂落魄的宋襄公放了回去。这位逗比的国君回去后定了定神,竟然又神一般自我感觉良好起来,并在公元前639年秋发动了对郑国的进攻。
此时的郑国已经转投了熊恽大哥哥的帮会,宋襄公想得很美妙:你楚国不救小弟,我就直接灭了郑国;你发兵救援,我就来个围点打援。这么拙劣的设计当然逃不过楚成王的眼睛,他微微冷笑,直接命令军队进攻楚国本土,上演了春秋版的“围魏救赵”。这下宋襄公同志慌了,只得撤军回头跟楚国打,并在泓水上演了春秋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仁义之师”事件。此事大家再熟悉不过,因此不再赘述。
泓水之战宋国大败,襄公也在交战中受了箭伤,一蹶不振。此时楚成王的名头响彻中原,下一个霸主的名头看似就要落到他的头上,可惜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而这个玩笑则是从他的一次“助人为乐”开始的。
楚成王三十五年,熊恽迎来了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他便是在外漂泊十余年的晋国公子重耳。熊恽没有嫌弃这个穷困潦倒的王族子弟,而是赠予他很多金银,并以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大受感动(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双眼饱含热泪跟成王信誓旦旦,表示以后假如两国交战,自家的军队一定会退避三舍作为报答。眼看着就要成就霸业的熊恽只是礼貌地笑了笑,压根儿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四年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军按照当年重耳,如今的国君晋文公的誓言,退避三舍。楚将成得臣以为晋军示弱,于是穷追不舍跟到了城濮,结果正中了晋军埋伏,被杀得七零八落。
我们无从知道战况传到郢都时楚成王的心情,想必他的内心是苦涩的。野心勃勃但内心清醒的他明白,自己有生之年恐怕再也没有机会撕碎中原的铁板一块,他也许为自己毕生扩张楚国领土而自矜,但也会为当年没有留下甚至杀掉那个重耳而后悔不已。抑或,他还会后悔自己不小心和秦国作了一笔小生意,得了五张羊皮,却失去了一个叫百里奚的老人。
楚成王四十六年秋,太子商臣听闻自己可能要被废黜,于是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成王面对着对自己兵戈相向的儿子,询问是否可以先吃块熊掌,从而拖延时间。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成王长叹一声,投缳自尽。终楚成王一生,收服蛮越,雄视中原,一度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一镇诸侯。但可惜时运不济,被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绝代霸者所压制,只得饮恨长江。但他可以欣慰的是,数十年后,郢都楚王宫中,他的孙子在王座上说了这样一句话: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作者:琴剑霜月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