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悲凉

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悲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古古历史 访问量:3648 更新时间:2024/1/19 22:37:25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乐靠山去了;秦国变强了,商鞅的仇家来了,既有私仇也有国恨;变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却被自己的变法逼向了绝路,结果死于战场,全家被诛,尸体还被车裂……这些就是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真实结局。

背景

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省黄县梁庄镇)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公孙鞅、卫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因在河西之战中收复河西失地而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变法祸根起源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接任秦王位,欲图大有作为,极想改变当前国家贫弱危亡的局面,为此秦国颁布《求贤令》,欲求贤才治理国家。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求贤令》: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公元前356年,身在魏国的卫秧,本就郁郁不得志,当他闻知秦国颁布“求贤令”的消息后,立即赶到秦国。原本他和秦国将军景监相熟,而景监也深知其才,并有相荐之意,然而他却果断拒绝了景监的举荐好意。接着,历时三个多月,卫鞅先后翻山越涧,对秦国数十县的人迹之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当他回到好友景监府中时,景监门卫差点将他当成“乞丐”赶走。

很快,卫鞅便将自己的治国理念整理成册,最后呈交到了秦孝公手上。秦孝公看后深服其论,认为卫鞅所写的治国理念简直就是为秦国量身打造的。接着,秦孝公便召见了卫秧,一番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次日,在朝堂之上秦孝公提出打算推行国家变法,以图强国富民。当时,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皆持反对意见,而商鞅则针锋相对。

据《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杜挚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驳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有人唱“黑脸”,自己的“红脸”才好登场。大喜之下,秦孝公当堂表明自己的变法决心,并拜卫鞅为左庶长、赐穆公金剑,总领秦国军政,推行变法。

变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持,卫鞅也不负所望,成功推行了《垦草令》,接着又成功推动了两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动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启动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等改革方略。

通过变法,秦国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强大。即:经济飞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等。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因变法埋下无穷祸根

埋下得罪秦国贵族宗室祸根。废除坐享其成的世卿世禄制度,只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才能获取爵禄奖励。此法将旧有贵族的荣华富贵获取等同于普通百姓,极大侵害了旧有贵族的自身利益,从而招致宗室、旧有贵族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埋下得罪秦国权力层祸根。为了体现法治的公平性,于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曾追究太子嬴驷的违法之过,并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处以割掉鼻子的刑罚。当时,公子虔向卫鞅求情,能否不要割掉鼻子,换成砍断手脚之类,但是卫鞅坚决要按照律法条款执行。《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埋下得罪穷苦百姓祸根。极大压榨了百姓的生存财富。《商君书·弱民》规定:不能让百姓富裕,当百姓富裕后国家要想法“合理拿走”,这样将有利于刺激百姓的生产动力。结果,又严重侵了百姓的利益。埋下得罪旧主国祸根。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任命卫鞅为大良造,率兵攻打魏国。公元前340年,魏国在秦、齐、赵三国联军的攻打下,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因此,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此后人多称卫鞅为商鞅。战后,魏惠王极为愤怒:“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因为公叔痤病逝前曾建议魏惠王重用卫鞅,如果不用最好杀掉,结果魏惠王放卫鞅离开了魏国。埋下得罪太子祸根。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临终前,欲传位于商鞅,商鞅坚辞不受。无论秦孝公此举出于试探还是真心,但是落入太子嬴驷耳中无异于抢班夺位,那还得了。伯乐离去祸根爆发

可以说,秦孝公是商鞅的伯乐,如果没有他的全力支持,商鞅也无法取得成功,同样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若如此当为“两全其美”的结局,然而由于商鞅变法中将未来的国主、权力高层、贵族宗室、百姓、旧主国都得罪遍了,随着秦孝公这座大靠山的倒塌,诸多祸根开始爆发,曾经位高权重的商鞅瞬间从云端坠落。

尤为明显的就是公子虔的报复行动,他向秦惠王(原太子嬴驷)诬告商鞅有谋反之心。因此,秦惠王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闻信后逃到了秦、魏两国的边界之处,欲到一户百姓家中暂避,但是由于商鞅未带身份凭证,因此百姓家中不敢收留(秦律要求百姓相互告密,如果有“奸”不告者处以腰斩之刑)。见此,商鞅打算逃到魏国避难,但魏国因曾被攻打而怀恨在心,不予接受。无奈之下,商鞅只好潜回封邑商,组织邑兵欲与秦惠王派遣的军队进行对抗,结果兵败身亡,全家被诛,尸体还被带到咸阳车裂。

