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只因他放走了这几个人

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只因他放走了这几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重华读历史 访问量:4484 更新时间:2024/1/18 18:44:00

战国初期,魏国曾在风云变幻的大争之世中遥遥领先,由于率先实行变法,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当时的魏武卒,百战百胜,令其它国家为之胆寒,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与之争锋。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战国初期的魏国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魏武侯去世后,给他的儿子魏惠王留下了一个巅峰的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魏国如果正常发展下去的话,最后统一六国也未尝没有可能。但魏武侯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巅峰时期的魏国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便很快在魏惠王的手中衰落了下去,再也难以回到昔日的辉煌时期。

因士人而兴,因士人而衰的魏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魏斯作为魏国的第一任君主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开国之君,魏斯有着极为宽广的胸襟,他求贤若渴,尊孔子的学生子夏为师,在他的帮助下,子夏创立西河学派,而魏国初期能够崛起,正是得益于西河学派中的士人。

子夏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叫李悝,一个叫乐羊,前者主导了魏国初期的变法,后者则攻灭了当时魏国最大的威胁中山国。在李悝的领导下,魏国一扫国内弊政,国家一片欣欣向荣;乐羊攻灭中山国之后,魏国国土向北拓展,国家实力大增。

而将魏国带到巅峰的士人,则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吴起。与李悝、乐羊一样,吴起也出自西河学派,只不过因为杀妻一事,吴起的名声不是太好。

但独具慧眼的魏文侯发现了吴起的不寻常之处,他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主持军队的日常训练。吴起不负众望,在他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一手创建了驰名天下的魏武卒,吴起带领这支魏武卒南征北战,东亡齐,西攻秦,攻城掠地,一举将魏国带上了巅峰,魏国也因此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

因为魏文侯的求贤若渴,胸怀宽广,魏国得到了天下士人的认可,不少士人纷纷前来效力魏国,西河学派成了天下士人的聚集地。

但这一切,自魏武侯继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魏武侯的眼里,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士人,认为士人都是贫贱之人,就连当时的西河学派的中流砥柱田子方,魏武侯依然出言讽刺,最终使田子方愤而离魏。对魏国有着大贡献的吴起,也因为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最终被公叔痤陷害而离开魏国。

随着士人的大量离开,魏国的衰落已经初现端倪。

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魏惠王

魏武侯去世后,他的儿子魏继位,是为魏惠王。

魏惠王接手后的魏国,依旧是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因为魏武侯在位时期的开疆拓土以及魏武卒的存在,魏国依然保持了巅峰的实力,魏惠王初期的魏国依然是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但魏惠王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他的骄傲自大,魏国先祖所积攒下来的家业将毁在他的手中,再也不能与以前相提并论。

放走商鞅—为魏国酿成大患

公叔痤是魏国的第二任相邦,他手下有一位中庶子,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商鞅。公叔痤去世之际,曾告诫魏王,商鞅有大才,如果不能为魏国所用的话,那就请魏王杀掉商鞅。

但骄傲自大的魏惠王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并没有听从他的告诫,而是对商鞅充满了不屑,最后任由商鞅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

研修法家之学的商鞅在秦国找到了他的用武之地,他与秦孝公惺惺相惜,二人联手开展了战国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变法—商鞅变法。

在商鞅的主持之下,秦国由原来的积贫积弱变得兵强马壮,被山东六国视为蛮夷的秦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长了起来。此时的魏惠王没有意识到,魏国的危险正在慢慢降临。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大增,于是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复仇之路。在商鞅的带领下,秦国分别在第三次、第四次河西之战中击败魏国,收复了一部分被魏国夺取的河西之地。

庞涓联手陷害孙膑—马陵之战中魏国的筋骨被打断

孙膑与庞涓本是师兄弟的关系,但心胸狭隘的庞涓担心才华横溢的孙膑为齐国所用,于是假惺惺地将孙膑邀请到了魏国。不知情的孙膑以为他将要去魏国大显身手,但他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

孙膑去了魏国之后,在庞涓的谋划下,孙膑被诬陷为齐国间谍,魏惠王知道后,不加分辨便对孙膑处以极刑,可怜的孙膑脸上不仅被刻了字,连膝盖骨都被挖了去,成为了一个废人。

被陷害的孙膑心里充满了对庞涓、对魏国的仇恨,他发誓要报仇。或许是孙膑所遭受的苦难感动了上天,不久之后一位齐国的使者将他带离了魏国,来到了齐国。

从孙膑来到齐国的那一刻起,魏国的命运便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344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将,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事,前去相助韩国。

此一战,孙膑采取“围魏救赵”之策,先后在马陵、桂陵大败魏军,魏军主将庞涓自杀,魏军十万主力全被歼灭,魏国受到重创。

魏国公孙衍、张仪、范睢等大才先后为秦国所用,有苦说不出的魏惠王

公孙衍原是魏国人,在初期也曾为魏国立下了一定的功劳,此人之才能,在战国时期也是数一数二,但因为种种原因,公孙衍来到秦国任职,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大军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难以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此后,公孙衍又率军攻魏,在河西一战斩首魏军八万,俘虏魏军主将龙贾,黄河以西尽归秦国。

