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4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战国时代,各国都在争权夺利,而楚、晋两个国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国家。在这场战争中,楚成王想要一统天下,征服中原,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事实上,楚国在很久以前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小国,在楚成王的带领下,这个小国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楚国强大后,不但疆域辽阔,就连军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楚国在打败齐桓公、宋襄公两大诸侯之后,楚国的版图开始向中原扩张。后来楚成王顺着黄河一路南下,一路征伐,不断扩大楚国的实力,吞并了不少国家。
楚成王率军一路向北,和齐桓公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冲突。那时候的齐桓公,正是称霸天下的时候,他当然不愿意将自己的领地拱手相让。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楚国与齐国交战,必然要经过那里。
齐国要想抵御楚国的入侵,就得守住郑国这个重要的地方。齐桓公为保护郑国,与楚国结盟,以求自保。
如此僵持,非但没有让楚成王气馁,反倒是越打越猛,到最后,齐桓王实在抵挡不住,只能与楚成王握手言和。这样的楚成王,怎么就不是五大霸主?
一、楚成王的继位之路
楚成王,乃是楚文王的儿子,另有一位兄长,叫做楚堵敖,乃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楚文王死后,王位并没有落在楚成王的身上,反而落在了楚堵敖的身上,楚成王为了不让别人得到这个位置,就杀了自己的弟弟,夺取了这个位置。
尽管他这个位置得来的不太光彩,但他确实是个明主,楚国能有今天的繁荣,子民能有今天的安宁,楚成王功不可没。不过楚成王虽然参加过几次诸侯之争,但在史书上的名气并不大。
楚成王虽然在史书上默默无闻,但并不意味着他在政治上没有突出的成绩。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代,天下大乱,各大诸侯都想要争霸天下。这里面还有两个赫赫有名的家伙,跟楚成王打了一架,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第一个是齐桓公,九州之地,军力雄浑,智谋过人,威名赫赫。第二个就是金文公,他在中原的时候,一直在开拓疆土,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楚成王正值齐桓公、晋文公崛起的时候,与之相比,楚成王在政治上的成就并不是很突出。不过,这却并不意味着楚成王的实力就比这两个人差。事实上,楚成王在世的时候,他们就和这两个人起了冲突。
虽不能说是完胜,但也足以镇压齐、晋了。齐桓公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和楚国发生过一次战争,那一次,齐国和其他八个国家联手,想要吞并楚国,尽管他们很快就打到了楚国的地盘上,但一路上都是碰了一鼻子灰。最后两个国家签订了盟约,楚国为了双方的和平,愿意继续向对方缴纳贡品。
二、楚成王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楚成王以一统天下的姿态,在短短数十年内,就让新成立的楚国变得更加强大。那么,楚成王为何没有被册封为新的君主?事实上,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楚国的地势。楚国对中原人来说,就是蛮荒之地。
1、楚国,南蛮
楚国前王熊渠,曾多次言:‘楚国为蛮人之邦。’三个儿子都被封为“王”,但因为周厉王的强势,熊渠就把他们的爵位都撤了。
楚武王曾数次宣布楚国不是中原的一部分,不应受周人控制。楚国人虽为求承认而不断扩大疆域,但仍为中原人所不齿,而齐桓公的一统天下,更是直接证实了蛮族与蛮族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竞争的余地。
2、齐桓公一统天下之理
那个时候,蛮族的攻势很猛,所有的贵族都是苟延残喘,苟延残喘。后来邢、卫两大强国的诸侯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保全。
这件事之后,所有的诸侯都知道,周王族是护不住他们的,只能不断结盟,寻求庇护。所以齐桓公的“合纵连横”,集中了各诸侯国的实力,而不听周王号令,强征外域的诸侯国则被排除在合纵国之外,称其为“蛮夷”。
3、楚成王被封为“蛮人”
齐桓公一言不合,楚国立即变成了蛮荒之地。楚成王在他的统治下,征服了几个王国,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他的所作所为,让中原的各大势力都是心惊肉跳,人人自危。
而且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继续发动战争,视各大附属国为“猎物”。这样的做法,如何能取信于其他诸侯,他们如何能让楚成王当上诸侯之主?
4、国际局势的变化
楚成王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并没有得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认。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对被放逐的晋文公很是优厚,本以为能笼络住中原晋国,没想到他一回晋国就打起了讨伐蛮族的旗号,最后还把楚成王给击败了。
这些野人被中原人连番攻击,本就虚弱无比。晋文公所发出的中原盟约,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自己,而是一种积极的结盟,一种对自身有好处的结盟。在这个时候,中原之地,绝对不会任由蛮夷统治。
楚成王这辈子是个聪明人,立下了不少大功。不过,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楚国再怎么强盛,也无法称霸一方。中原的势力体系,从来都不是很受待见的。
他的后代能成为一方霸主,完全是由于时局的变化,中原的诸侯们不再与蛮族对抗,而是转而奉行“强者为王”的理念。所以说楚成王没能成为一方霸主,其实也不能怪他,只能怪他所在的年代已经决定了这个结果。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