看到商鞅的悲凉结局,不由想起一句现代名词“风口浪尖”,而风口浪尖又常常和改革、创新相配。可见,无论是古代的变法,还是现代的改革创新,都带有极大的风险性,若无一往前的气概,又如何能取得变法的成功。但不管结局如何,商鞅既用行动现实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也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依旧值得后人所称道。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卫鞅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推行新法令,为何秦国会路不拾遗?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秦孝公

    秦国一开始比较弱小,卫鞅怀才不遇,跑了很久不被重视,来到秦国后,卫鞅却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推行卫鞅的新法令,这便是商鞅变法。商鞅主张,第一重视农业生产,第二要训练好军队,第三还要赏罚分明。秦孝公一开始,人们都不信新法令,商鞅便出了个主意,谁把都城南门的大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赏十两金

  • 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为什么选择信任商鞅推行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赢取梁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在东汉方志中被称为秦平王《越绝书》。应姓赵氏,唐《史记索隐》记载,字渠良。他是战国时期非常杰出的秦国君王。他的父亲是秦献公英世熙。他在位共计24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秦孝公无论是在政治制度上,还是在经济、军事、文化上,都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位期间最

  • 商鞅初到秦国面见秦孝公,秦孝公差点睡着?秦孝公:能不说空话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国来了一个很特殊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卫国公族的一个远方偏支子孙。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大家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了父亲爵位的嫡长子,后人就是主脉。而其他没有继承爵位的兄弟,他们的后人,就是偏支。而这种偏支的子孙,经过几代繁衍之后,地位往往就会下滑得非常严重。和主脉相比,虽然大家

  • 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只因他放走了这几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重华读历史标签:魏惠王

    战国初期,魏国曾在风云变幻的大争之世中遥遥领先,由于率先实行变法,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当时的魏武卒,百战百胜,令其它国家为之胆寒,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与之争锋。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战国初期的魏国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魏武侯去世后,给他的儿子魏惠王留下了一个巅峰的国家。强大的

  •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很吃惊吧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的原貌标签:魏惠王

    1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可以说是死敌,两国为争夺河西打过无数次血战,秦献公就是在少梁之战中战死的。但是,今天,《大秦帝国》告诉你,魏国国君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过汗马功劳,你肯定不信,不过我告诉你,一切都皆有可能。公子卬,作为魏国的王族子弟,为什么要帮助秦国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容

  • 《鬼谷子的局》魏惠王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皆因把人才都赶跑了

    历史人物编辑:夜未美食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继位时,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魏国。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看《大秦帝国》时,秦国公主莹玉去了一趟魏国,回去跟老太后描述说“安邑商铺林立,一眼望不到头,大家买东西跟不要钱似的,洞香春里的扶手都是铜包边的”,能让一个秦国公主这样说,可见魏国是多么的富有和繁荣。军事力量强悍,占领秦国

  • 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

    历史人物编辑:小水清清亮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执政后期魏国国力衰落,战争上基本都是吃败战,其实他错过了那个时代两个重要的人,这两个人到后来给了他致命的打击,这两个人是谁呢?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一个是孙膑。孙膑与庞涓原为同窗好友。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后,孙膑便去投奔他。没想到庞涓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是齐国的间谍,并将孙膑

  • 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到苟延残喘,魏惠王这辈子都干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魏罃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跌落,国家实力急转直下,后期不得不苟延残喘。这与他的性格、能力和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混乱中名列前茅。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匆忙,没有指定继承人。为了争夺王位,魏武和孔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引起了韩、朝两个大国的觊觎。魏国差点亡国。魏国国内的战斗,国家潜力混乱,韩

  • 战国初期,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最终还是衰落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魏惠王

    背景介绍: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任国君。魏国自从和韩赵瓜分晋国之后,就成为一方诸侯。战国初期,经过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到了魏惠王继位的时候,魏惠王把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并且开凿鸿沟,从莆田泽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开创了选拔武卒的兵制,而且还在魏国的

  • 本来非常强大的魏国,为什么在会在魏惠王手里变得衰弱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魏惠王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只要是一个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抓住人才,就可能一下子由一个小国转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比如说秦国利用商鞅这个人才进行变法,然后变成了非常强大的国家。当然并不是只有秦国这样一个国家抓住了机遇,还有一个国家也抓住了机会,基于凭借自身的过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