公孙衍之后,魏人张仪担任秦国相邦,秦惠文王采取张仪连横之策,不断蚕食瓦解魏国领土,到魏惠王晚年,魏国土地700里尽归秦国。

提出“远交近攻”之策的范睢原本也是魏国人,在魏国期间,他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学,却难以得到发挥,后又被魏国相邦魏齐诬陷为间谍,受尽屈辱后,辗转来到了秦国。

来到秦国的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深受秦昭襄王重用,为秦朝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

终魏惠王一朝,魏国一直源源不断地向秦国输送人才,秦国成了士人的乐园。像商鞅、公孙衍、张仪、范睢等人,魏惠王但凡重用一个,魏国也不可能衰落那么快。但或许冥冥中自有天命,这些原产于魏国的人才与魏国失之交臂,最终为他国所用,成了魏国衰落的推手。

从接手一个巅峰强国到一蹶不振,魏惠王亲手将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亲手将魏国带入了低谷,直到魏国灭亡。

关于战国时期精彩纷呈的故事,《史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全文言文版的大家读起来多少有些障碍,且枯燥无味,下面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史记》,集合了文言文版《史记》的所有精华,所有人均可以无障碍阅读。

想要了解更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从下面这本《史记》入手吧,只需要60元,就可以收获诸多的知识,赶快入手吧。

标签: 魏惠王

更多文章

  •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很吃惊吧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的原貌标签:魏惠王

    1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可以说是死敌,两国为争夺河西打过无数次血战,秦献公就是在少梁之战中战死的。但是,今天,《大秦帝国》告诉你,魏国国君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过汗马功劳,你肯定不信,不过我告诉你,一切都皆有可能。公子卬,作为魏国的王族子弟,为什么要帮助秦国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容

  • 《鬼谷子的局》魏惠王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皆因把人才都赶跑了

    历史人物编辑:夜未美食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继位时,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魏国。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看《大秦帝国》时,秦国公主莹玉去了一趟魏国,回去跟老太后描述说“安邑商铺林立,一眼望不到头,大家买东西跟不要钱似的,洞香春里的扶手都是铜包边的”,能让一个秦国公主这样说,可见魏国是多么的富有和繁荣。军事力量强悍,占领秦国

  • 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

    历史人物编辑:小水清清亮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执政后期魏国国力衰落,战争上基本都是吃败战,其实他错过了那个时代两个重要的人,这两个人到后来给了他致命的打击,这两个人是谁呢?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一个是孙膑。孙膑与庞涓原为同窗好友。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后,孙膑便去投奔他。没想到庞涓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是齐国的间谍,并将孙膑

  • 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到苟延残喘,魏惠王这辈子都干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魏罃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跌落,国家实力急转直下,后期不得不苟延残喘。这与他的性格、能力和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混乱中名列前茅。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匆忙,没有指定继承人。为了争夺王位,魏武和孔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引起了韩、朝两个大国的觊觎。魏国差点亡国。魏国国内的战斗,国家潜力混乱,韩

  • 战国初期,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最终还是衰落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魏惠王

    背景介绍: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任国君。魏国自从和韩赵瓜分晋国之后,就成为一方诸侯。战国初期,经过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到了魏惠王继位的时候,魏惠王把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并且开凿鸿沟,从莆田泽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开创了选拔武卒的兵制,而且还在魏国的

  • 本来非常强大的魏国,为什么在会在魏惠王手里变得衰弱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魏惠王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只要是一个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抓住人才,就可能一下子由一个小国转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比如说秦国利用商鞅这个人才进行变法,然后变成了非常强大的国家。当然并不是只有秦国这样一个国家抓住了机遇,还有一个国家也抓住了机会,基于凭借自身的过硬的底气,

  • 魏惠王缺乏战略眼光和识人之明,妄自称王招来众怒,使魏国逐步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3代国君,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薨逝,魏惠王在魏国鼎盛时期即位,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当时诸侯中的超级强国,但这样一个称王称霸的国家却在魏惠王的带领下走向战败亡国的泥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失败者,甚至被人列为战国时

  • 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有这3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魏惠王

    商鞅是卫候庶出的子孙,姓公孙氏,本名应该是卫鞅或者是公孙鞅,因为后来秦孝公赐商地作为卫鞅的封地,号商君,所以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商鞅。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当时的丞相公叔痤,做了公叔痤座下的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能。公叔痤年老生病将死之时,魏惠王来探病,问:“公叔的病如有意外,那国家该怎么

  • 魏惠王与秦孝公都为战国明君,但商鞅舍魏向秦,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小白读资治通鉴标签:魏惠王

    滴滴滴!蓉城笑笑来铲史了!!!当时间的车轮缓缓驶入战国轨道,“尊王攘夷”这种春秋时期的征伐口号,早已遁入云烟。王室衰微,周天子沦为权力附庸;礼制崩溃,东周王拘泥一城挣扎。而相对比的是诸侯各国,各个变法图强,明君迭起,如魏惠王、秦孝公、赵武灵王、齐威王等等,但为何同是明君且同时期的魏惠王没有抢到“香饽

  • 魏惠王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为何还要执意攻打赵国?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惠王

    文|飞鱼说史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原序》战国,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战乱频繁的表象下,蕴含着的是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过程,势必一路荆棘,诸侯国的相互攻伐